解讀名列前茅的“前茅”
現代,參與考試或競賽、評比,往往有“名列前茅”之說。“前茅”的最初含義則與行軍、作戰有關。
在中國現存古代文獻里,“前茅”一詞最早見載于《春秋左傳》,在“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一節內寫道:“軍行……前茅慮無,中權、后勁。”引文中的“前茅”,是行軍于前方的先頭部隊扛舉的'旗幟,“茅”字通常是指茅草,但它另有數種含義,“茅”還與“牦”字通用。古人為裝飾旗幟,往往選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于旗桿頂端,所以該種旗幟又稱“牦旌”。清代嘉慶年間進士、訓詁學家王引之(1766—1834年),在所撰《經文述聞》的《公羊傳》一篇中說:“茅當讀為牦。牦,正字也;茅,借字也。蓋牦旌之飾,或以羽,或以牦……其用牦者,則謂之牦旌也。”
行軍于最前面的部隊,因扛舉了牦旌,所以“前茅”一詞后來被引申為先頭部隊。西魏、北周期間,擔任過“驃騎大將軍”的文學家庾信(513—581年),在所寫的一道碑文里,有“前茅”一詞,指的就是先頭部隊,其中寫道:“六軍星陳,萬騎雷動,前茅已戰。”(《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
先頭部隊在多數情況下固然是最先與敵軍交戰,盡可能給敵軍迎頭痛擊,但他們還擔負著另一項重要任務——偵察了解敵情,搜索有無伏兵,并及時用“前茅”(牦旌)向本軍指揮將領與后續部隊發出不同含意的信號,俾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即古人所說的“慮無”。對此,西晉將領、學者杜預(公元222—284年)寫道:“慮無,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蹹(踏)伏,皆持以絳及白為幡,見騎賊舉絳幡,見步賊舉白幡,備慮有無也。”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公元574—648年)也解釋說:“前有斥候蹋(踏)伏者,令人遠在軍前斥度候望,慮有伏兵,使蹋(踏)行之。”可見,“斥候”即是伺望偵察;“踏伏”即是搜索伏兵。所以,“前茅”還指先頭偵察隊,他們除了用絳幡(紅赤色旗幟)和白幡(白色旗幟)向部隊指揮和后續部隊表示有關敵情外,還按事先密定的不同暗號,揮動著旗幟發出代表各種情況的信號,使自己一方部隊盡可能做到“有備無患”。
隨著年代推移和社會發展,“前茅”一詞也發生了變化,逐漸地演變為表示成績排列于前面之意,清代蒲松齡(1640—1715年)《聊齋志異·郭生》里寫道:他“自以屢拔前茅,心氣頗高,以是益疑狐妄”。其中“屢拔前茅”,含義即此。后來,“名列前茅”一詞也因此衍生,迄今已廣為應用。
【解讀名列前茅的“前茅”】相關文章:
名列前茅造句05-18
名列前茅成語05-14
名列前茅怎么造句04-01
用名列前茅造句02-28
名列前茅的成語典故04-29
名列前茅的成語故事07-30
名列前茅成語故事10-30
如何用名列前茅造句03-30
解讀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