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為什么唐詩之情多悲

時間:2024-07-24 13:21:58 秀雯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為什么唐詩之情多悲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為什么唐詩之情多悲,歡迎閱讀與收藏。

為什么唐詩之情多悲

  為什么唐詩之情多悲

  講述唐代詩人人生命運的拙作,最近被出版社編輯定名為《歌者的悲歡》予以問世。我認為,這個書名取得不錯。人的一生,無論長短順逆,總離不開“悲歡離合”四個字;處于中國詩歌史巔峰時期的唐朝詩人,大多善于表現人間的悲歡之情。究其原因,固然跟他們出色的藝術造詣不無關系。但是,他們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兩條不可忽視的原因。畢竟,藝術來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蘊含的感情,無不源自詩人的親身體驗,發自詩人的內心深處。

  韓愈《荊潭唱和詩序》一文有這樣一番話:“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這一番話,實在是詩歌創作者的甘苦之言,道出了詩歌創作的普遍規律。在閱讀唐詩的時候,我們也能充分感受到這個規律的存在:表現悲情的好詩、佳句,俯拾皆是。

  表現失志、孤獨悲情的,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杜甫《述懷一首》“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丹青引曹將軍霸》“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壈纏其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其中有些,說的似乎是古人的遭遇,但實際上也是詩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自己心中的塊壘。

  表現思鄉悲情的,如:王勃《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劉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王勃的思鄉,以秋天為節令,黃葉飄零為背景,將鄉愁與悲秋融為一體。岑參的思鄉,通過一個偶然事件(路遇入京使者,托其給家人捎信),表現羈旅之人內心的糾結。劉皂的思鄉,因為“離家日以遠”,而更加悲切動人。

  表現離別悲情的,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別韋參軍》“……彈棋擊筑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歡娛未盡分散去,是我惆悵驚心神。丈夫不作兒女別,臨岐涕淚沾衣巾。”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若參與商……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夢李白二首》之一“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登岳陽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居易《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江淹《別賦》有言“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交通嚴重不便的古代,生離往往等于死別。無論是朋友、親戚、家人、愛人,一旦離別,都不免會生出悲苦之情。至于像李隆基那樣,貴為皇帝,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被剝奪了生命,其中的悲苦之情,古今中外,恐怕都罕有其匹。

  表現民生艱難悲情的,如:杜甫《奉先詠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負薪行》“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悲陳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張籍《廢宅行》“胡馬奔騰滿阡陌,都人避亂唯空宅”。韋應物《觀田家》“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元稹《田家詞》“姑舂婦擔去輸官,輸官不足歸賣屋”。李紳《古風》“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白居易《輕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張祜《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無論是從軍的士卒,還是普通百姓、農夫、民女、宮女,只要是弱勢群體、底層民眾,他們的無助、痛苦,都是詩人們所關心乃至感同身受的。

  表現書生悲情的,如: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李賀《南園》“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表現征人悲情的,如:李頎《古從軍行》“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韓愈那一番話說得雖然精彩,但是,他并沒有解釋為什么“愁思之聲要妙”,“窮苦之言易好”。后來,張煌言、陳兆倫、錢鐘書都曾試圖進行解釋。張煌言提出“愁苦則其情沉著,沉著則舒籟發聲動與天會”的說法,陳兆倫提出“憂主留,輾轉而不盡”的說法,都是從愁苦的情味特點入手的。錢鐘書在一番旁征博引之后,主要興趣在于揭出這樣一個現象:中外文學家在寫作時都有故作愁苦的傾向,形成了一種文學傳統(參錢鐘書論文《詩可以怨》,見其《七綴集》)。對此問題,本人從未深思熟慮過,但是,根據閱讀唐詩的一點粗淺感受,覺得:唐詩中之所以有那么多膾炙人口的悲情詩歌、詩句,或許有如下兩個原因:

  其一是,唐代詩人,大多是有政治理想之人,腦子里多少有些致君堯舜、為民請命、改良社會的念頭。為了改良社會,他們必須先批判現實,找出現實的種種弊端,指出人間的種種悲苦;

  其二是,讀者的興趣,分享他人的歡娛之情,遠遠不如通過他人的悲情表現自己的惻隱、愛心自己的不幸來得大,來得濃厚。許多人,也需要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為自己找到精神的力量,得到慰藉,得到勉勵,得到動力。人類之間,真正能夠互相分享的,并非歡娛、快樂,而是悲情、痛苦。背后的原因,倒不見得全是因為幸災樂禍的陰暗心理,而可能是人人心中都潛伏著扮演一把菩薩、救世主的美好愿望。

  唐詩之情多悲的原因

  唐詩之情多悲,這一觀察涉及到了唐代社會背景、文化氛圍、詩人個人經歷以及詩歌創作的傳統與風格等多個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社會背景與歷史變遷:唐代雖然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期,但同時也經歷了不少動蕩和變遷。從初唐到盛唐,再到中唐和晚唐,社會政治狀況不斷變化,戰爭、政變、外患等不時發生。

  文人命運與仕途坎坷:唐代文人普遍追求仕途,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僚體系,實現個人價值。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風順,許多文人在官場中遭遇挫折,甚至被貶謫、流放。這些經歷使得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和苦楚,從而在詩歌中抒發內心的悲憤和哀傷。

  文化氛圍與情感表達:唐代文學注重情感的真實和深刻表達,尤其是詩歌創作。在那個時代,詩歌不僅是文人雅士之間交流思想、抒發情感的工具,也是他們寄托理想、抒發不平的載體。因此,唐詩中充滿了對人生、愛情、友情、家國等主題的深刻思考和情感抒發,其中不乏悲情之作。

  傳統詩歌風格與影響:唐代詩歌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和發展。在詩歌風格上,唐代詩人既追求雄渾豪放、氣勢磅礴的盛唐氣象,也注重細膩入微、情感真摯的表達。這種多元化的詩歌風格為悲情詩歌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此外,前代詩歌如《楚辭》、漢樂府等中的悲情元素也對唐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個人經歷與情感體驗: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人經歷和情感體驗,這些經歷和情感往往成為他們創作詩歌的源泉。唐代詩人中不乏身世坎坷、命運多舛者,他們將自己的經歷和情感融入詩歌之中,使得唐詩充滿了悲情色彩。

【為什么唐詩之情多悲】相關文章:

這世間多的是悲現代詩歌09-22

唐詩的影響力為什么如此之大?11-09

為什么黃山多奇峰怪石08-26

悲秋09-19

狼之悲08-04

即悲題10-07

喜與悲作文12-11

花之情10-07

雪之情09-19

花之情10-07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日本 | 亚噜噜狠久久香蕉人妖 | 亚洲日本熟女视频 | 亚洲欧洲美洲熟女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