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立秋的傳統食物

時間:2023-08-08 12:07:06 禧雯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立秋的傳統食物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因為古代農耕文明,立秋到了家家戶戶要早稻收割,晚稻移栽。所以百姓也是尤為重視立秋節氣的,這一天都會有一些地方特色的食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立秋的傳統食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立秋的傳統食物

目錄
【1】立秋的傳統食物【5】立秋之后飲食需要注意什么
【2】立秋各地食物【6】立秋介紹
【3】立秋吃什么養生【7】立秋傳統習俗
【4】立秋食譜【8】立秋的禁忌

  立秋的傳統食物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吃西瓜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老南京有一種民俗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啃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里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每年立秋這天,家家戶戶都會買上足夠的西瓜,一家人圍著桌子“啃個夠”。過去立秋之后西瓜就下市了,不像現在一年四季都能買到西瓜。所以,如果立秋這一天不“啃”夠的話,就將再等上1年了。現在,不少南京人仍保留著立秋“啃秋”的習俗。

  3、吃南瓜

  立秋人們要吃南瓜,此食物被認為是“搶秋膘”的首選食物。這是由于入秋以后,氣候干燥,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身體容易出現燥熱情形。而南瓜具有潤燥的功效,同時能給人以飽腹感,認為吃了南瓜能夠儲備過冬的能量。當然南瓜的功效遠遠超過這些了,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的功能。

  4、黃瓜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欲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于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減秋膘”吃黃瓜是不錯的選擇。

  5、南瓜花

  這里給大家說種特別富有鄉村特色的食材——南瓜花。南瓜的黃色花朵一朵一朵點綴在綠葉之中,是夏季的重要標志之一。這幾年,南瓜花越來越受到推崇,在許多大飯店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南瓜花亦蔬亦藥,含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植物纖維和鐵鈣等礦物質以及胡蘿卜素和氨基酸,還有清利濕熱的功效,能治療很多炎癥。不僅能夠養顏潤膚、強身保健,還能輔助改善睡眠質量和幫助孩子增長智力。做法也有很多,最常見的.有清炒南瓜花、南瓜花餅和南瓜花湯,營養豐富而且味道清新,夏天不妨多吃一點。推薦南瓜花雞蛋餅的做法。

  6、吃清涼糕

  立秋,老金華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吃清涼糕。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有的人還喜歡加點醋,外人會覺得奇怪,金華人卻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做清涼糕,“煉粉”很重要。煉粉其實就是過濾淀粉,將淀粉調入適量的水中,細細捏碎,再用紗布濾去渣滓,提煉出純凈的水淀粉。然后再將淀粉連水倒入鍋中煮熟,不斷攪拌,直至半凝固狀態,注意不要燒焦。將煮熟的淀粉糊倒進托盤等平底容器,涼透后切小塊,這便成了清涼糕。

  金華的清涼糕,用的都是純天然的原材料,有清熱解暑、除毒去濕、滋陰養顏、潤燥護膚等功效。

  7、食小赤豆

  義烏的立秋習俗也有著自己的特點。義烏民間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每逢立秋日人們還有敬老的習俗。

  從唐宋起,義烏就有在立秋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據說這樣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通常較高,空氣濕度也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進補需先調理脾胃,調理脾胃須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而紅小豆正好有上述功效,可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及時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紅小豆還具有很好的補血作用,可以為秋冬進補奠定基礎。

  另外,立秋這天還忌洗澡,據說這天洗澡會生秋痱子。

  8、吃綠豆百合湯

  老蘇州在立秋這一天還要吃綠豆百合湯。蘇州人比較講究,吃喝也是跟著時令走。她說,綠豆百合湯是清涼解暑的物品,盡管立秋后還可能出現“秋老虎”,但是,老蘇州一般在立秋后幾乎不再喝綠豆百合湯了,所以就在立秋這一天“喝個夠”。

  立秋后,綠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暫且“歇歇”,脾胃虛寒的人勿吃冰鎮西瓜,立秋后燥令當時,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薺、蘆根等,既清熱又潤燥。待在空調房時,肩頸、肘膝關節處該“捂”起來。

  9、啃秋桃

  除了咬秋、貼秋膘等傳統民俗外,在靠近浙江的吳江南部等地區,還有些啃秋桃的風俗。

  啃秋桃就是在立秋時大人孩子每人都要吃一個秋桃,吃完之后把核保留下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據說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10、吃芋頭

  坊間盛傳,“立秋日不吃芋頭,腳就會抽筋”。在廣東茂名、湛江一帶,立秋當天煮芋頭糖水,是傳承了幾代人的特色。茂名會在立秋定食燈芯草黑豆水中,加入切塊的芋頭同煮。

  立秋后,芋頭大量上市,好吃又便宜。芋頭中的可溶性膳食纖維量比白米白面高4倍,芋頭中豐富的膳食纖維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吸收水分,此外,芋頭有健脾胃、補益中氣的作用。

  返回目錄>>>

  立秋各地食物

  東北餃子

  東北人一般在立秋吃餃子,還有“搶秋膘”的習俗——誰搶到別人碗里的餃子,誰就會身體健壯。

  山西小米粥

  山西人習慣在立秋這天吃小米粥,調養夏熱帶來的腸胃損傷。在山東膠東地區,立秋時會將磨好的豆渣與應季的青菜合煮成有淡淡香氣的豆菜,“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應時吃豆渣也有養胃防腹瀉的功效。

  廣東食秋味

  來到廣東,立秋的小吃別具風情。老嶺南人講究“秋風起,食臘味”,鮮亮濃香的臘肉掛滿了市場。

  梅州人會打糍粑、吃糍粑,象征家族凝聚,慶祝秋日豐收。汕尾地區用蔬菜瓜果炒成的菜茶,與親朋好友齊聚喝一杯,消暑又營養。

  此外,立秋后天氣逐漸干燥,晝夜溫差變大,中醫認為,應多吃潤肺食物。梨、蜂蜜、銀耳、蓮子、百合、山藥等,都是清涼潤肺的佳品。

  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北京“貼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柜臺前,選購肉食制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么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臺灣吃龍眼肉

  《臺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時是臺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期,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南京“啃秋”

  本周日就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夏至后第三個節點。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返回目錄>>>

  立秋吃什么養生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干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為了適應秋天這種干燥的特點,那么,我們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液",以緩解干燥氣候對于我們人體的傷害。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

  但是,如果我們光喝白開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帶給我們的負面效應。水分進入人體后,很快就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所以,我國古代醫學家就替我們提供了一條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那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這種方法,與我們現代醫學中的給病號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

  蜂蜜是大自然贈給我們人類的貴重禮物,它所含的營養成分特別豐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兩者的含量達70%。此外,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等。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壽。

  秋燥時節,一方面要多喝鹽水和蜜水,另一方面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之類的食品,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品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對我們人體的危害。當然,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姜,它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還含有姜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民間也因此留下了"上床蘿卜下床姜"一說。

  但在秋天,最好別吃,因為秋天氣候干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干燥。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

  潤燥安神的食物

  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百合、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平補的食物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健脾胃的食物

  苦夏的煎熬,有“入夏無病三分虛”的說法,這時人們脾胃普遍較弱,養生要注意調理脾胃,多食用清熱、利濕、健脾的食品,使體內的積存濕熱排出,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復。健脾胃的食物有山藥、扁豆、栗子、大棗、牛肉、山楂等。

  滋陰潤肺的食物

  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而肺在五行中屬金,與秋一樣,故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滋陰潤肺的食物有梨、銀耳、百合、蜂蜜、豆漿、冰糖、木耳等。

  立秋吃養肺潤肺食物

  1、梨

  梨甘甜多汁,果肉細嫩,含有纖維素、糖類、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被稱為“百果之宗”。中醫認為,生梨性寒味甘,有清心潤肺、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等作用,可用于輔助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咽喉干痛癢、聲音嘶啞、干咳、痰黃等癥,對便秘、小便赤短亦有效。

  現代醫學證明,梨確有降燥潤膚、止咳化痰的功效。但是,梨屬于寒性食物,吃多會傷脾胃,所以脾胃虛寒、寒性體質、腹瀉者建議把梨蒸熟或做成湯、羹食用,以免加重寒癥。

  2、銀耳

  銀耳,又叫白木耳,性平,味甘淡,歸肺、胃、腎經,富含蛋白質、植物膠質、銀耳多糖、脂肪、粗纖維、胡蘿卜素、肝糖、維生素B族、維生素D、鈣、磷、鐵、鉀、鈉、鎂、硫等營養素,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延年益壽的珍品。

  現代醫學普遍認為,銀耳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之要品,對陰虛火旺、肺熱咳嗽、大便秘結、虛熱口渴、喉嚨干癢等癥均有一定的療效。

  不過,銀耳也并非人人都能食用。風寒咳嗽、濕痰壅盛、咳嗽多痰、陽虛畏寒及大便泄瀉者不宜常吃銀耳。

  3、山藥

  在潤肺養肺食材中,山藥總是名列前茅。這是因為山藥中含有的皂苷黏液質有潤滑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滋陰潤肺,對肺虛久咳、虛喘有輔助治療效果。經常食用山藥(煮粥或與木耳搭配清炒)可以讓肺部保持年輕。

  4、蓮藕

  中醫看來,蓮藕性寒,能夠清熱降火,對于上火引起的一些癥狀有著改善的作用,并且蓮藕可以和多種食物搭配食用,蓮藕和蓮子一起食用的話,可以補肺益氣,蓮藕和百合一起食用的話,則可以潤肺止咳,所以冬季食用蓮藕,也能夠潤肺止咳。

  5、百合

  這里的百合并不是指平常看到的百合花,而是一種食用一種藥食兩用的物質。清代醫家吳儀洛曾指出:久嗽之人,肺氣必虛,虛則宜斂,百合之甘斂,甚于五味之酸收也。百合有養陰清熱、潤肺止咳等功效,并且烹飪方式有很多,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也可以和銀耳,紅棗等等食物一起煮湯,還可以和西芹等等食物一起炒食。日常生活中買到的大部分都是干制之后的百合,新鮮的百合比較少。

  6、豆漿

  《本草綱目》中記載豆漿“利水下氣,制諸風熱,解諸毒”。自古以來,豆漿就是養生佳品,而且四季皆宜。春秋飲豆漿,滋陰潤燥;夏飲豆漿,生津防暑;冬飲豆漿,驅寒補虛。另外,豆漿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的維生素B族有助于維持皮膚和頭發健康,維生素E能促進新陳代,保持肌膚滋潤,秋季飲用可幫助我們緩解皮膚干癢、口鼻干燥等問題。

  立秋養生小常識

  1、飲食方面:滋陰潤燥

  秋季燥氣較盛,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人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2、起居方面:早臥早起

  立秋后,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們應當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

  因此,在起居上,應做到“早睡早起”,這是因為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于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

  立秋時節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白天“秋老虎仍然很炎熱,早晚溫差大。

  此節氣中應該開始增加夜里的睡眠時間,低此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秋收”的養生原則。

  3、運動方面:放松心情

  適當的運動可有效改善“秋乏”。運動者可根據據自身本質和愛好,選擇算不、打太極、爬山等輕松和緩的項目。

  運動量雨夏季相比可適當增大,運動時間可加長,但要注意強度不可太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專家建議,登山是立秋之后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4、情志調養:調節心情

  古詩有“春傷秋悲皆自惹,花開花落豈由人”,可見,秋季是一個容易情緒波動、勾起人悲傷情緒的季節。有一招最簡單的調節情緒的方法,就是大笑。

  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而現代醫學也有研究證明,笑對機體來說的確是最好的一種“運動”,不同程度的笑對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內臟、肌肉等有適當的協調作用。

  對呼吸系統來說,大笑能使肺部擴張,人在大笑過程中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暢。

  另外,人在開懷大笑時,可將更多的氧氣吸進體內,隨著流暢的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能獲得充足的氧氣。所以,請堅持每天都讓自己快樂起來,多開懷大笑。這樣做愉人愉己,還會讓你的肺臟更健康。

  返回目錄>>>

  立秋食譜

  1、山藥蘿卜排骨湯

  排骨、白蘿卜、山藥、蓮藕和生姜等調料。先將提前浸泡好的薏米和排骨一同燉煮,需要燉25-30分鐘左右,薏米和排骨才能熟透。最后把薏米和排骨一同煮爛后,加入山藥,再煮10分鐘加入枸杞,調味即可。

  2、栗子燉白菜

  栗子、白菜、食用油、鹽、高湯。首先將栗子去皮,切成兩半;白菜切成長段;然后鍋中放入適量油,加白菜炒一下,然后加入栗子、高湯(沒有可放清水)、適量鹽。最后煮至白菜、栗子熟透即可。

  3、黃精煨肘

  黃精9克,黨參9克,大棗5枚,豬肘750克,生姜15克,蔥適量。黃精切薄片,黨參切短節,裝紗布袋內,扎口;大棗洗凈待用;豬肘刮洗干凈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待用;姜、蔥洗凈拍破待用。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燒沸,撇盡浮沫,改文火繼續煨至汁濃肘粘,去除藥包,肘、湯、大棗同時裝入碗內即成。

  4、花生拌芹菜

  花生米、芹菜、鹵菜用料、涼拌調理。將花生和鹵料放在鍋中同煮,小火煮30分鐘,撈出待用。將芹菜切段焯水,撈出后用涼水冷卻,再喝花生米一同加入調味料攪拌。

  5、姜爆鴨

  鴨半片,姜,青椒,蔥,蒜,豆豉,辣椒醬,甜面醬。鴨子剁塊,姜一小塊拍破,另外的全部切絲,青椒切絲;油熱后下蔥、姜、蒜炸香后放鴨子干爆,直到把鴨子爆的.干干的才可以;油8成熱,放豆豉,辣椒醬、甜面醬炒香后放姜絲煸一會,最后放爆好的鴨子、白糖、青椒翻炒幾下即可。

  6、南瓜蓮藕荷蘭豆

  原料:南瓜、蓮藕、荷蘭豆、植物油、姜、鹽。

  做法:南瓜洗凈切長條塊備用,蓮藕斜切片,每片切三長條備用,荷蘭豆洗凈備用。小電飯鍋里放入植物油、姜,待到姜出姜味,將南瓜和蓮藕放入,蓋蓋兒悶一段時間,中間為避免糊鍋底可加入少許水,等南瓜快熟時,放入荷蘭豆,鹽、少許醬油,攪拌一下,再蓋蓋兒悶一會,盛出即可。

  7、糖醋小排骨

  小排骨、淀粉、青紅椒、姜、雞蛋。打散的雞蛋液加入適量鹽,雞精,和一點米酒拌勻,再加入排骨中拌勻,腌10分鐘入味;把腌好的排骨均勻沾上淀粉,并用手捏緊防止脫落;小火慢炸排骨至表面金黃,全熟時撈出;另起鍋,放少量油,放入姜片,青紅椒略炒;把已經炸熟的排骨回鍋快速翻炒一下,炒勻即可關火。

  8、家常蒸茄子

  原料:醬汁(生抽、老抽、豆瓣醬加清水拌勻),蔥花、油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切塊,放在盤子里碼好,蒸鍋加水大火燒開后,將茄子連盤放入,蒸熟(約15分鐘左右,視茄塊大小而定),熱鍋放油,把蔥花爆香,倒入拌勻的醬汁煮開,關火將煮開的醬汁澆到蒸好的茄子上即可食用。

  9、南瓜花雞蛋餅

  原料:南瓜花、面粉、雞蛋、胡椒粉、生粉、鹽。

  做法:南瓜花去掉花蕊后洗凈瀝干水;雞蛋加面粉、生粉、鹽和少許胡椒粉調成面糊;讓南瓜花均勻地裹上面糊,放油鍋中快速炸幾秒鐘夾出瀝油即可。

  10、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蓮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百合洗凈后用清水浸泡1小時;大火把上述原料燒開10分鐘后,加蓋燜1個小時;再次把湯燒開,然后加入冰糖,轉小火煮20分鐘后熄火,再燜30~60分鐘即可食用。

  返回目錄>>>

  立秋之后飲食需要注意什么

  少吃辛辣生冷的食物

  秋天還應當少吃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也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另外,由于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于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

  忌吃過燥的食物

  中醫學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食物。另外,為迎接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儲存御寒的脂肪。因此,熱量的攝取大于散發,稍不小心,體重就增加,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應多吃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紅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

  忌盲目控制飲食

  秋季人易胖,有些怕胖的人為了控制體重,在秋季只吃瓜果蔬菜,不吃主食。這種做法不可取。無論任何季節,忽視主食進行減肥的行為都極其不當。人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儲備應全面而均衡,必須通過豐富的'飲食提供,主食更是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此外,常被減肥一族鄙視的肉類,也同樣含有其他食物無法替代、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盲目改變飲食結構,對于身體有害無益。

  不要暴飲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

  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還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

  返回目錄>>>

  立秋介紹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于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整個自然界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在節氣排列順序上,處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小暑、大暑、處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后才是處暑(末暑)。“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暑天比較長。

  立秋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并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獲的季節。立秋時,古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歷史淵源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開始,禾谷開始成熟,收獲的季節到了。《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說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如《管子》所說:“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即小暑、大暑、處暑,按順序分別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后才是處暑(末暑),“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二十四節氣中的暑天比較長。暑天長對于農作物長勢和產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熱量,如果暑熱時間短,作物生長時間和熱量都不充足,長勢和產量會受影響。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

  立秋標志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它是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立秋之后天氣還是很熱,中醫將立秋至秋分前這時段稱之為“長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具有重要的意義,民間在立秋祭祀土地,慶祝豐收。

  季節劃分

  節氣法: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因此秋季以立秋為始點。斗指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前結束。立秋,意味著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收獲的季節到了。

  氣溫法:現在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溫變化劃分,采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按候平均氣溫法,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介于10℃~22℃之間算是進入秋季。氣溫法劃分的秋季,表示天氣涼爽了。

  農事活動

  “秋”的含義,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結果。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爾雅》:“秋為收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說文解字》對“秋”解釋:“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獲的季節。

  秋后還有一伏,立秋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

  返回目錄>>>

  立秋傳統習俗

  1、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臥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們在立秋這一天,會選擇一個陰涼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將過去,暑熱難當無法安眠的日子即將過去,天氣慢慢轉涼,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著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產已經過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氣歇一歇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夏天多會“夏瘦”,秋天到來,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長回來。

  3、摸秋

  江蘇鹽城北部地區有一個“摸秋”的習俗。在立秋前一天晚上,人們可以在公共或私人果園里隨意摘取各種水果,而無論損失多少主人都不會生氣。有些果園主人甚至還會專門為晚上來摸秋的客人準備許多成熟的水果。

  4、啃秋

  “啃秋”,也稱為“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其實在入秋時節多吃果蔬,也可以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5、秋忙會

  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雜貨市等,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6、秋社節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

  7、洗秋澡

  立秋這天,還有洗秋澡習俗。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洗秋澡的目的是防止生秋痱子。因為立秋之后還會熱上一段時間,盛夏的一些疾病如痱子等還會存在。

  8、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9、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

  10、吃餃子

  立秋吃餃子是因為有“立秋貼秋膘”的說法。立秋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在北方地區民間普遍流行“貼秋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鴨或紅燒魚等。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就要“補”,而“補”的辦法就是到立秋這天“貼秋膘”,吃美食佳肴,首選吃肉,“以肉貼膘”。吃餃子也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返回目錄>>>

  立秋的禁忌

  1、忌在田間行走

  舊時,民間有在立秋之日不宜在田間行走的禁忌,認為對秋收不利。

  2、忌洗澡

  在山東萊西地區,立秋這天忌洗澡,否則身上會出秋狗子(即癢子)。而在黃縣一帶,則認為在立秋這天洗澡,秋后會拉肚子。

  3、忌打雷

  湖北孝感有民諺說:“立秋雷電,天收一半。”指立秋之日碰到雷電,老天會把農作物收回一半,意味著糧食要減產。

  4、忌下雨

  立秋日忌下雨。立秋下雨,此后會雨水不斷,妨礙收割。

  5、忌出虹

  在山東牟平、江西南昌、江蘇常熟等地,忌諱立秋日看見彩虹,認為糧食會減產。

  返回目錄>>>

最新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成人免费久久久 | 日韩美女黄大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欧美自拍 |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视频 | 制服中文在线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