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
導語: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書法的審美形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 1
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結體形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需要;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就后者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為書體的影響,如篆體取豎長方形;二為字形的影響,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長方形的;三為章法影響。因此,只有在上述兩類因素的支配下,進行積極的形態創造,才能創作出美的結體形態。
點畫結構美
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里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墨色組合美
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作為藝術的書法,它的各種色彩不能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應是非常有秩序的。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學原則,要求書者予以遵守。如重點原則、漸變原則、均衡原則,等等。書法結體的墨色組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背景底色的分割組合。人們常說的“計白當黑”,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二是點畫結構的墨色組合。從作品的整體效果來看,不但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平面結構,還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分層效果,從而增強書法的表現深度。
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 2
1、墨變與用水的關系
通常書法家的案頭,除了備有筆墨紙硯外,還必備一盅水,可以說用水是表現豐富墨法的關鍵。筆墨的濃淡枯濕變化主要在于其筆中含墨量和含水量的多少。黃賓虹認為:“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書法講究濃淡、干濕、蒼潤,使墨色富有變化,這就需要用水去調墨或以墨調水所產生。書法用水方法很多,以水調墨或以墨調水是最基本的用水方法,也是常用的方法!懂嬜T》中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标惱[曾《翰林要訣》中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說到底,書家對水墨技巧的成功運用和把握,實際上是對“水”的直接控制。至于說如何用水,用多少水,用什么樣的水等,都是很難用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清楚的,需靠書家自己反復去實踐、探索,才能有所體會,根據作品需要隨機應變,方可得其妙。
2、墨變與筆速節奏的關系
墨的燥與潤,濃與枯的變化與行筆的速度有著直接關系,行筆速度相對慢時,筆在紙上有瞬間的`停滯,墨流多,故點畫能濃,反之則枯。書寫的速度快,墨則宜稍淡,速度慢,墨則宜稍濃。如果墨已調好,書寫過程中運筆速度又變化不定,那么可以通過控制筆毫的含量來掌握墨跡。快書時多蘸墨,慢書時少蘸墨。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紙墨相發”,用墨的關鍵技巧是施墨,由于水墨落到紙上有滲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時,必須要把握準分寸,否則失控就會敗墨,失去墨韻,其規律是:“飽筆滲化快,渴筆滲化慢。”為使墨的控制準確而合度,如何把握筆速就是關鍵環節了。其要領是:“飽筆須快,渴筆宜慢!蹦淖兓毴巫匀,切忌寫一字蘸一次墨,頻頻停筆蘸墨必然擾亂連續書寫的節奏,不能產生墨韻變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關系。通過對比表現出墨色的自然變化。
3、墨變與字體的關系
不同的字體對墨法的要求前面已略提及。因為不同字體對筆速有不同的要求,筆速與用墨又有直接關系。宋姜夔《續書譜·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篆、隸、楷的筆法是筆筆獨立的,又要強調筆畫的刻畫,這樣,在點畫的書寫中,運筆的速度就很難加快。行草書筆法有很大的自由度,筆畫的長短,粗細隨機可變,直線、弧線可任意組合,筆勢可斷可連,單字中可連筆,數個字可纏綿,這些都為筆速的加快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或可以說,提供了既可以加快又可以放慢的條件。因此,根據字體選擇速度,根據速度選擇用墨也不容忽視。
4、墨變與紙筆的關系
林散之說:“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可見筆在書法創作中也很關鍵。書法用紙主要是宣紙,宣紙有生宣和熟宣兩種,因為兩種宣紙在洇水方面性能各異,所以,它對墨的要求也不一樣。生宣適于寫意,書法中的狂草、草書、行書要用吸水性大的生宣來表現。正書大字一般也要用吸水性適宜的生宣來表現,因為墨濃而快書,筆滯澀難進,強行快寫,則會出現虛脫;墨淡慢書,大量的墨會流失在紙上,生宣洇濕很快,就造成字跡模糊,所書之字嚴重變形,所以只有運筆速度與墨之濃淡適宜,才能在生宣上寫出潤味足、墨趣多的書法作品來。
熟宣紙對墨的要求不那么嚴格,用墨可稍濃一些,水可稍干一些。一般來說,寫點畫比較清晰規矩的字,例如小楷、篆隸,筆毫含量宜少,使留在紙上的墨跡不致疊起,墨干后點畫才能清晰。寫行草書則是另一番要求,可以盡量多地讓筆毫含墨,使墨跡在紙上呈現立體狀,這樣墨干后就會出現一種“奇跡”——字跡有立體感,每個點畫的周邊墨跡皆重于內心,每個字都像用刀子在木板上刻出來的一樣,呈立體狀,這是在生宣上得不到的效果。清代笪重光《評書帖》說:“礬紙書小字墨宜濃,濃則彩生;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
紙和筆的配合既簡單又微妙,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去要求又有很深的學問。虞世南在《筆髓論》“釋真”一章中引述王羲之的話說:“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強者弱之,弱者強之!边@是紙筆配合的最精彩的論述。寫硬紙用軟筆,寫軟紙用硬筆,剛柔相濟,力和勢勻,這不但是書寫訣竅,而且富有哲學道理。
5、墨變與筆法的關系
墨從筆出,用筆對墨法的影響很大。我們在書寫實踐中不難體會到真正使水墨調和勻適,最終還須通過毛筆的靈活揮運,這樣才能使濃淡枯濕燥潤的藝術效果通過點畫用紙呈現在觀眾面前。一般蘸墨不得深浸,深浸不但筆弱無力,而且墨色不易變化,紙上書寫極易臃腫肥拙。蘸墨如蜻蜓點水,一粘即起,以毫濡透,潤而不漬為度。清代蔣驥《續書》中說:“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蒿之點水,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便墨從筆尖出,則墨溢而筆凝……不善用筆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不知用筆,安知用墨,此事難為俗工道也。”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也說:“墨不傍出,為書家上乘,然非積數十年之功,不能至此境!
墨法的靈活運用是在熟練的筆法基礎上去發揮的。作書,筆鋒到處,水墨已下注入紙。所以運筆的輕重緩疾,提按頓挫,使筆毫之內的水墨在紙上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即是墨法源于筆法的意思。一個書家墨法的成功運用是與其扎實的筆法息息相關的,筆法精能者,其墨法亦會靈活揮運,隨便使然。
【中國書法的魅力所在】相關文章:
電視的魅力所在高三敘事作文09-23
魅力中國04-26
美麗中國魅力上海06-24
美麗中國魅力上海06-26
美麗中國,魅力上海05-28
美麗中國——魅力上海05-28
美麗中國,魅力上海05-28
書法的魅力作文(精選21篇)05-20
魅力中國美麗上海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