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裴行儉是李靖的弟子
唐朝裴行儉是個驍勇戰將。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隋末一代名將,他憑借父兄所立下的功勞封為弘文生,后來他自己也通過科考成為了參軍。下面小編為您帶來裴行儉是李靖的弟子!
大唐王朝統治者李氏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以武立國,加之平和開放的態度,所以武將的地位比宋、明時期高的多,因此這個時期將星璀璨,名將如云。但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都埋沒在故紙堆之中,其中有一位值得一提。他出身望族河東裴氏(中眷裴),是裴行儼(隋唐演義裴元慶的原型人物)的弟弟,李靖的徒孫,蘇定方的徒弟,他的名字叫裴行儉。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裴行儉字守約,619年出生,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裴行儉出生那年,父親裴仁基與兄長裴行儼謀劃殺死王世充,歸降李唐,不料計劃泄露,裴仁基父子遇害,裴行儉幸免于難。王世充被平定后,唐高祖李淵追封裴仁基為原州都督,謚為忠。
裴行儉幼年時以門蔭補弘文生,深受房玄齡等名臣的賞識,貞觀年間中舉明經科,被封為左屯衛倉曹參軍。當時裴行儉的上司、左屯衛大將軍蘇定方非常對其非常器重,“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于是將自己用兵奇術全部授予他(蘇定方是名將李靖的門生)。
657年經過六次升遷后,裴元慶擔任長安令。當時的唐高宗力排眾議,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后。裴行儉認為國家的憂患從此開始注定,私下里與長孫無忌等人議論此事,被人告發,被貶為出京,到西域擔任西州都督府長史。
665年裴行儉升任安西大都護之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他的威名聲震西域。不久后,裴行儉被征調回京,先后擔任司文少卿、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負責官員的選拔工作長達十余年,“甚有能名”,他與李敬玄被人并成為“裴、李”。裴行儉所創造的“長名姓歷榜,引銓注”為后世所沿用。
678年吐蕃名將論欽陵大破李敬玄率領的唐軍,此后不斷拉攏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蠶食唐朝的勢力范圍西域地區,慫恿其進犯安西都護府,這嚴重威脅了唐朝的西部邊防。為此裴行儉提議吐蕃剛獲得大勝,士氣正旺,不宜正面出擊。應該以護送波斯王子泥涅師歸國的名義,率軍途徑二國,“以便宜取之,可兵不血刃而禽也”。
679年裴行儉輕裝簡從率領少數人前往西域,歷經沙漠、炎熱等自然環境的挑戰,抵達西州,得到了當地各族人們的歡迎。裴行儉利用自己的聲望,在當地挑選“豪杰子弟數千人”,并揚言“今正炎蒸,熱坂難冒,涼秋之后,方可漸行。”阿史那匐延都支偵之后,放松了警惕。裴行儉又招集安西四鎮的“諸蕃酋長豪杰”,以打獵的名義招集萬余人。
裴行儉率軍倍道而行,在離阿史那匐延都支所部十余里時,派阿史那匐延都支的親人向他問候,“外示閑暇,似非討襲”,麻痹阿史那匐延都支,此后還派人邀請阿史那匐延都支相。本來阿史那匐延都支與李遮匐約定秋后起兵,倉促間毫無主張,竟然率領500人前來,結果當場被擒,不久后被逼無奈的李遮匐也前來歸順。
裴行儉兵不血刃就擺平了西域的叛變,唐高宗非常高興,“卿文武兼資,今故授卿二職”,特意下詔封他文武雙職(禮部尚書、檢校右衛大將軍)。
不久后東突厥的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反叛,“單于管內二十四州并叛應之,眾數十萬。”唐朝的當地駐軍被打敗,唐朝的北部邊疆出現嚴重危機。為此唐高宗封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直接率領18萬人,加上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部總計30余萬,均由裴行儉節度。裴行儉統帥30萬人的軍隊出征,此“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作為一員名將,裴行儉深知勞師千里遠征,糧道最為關鍵。于是偽作糧車三百乘,每車埋伏五個壯士,各持陌刀、勁弩,再用百余個老弱病殘押送,同時安排精兵埋伏于險要之處。結果當敵軍偷襲糧草時,負責押送的人四散奔逃,“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殺獲殆盡,余眾奔潰”,從此唐軍的糧道再也沒被截過。
終于歷經長途跋涉,裴行儉所部抵達單于都護府北部,安營扎寨,設置塹壕。傍晚時分各項防御工作剛剛完成,裴行儉突然下令大軍轉移。部將紛紛提出士兵鞍馬勞頓,不可勞擾。裴行儉不予理睬,大軍只好依然移營到別處。結果到了晚上,“風雨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余”,將士們莫不嘆服,向裴行儉詢問他是怎么知道的,裴行儉卻說:“自今第如我節制,毋問我所以知也。”(從今你們聽我安排就是了,別問我怎么知道的)
此后裴行儉率軍與叛軍交戰,屢戰屢勝,叛軍內部出現矛盾,偽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裴行儉率軍勝利回師。但裴行儉前腳剛走,阿史那伏念又自稱可汗,與阿史德溫傅聯合。于是第二年裴行儉再次率軍北上,用反間計挑撥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用阿史那伏念攻擊阿史德溫傅。
沒過幾天,煙塵漲天而至,負責偵查的斥候一臉惶惑。而裴行儉則召集三軍,解釋說“此是伏念執溫傅來降,非他。”并派出一個使者前去迎接。不一會兒,果然是阿史那伏念率軍捆著阿史德溫傅詣前來請罪,于是盡平突厥余黨。裴行儉再一次兵不血刃就獲得了勝利。
唐高宗非常高興,派屬下前去犒勞軍隊,但侍中裴炎(出身于河東裴氏中的洗馬裴)嫉妒裴行儉的功勞,慫恿其他將領程務挺、張虔勖上疏說阿史那伏念歸降是因為受到北部的回紇的威脅,并非是裴行儉的功勞。于是裴行儉僅僅被封為聞喜縣公。而歸降的阿史那伏念連同阿史德溫傅被一同處斬。
裴行儉得知后,感嘆道:“渾、浚前事(西晉時王渾、王浚爭奪平吳之功),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后,無復來者”,于是稱病不出。而阿史那伏念的弟弟阿史那元珍擁眾復叛,682年4月朝廷任命裴行儉為金牙道大總管率軍討伐突厥,大軍還未出發,裴行儉突患疾病,4月28日病逝于京師延壽里的家中,時年64歲。唐高宗下詔追封其為幽州都督,謚曰獻。
《孫子兵法》中講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裴行儉的用兵顯然屬于一流的名將,宋代設立武廟七十二將,裴行儉名列其中。此外他還通曉天文,懂得陰陽、算術,每次出征都能算出勝利之日,裴行儉死后,武則天命人前往他家,將裴行儉的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書,全部收入皇宮。
除此之外裴行儉還是書法大家,擅長草書、隸書,著有《草字雜言》一書,唐高宗也曾親自向他求字裴行儉還善于識人,有人曾推薦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初唐四杰),他預言到“才名有之,爵祿蓋寡。楊應至令長,余并鮮能令終。”后來果然如此。
稍微介紹一下裴行儉的家庭,他的原配妻子出身河南陸氏,是兵部侍郎陸爽的女兒,繼室夫人庫狄氏。裴行儉死時,他的長子早逝,長子裴貞隱早逝,次子裴延休、三子裴慶遠、四子裴光庭全都年幼,為此唐高宗特人照顧。武則天稱帝時,曾多次召見庫狄氏夫人,并任命他為女官。四子裴光庭在開元年間曾擔任吏部尚書、侍中等高官。
拓展:裴行儉簡介
裴行儉,絳州聞喜人。裴行儉屬于著名的河東裴氏,河東裴、柳、薛是為河東三大著姓。唐人重門第,河東三大著姓雖然沒有山東五大郡姓,即崔、盧、鄭、王、李那么著名,但是,河東裴氏與趙郡李氏是唐代出宰相最多的著姓。所以,裴行儉的出身還是非常高貴的。
裴行儉的家世也還算湊合,于是就以門蔭弄了個弘文生當當。貞觀年間,通過明經考試后,任左屯衛倉曹參軍,相當于是管糧食倉庫的。當時蘇定方為大將軍,很器重裴行儉,就向他傳授了一些用兵之道。顯慶二年,任長安令,相當于長安縣長。
顯慶年間,唐高宗想廢皇后王氏而立武昭儀,長孫無忌、褚遂良反對,而裴行儉也與長孫無忌等人站在了一起,被人告發,出任西州都督府長史,相當于西州地區軍事參謀長,麟德二年,任安西大都護,相當于軍區司令。在西域期間,裴行儉的才能開始有所顯露,“諸國多慕義歸降”,這些國家歸降當然不是純粹的“慕義”,雖然不太清楚裴行儉在西域的具體情況,但是,裴行儉一定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活動。
此后,裴行儉又任司文少卿,也就是鴻臚寺少卿,相當于外交部副部長。總章年間,任司列少常伯,也就是吏部侍郎,相當于人事部副部長。在任人事部副部長期間,裴行儉與李敬玄二人對官員的選拔、考察工作出色,時人稱為裴、李。
值得注意的是,裴行儉被貶品級并沒有變動,雖然西州是邊塞之地,但是戰略地位很重要,西州都督府長史在很大程度上說,是重要職位。而僅僅過了五年左右,裴行儉又當上了安西大都護,品級大幅度提高,而且,安西大都護是唐朝非常重要的官職。在被貶期間,裴行儉卻當上了如此重要的封疆大吏,這說明裴行儉的才能不一般。
裴行儉軍事生涯的輝煌
裴行儉軍事生涯的輝煌是以護送波斯王為名兵不血刃地搞定叛唐的西突厥二蕃、率領三十萬大軍擺平叛亂的東突厥。
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背景。唐高宗顯慶年間,蘇定方搞定西突厥,唐朝的勢力范圍擴展到了中亞腹地,相當于現在的兩伊地區。甚至可以說,當時的唐朝相當于現在的美國。
但是,也就是在當時,可以說是此后唐朝最為強勁的對手吐蕃開始向唐朝挑戰。唐朝與吐蕃交戰主要是在西域、青海、西南三大戰場。當時吐蕃內部當權的是噶兒家族成員,這個家族成員是北進派,所以,當時唐朝與吐蕃在西域戰場的爭奪很激烈。
蘇定方搞定西突厥不久,吐蕃就支持西突厥的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叛唐,這就是傳說中的二蕃。二蕃叛唐后,唐朝一時之間搞不定他們。
而且,在青海戰場上,唐朝兩次被吐蕃打敗,就是咸亨元年,薛仁貴兵敗大非川,儀鳳三年,李敬玄兵敗青海,這兩次敗仗使唐朝損失了大約三十萬左右的軍隊,這樣一來,唐朝在青海戰場上只能轉入戰略防御。
在這樣的背景下,唐朝就希望在西域戰場上有所動作,從而減輕唐軍在青海戰場的壓力。于是,裴行儉就擔當起了這樣的重任。
當時,被大食消滅的波斯薩珊王朝君主后裔泥涅師在長安,而唐朝也有意扶持波斯殘余勢力的復國斗爭,從而遏止大食的擴張勢頭。于是,裴行儉提議以護送波斯王子泥涅師的名義前往西域,乘機搞定二蕃。這得到了唐高宗的同意。
裴行儉曾經在西州混過,當地人聽說裴行儉到來,都出城相迎,裴行儉乘機征召了上千豪杰子弟跟著自己向西而行。又散布消息說現在天氣炎熱,不適合遠行,秋天涼快之后,再行上路,這當然是說給阿史那都支聽的。阿史那都支得知這個消息后果然放松了警惕。緊接著,裴行儉又以打獵游賞為名召集了上萬人的胡人子弟。裴行儉帶著這幫人假裝游獵,同時,集結軍隊,倍道而行,迅速到達離阿史那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
這時,裴行儉先派人問候阿史那都支,說是路過,接著又派人去召見阿史那都支。面對突然之間來到眼前的裴行儉大軍,阿史那都支措手不及,就親自迎接裴行儉,結果被活捉。接著,裴行儉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他的主要的屬下,也拿下。接著,裴行儉又調遣精銳,日夜兼程,去搞定李遮匐。路上,裴行儉抓住了李遮匐的使者,就讓他前去通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經落入了唐軍的手中。李遮匐也沒辦法了,就向裴行儉投降。
裴行儉就這樣兵不血刃地搞定了叛唐的二蕃,鞏固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從而使唐朝與吐蕃之間再次形成了一種戰略的平衡。
調露元年,原先歸唐的東突厥叛亂,規模很大,人數達到數十萬。單于都護蕭嗣業已經吃了敗仗。于是裴行儉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出征。當時裴行儉率領的軍隊人數達到三十萬,連亙數千里,“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裴行儉到達朔州,得知此前蕭嗣業的運糧部隊經常被劫。于是,選糧車三百乘,每車埋伏壯士五人,而以老弱殘兵數百人護送,同時,在險要之處埋伏精兵。果然重創了劫糧的東突厥部隊。在這之后,運糧部隊就安全了。
軍隊到達單于之北,剛安營,裴行儉就命令離開。將士都摸不到頭腦。夜里,狂風暴雨驟然而至,將士服了。這說明裴行儉對于氣象是有所了解的。
裴行儉在黑山連戰連捷,很快就把事情擺平了。
班師后,叛亂又起,裴行儉再次出征。軍隊駐扎在代州的陘口,這次裴行儉玩起了反間計,又很快擺平。
裴行儉才能總結
裴行儉的軍事行動都是大手筆。所以說,需要的是包括軍事素質在內的全面的素質。
首先,裴行儉善于審時度勢。要搞定二蕃,所面對的不僅是二蕃,背后還有吐蕃,而當時,唐軍在青海戰場上剛吃敗仗不久,不能輕舉妄動。調露元年二月,吐蕃贊普卒,當時唐高宗就想動兵,但是,裴行儉就認為時機不夠成熟,因為當時吐蕃內部還是很穩定。之后不久,吐蕃國內忙于新君登基等一系列事務,邊境戒備有所松懈,裴行儉果斷地出征二蕃,果然避開了與吐蕃的戰斗,事情很快搞定。
其次,裴行儉膽色過人。兵不血刃地搞定叛唐的二蕃的過程看似輕松,其實是有很大風險的,畢竟是深入西突厥境內,但是,裴行儉還是非常出色地掩飾了軍事意圖,步步為營,迷惑了對手。
同時,裴行儉善于洞察對手。當大軍逼近阿史那都支時,裴行儉卻派人召喚阿史那都支,抓住阿史那都支后,又派人告知李遮匐。二者的反應都在裴行儉的意料之中。之后,裴行儉用反間計擺平叛亂的東突厥,也是如此。其實,裴行儉的這種能力在之前他任吏部侍郎期間已經有所顯露。
【裴行儉是李靖的弟子】相關文章:
唐朝裴行儉的簡介10-25
唐朝裴行儉是誰10-26
關于裴行儉與妻子的故事11-21
李靖夜襲陰山09-15
唐朝名人李靖的故事04-09
關于李靖夜襲陰山的故事05-10
裴度等失主09-16
“儉”出來的財富作文(精選45篇)11-17
裴寂和月餅的故事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