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裴行儉威震四夷
導語:裴行儉是唐初的一員大將,深受房玄齡等名臣的賞識,下面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裴行儉吧!
大唐王朝統治者李氏出身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以武立國,加之平和開放的態度,所以武將的地位比宋、明時期高的多,因此這個時期將星璀璨,名將如云。但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都埋沒在故紙堆之中,其中有一位值得一提。他出身望族河東裴氏(中眷裴),是裴行儼(隋唐演義裴元慶的原型人物)的弟弟,李靖的徒孫,蘇定方的徒弟,他的名字叫裴行儉。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裴行儉字守約,619年出生,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裴行儉出生那年,父親裴仁基與兄長裴行儼謀劃殺死王世充,歸降李唐,不料計劃泄露,裴仁基父子遇害,裴行儉幸免于難。王世充被平定后,唐高祖李淵追封裴仁基為原州都督,謚為忠。
裴行儉幼年時以門蔭補弘文生,深受房玄齡等名臣的賞識,貞觀年間中舉明經科,被封為左屯衛倉曹參軍。當時裴行儉的上司、左屯衛大將軍蘇定方非常對其非常器重,“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于是將自己用兵奇術全部授予他(蘇定方是名將李靖的門生)。
657年經過六次升遷后,裴元慶擔任長安令。當時的唐高宗力排眾議,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后。裴行儉認為國家的憂患從此開始注定,私下里與長孫無忌等人議論此事,被人告發,被貶為出京,到西域擔任西州都督府長史。事實證明裴行儉此次貶謫是因禍得福,一方面他避開了朝廷內激烈的政治斗爭,另一方面他自己的軍事才能得到施展之地。
665年裴行儉升任安西大都護之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他的威名聲震西域。不久后,裴行儉被征調回京,先后擔任司文少卿、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負責官員的選拔工作長達十余年,“甚有能名”,他與李敬玄被人并成為“裴、李”。裴行儉所創造的“長名姓歷榜,引銓注”為后世所沿用。
678年吐蕃名將論欽陵大破李敬玄率領的唐軍,此后不斷拉攏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蠶食唐朝的`勢力范圍西域地區,慫恿其進犯安西都護府,這嚴重威脅了唐朝的西部邊防。為此裴行儉提議吐蕃剛獲得大勝,士氣正旺,不宜正面出擊。應該以護送波斯王子泥涅師歸國的名義,率軍途徑二國,“以便宜取之,可兵不血刃而禽也”。
679年裴行儉輕裝簡從率領少數人前往西域,歷經沙漠、炎熱等自然環境的挑戰,抵達西州,得到了當地各族人們的歡迎。裴行儉利用自己的聲望,在當地挑選“豪杰子弟數千人”,并揚言“今正炎蒸,熱坂難冒,涼秋之后,方可漸行。” 阿史那匐延都支偵之后,放松了警惕。裴行儉又招集安西四鎮的“諸蕃酋長豪杰”,以打獵的名義招集萬余人。
裴行儉率軍倍道而行,在離阿史那匐延都支所部十余里時,派阿史那匐延都支的親人向他問候,“外示閑暇,似非討襲”,麻痹阿史那匐延都支,此后還派人邀請阿史那匐延都支相。本來阿史那匐延都支與李遮匐約定秋后起兵,倉促間毫無主張,竟然率領500人前來,結果當場被擒,不久后被逼無奈的李遮匐也前來歸順。
裴行儉兵不血刃就擺平了西域的叛變,唐高宗非常高興,“卿文武兼資,今故授卿二職”,特意下詔封他文武雙職(禮部尚書、檢校右衛大將軍)。
不久后東突厥的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反叛,“單于管內二十四州并叛應之,眾數十萬。”唐朝的當地駐軍被打敗,唐朝的北部邊疆出現嚴重危機。為此唐高宗封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直接率領18萬人,加上西軍程務挺、東軍李文暕部總計30余萬,均由裴行儉節度。裴行儉統帥30萬人的軍隊出征,此“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作為一員名將,裴行儉深知勞師千里遠征,糧道最為關鍵。于是偽作糧車三百乘,每車埋伏五個壯士,各持陌刀、勁弩,再用百余個老弱病殘押送,同時安排精兵埋伏于險要之處。結果當敵軍偷襲糧草時,負責押送的人四散奔逃,“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殺獲殆盡,余眾奔潰”,從此唐軍的糧道再也沒被截過。
終于歷經長途跋涉,裴行儉所部抵達單于都護府北部,安營扎寨,設置塹壕。傍晚時分各項防御工作剛剛完成,裴行儉突然下令大軍轉移。部將紛紛提出士兵鞍馬勞頓,不可勞擾。裴行儉不予理睬,大軍只好依然移營到別處。結果到了晚上,“風雨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余”,將士們莫不嘆服,向裴行儉詢問他是怎么知道的,裴行儉卻說:“自今第如我節制,毋問我所以知也。”(從今你們聽我安排就是了,別問我怎么知道的)
此后裴行儉率軍與叛軍交戰,屢戰屢勝,叛軍內部出現矛盾,偽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裴行儉率軍勝利回師。但裴行儉前腳剛走,阿史那伏念又自稱可汗,與阿史德溫傅聯合。于是第二年裴行儉再次率軍北上,用反間計挑撥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用阿史那伏念攻擊阿史德溫傅。
沒過幾天,煙塵漲天而至,負責偵查的斥候一臉惶惑。而裴行儉則召集三軍,解釋說“此是伏念執溫傅來降,非他。”并派出一個使者前去迎接。不一會兒,果然是阿史那伏念率軍捆著阿史德溫傅詣前來請罪,于是盡平突厥余黨。裴行儉再一次兵不血刃就獲得了勝利。
唐高宗非常高興,派屬下前去犒勞軍隊,但侍中裴炎(出身于河東裴氏中的洗馬裴)嫉妒裴行儉的功勞,慫恿其他將領程務挺、張虔勖上疏說阿史那伏念歸降是因為受到北部的回紇的威脅,并非是裴行儉的功勞。于是裴行儉僅僅被封為聞喜縣公。而歸降的阿史那伏念連同阿史德溫傅被一同處斬。
裴行儉得知后,感嘆道:“渾、浚前事(西晉時王渾、王浚爭奪平吳之功),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后,無復來者”,于是稱病不出。而阿史那伏念的弟弟阿史那元珍擁眾復叛,682年4月朝廷任命裴行儉為金牙道大總管率軍討伐突厥,大軍還未出發,裴行儉突患疾病,4月28日病逝于京師延壽里的家中,時年64歲。唐高宗下詔追封其為幽州都督,謚曰獻。
《孫子兵法》中講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裴行儉的用兵顯然屬于一流的名將,宋代設立武廟七十二將,裴行儉名列其中。此外他還通曉天文,懂得陰陽、算術,每次出征都能算出勝利之日,裴行儉死后,武則天命人前往他家,將裴行儉的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書,全部收入皇宮。
除此之外裴行儉還是書法大家,擅長草書、隸書,著有《草字雜言》一書,唐高宗也曾親自向他求字裴行儉還善于識人,有人曾推薦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初唐四杰),他預言到“才名有之,爵祿蓋寡。楊應至令長,余并鮮能令終。”后來果然如此。
稍微介紹一下裴行儉的家庭,他的原配妻子出身河南陸氏,是兵部侍郎陸爽的女兒,繼室夫人庫狄氏。裴行儉死時,他的長子早逝,長子裴貞隱早逝,次子裴延休、三子裴慶遠、四子裴光庭全都年幼,為此唐高宗特人照顧。武則天稱帝時,曾多次召見庫狄氏夫人,并任命他為女官。四子裴光庭在開元年間曾擔任吏部尚書、侍中等高官。
【名將裴行儉威震四夷】相關文章:
裴行儉是李靖的弟子07-20
唐朝裴行儉的簡介07-19
唐朝裴行儉是誰07-19
儒將裴行儉的故事07-19
裴行儉是個怎樣的人07-20
關于裴行儉與妻子的故事11-21
裴行儉有幾個兒子07-20
裴行儉橫掃突厥十可汗07-20
劉希夷詩鑒賞《公子行》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