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入梅和出梅的意思
導語:梅雨天是長江中下游的常見天氣,有入梅和出梅之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點擊對應目錄可以直接查閱哦!)
【1】入梅和出梅的意思 | 【5】梅雨季節飲食注意事項 |
【2】如何確定入梅和出梅日期? | 【6】梅雨季節養生要點 |
【3】入梅出梅的定義及標準 | 【7】梅雨季的正常與反常現象 |
【4】梅雨季持續時間 | 【8】梅雨季的影響因素 |
入梅和出梅的意思
入梅與出梅,亦稱入霉、出霉。每年梅子黃熟季節出現的陰雨天氣,稱之為“黃梅雨”,簡稱“梅雨”,衣服容易發霉。
入梅與出梅分別指梅雨季節的開始與結束。梅季按干支紀日推算:
入梅在芒種起第一個丙日;
出梅在小暑起第一個未日。
如2005年——芒種日是6月5日,芒種起第一個丙日——丙寅日是6月11日,這一天入梅;直到小暑(7月7日)后的第一個未 日即7月10日出梅。
梅雨的定義:
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一狹長區域內往往有一段連續陰雨時段,出現頻繁的降水過程,常有大到暴雨。這時,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時期,故稱“梅雨”。古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生動地描繪了當地梅雨季節的自然景象。因為梅雨季節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因此也有稱之為“霉雨”的。除了我國以外,朝鮮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節,但世界同緯度其它地區卻沒有,因此,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我國梅雨區的范圍,北起淮河,南至閩、贛、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東的27—34°N之間。梅雨期長度以梅雨區中部最長,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長25天。梅雨區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這是氣候平均情況,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遲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長梅雨期可以長達60天甚至更長,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長,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沒有梅雨,稱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數1954年,該年梅雨期總雨量超過多年平均值的`兩倍以上。梅雨的劃分劃定梅雨期以大氣環流季節性的轉折、調整為主要依據。在分析環流調整時,以暖濕氣流的穩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東經120度處脊線的北移位置為主,以西風帶環流的調整為輔。根據以上原則,先確定入、出梅的環流調整日,然后再結合大范圍降水現象的起始和終止日期,具體劃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標入梅標準:
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線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氣溫至少有3天≥22℃,入梅后頭5天中,須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區縣氣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現象,則每段梅雨結束后的氣溫均≥22℃。出梅標準:梅雨結束前后,120-130°E間副熱帶高壓脊線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氣溫≥27℃,最高氣溫≥30℃,且6天以上無雨。以后如再出現連陰雨,則屬夏雨,而非梅雨。
二、江蘇省梅雨指標入梅環流調整日指標:
5-6月份,當加爾各答500hPa穩定西風結束,出現東、西風相間之后,以下指標同時連續3天達到:
(1)120°E副高脊線≥20°N。
(2)115°E、120°E、125°E經度上588線平均位置≥25°N(或115°E、120°E、125°E經度上584線平均位置,滿足≥30°N,≤35°N)。
(3)120°E上,-8℃等溫線位置≥35°N。
出梅環流調整日指標:入梅后,持續3天同時出現:
(1)120°E副高脊線≥27°N。(或115°E、120°E、125°E經度上588線平均位置≥31°N)。
(2)120°E上,-8℃等溫線位置≥40°N。
三、浙江梅雨指標:
(一)入梅指標連續出現5天以上的天氣(日雨量≥0.1mm,允許其中有兩天日雨量≤1.0mm或有一天無雨),以后出現多陰雨天氣,無連續5天或5天以上的無雨天氣出現,以日雨量≥1mm為梅雨開始。參考指標:同時,副高脊線北跳到北緯20°,并穩定在10天以上,且連續穩定三個侯。
(二)出梅指標5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日雨量≥0.1mm)結束,出現5天以上的無雨天氣(允許出現1天有雨)以后不再5天以上的陰雨天氣,以最后日雨量≥0.1mm的日期為出梅日期。參考指標:副高脊線北跳到北緯25°,且穩定二個侯,在這段時間內連續出現5天日雨量不大于1mm的陰雨天氣,以最后日雨量≥1mm的日期為出梅日期。
四、安徽梅雨指標:
(一)入梅
(1)東經120°副高脊線至少連續4天≥北緯18°,有臺風時不考慮副高壓脊線的位置。
(2)日平均氣溫連續4天以上≥22℃(江淮之間以合肥為代表,沿江江南以安慶為代表)。入梅后,氣溫允許低于此值。
(3)日平均氣溫與日平均絕對濕度的差值連續4天以上出現負值,梅雨中斷時允許出現正值(北片合肥站,南片安慶、蕪湖、屯溪三站中至少有兩站達此規定)。
(4)滿足上述三條件標準后出現的連陰雨開始日即作為入梅日(若連陰雨開始日比滿足上述三條標準的日期超前時,則以超前的連陰雨開始日為入梅日)。
(二)出梅
(1)東經120°副高脊線連續4天以上≥北緯27°(個別年份南部只需北緯26°)。
(2)588線開始穩定控制淮河以南地區≥4天。
(3)日平均氣溫連續4天以上穩定≥28℃。滿足上述三條之一開始日期附近的一場連陰雨或明顯降水過程結束日即定為梅雨結束日,次日作為出梅日。
(三)梅雨期入梅日至出梅日前一天為梅雨期。梅雨期中若連陰雨分段,則梅雨出分段。(四)全省梅雨期南北兩區中最早的入梅日為本省入梅日,兩片中取遲的出梅日為本省出梅日,入梅至出梅日前一天為本省梅雨期。
五、江西降雨集中期劃分標準:
單站降雨集中期劃分標準江西省較明顯的洪澇主要發生在4~7月。強降水持續時間可以有1~10天不同的長度,日雨量也有25mm~400mm以上不等,這種持續強降水時段,稱為降雨集中期。單站降雨集中期計算公式如下:δ=[∑R-A(n-1)]/100式中∑R為n天雨量之和,n為強降水過程的天數,根據江西省歷年降水情況確定n為1至10天,系數A取25。不同的地域,系數A可取不同的數值。由公式算出適合本地區的集中期天數及該時段內降雨的下限值見下表:集中期天數1、2、3、4、5、6、7、8、9、10下限雨量(mm)100、125、150、175、200、225、250、275、300、325梅雨期連續暴雨與洪澇長江中下游梅雨來到的遲早和梅雨量的豐歉,直接影響著這些地區的夏收夏種和防汛抗洪以及抗旱蓄水。長江中下游地區汛期除了熱帶氣旋影響造成的短時間的洪澇外,旱澇總趨勢主要決定于梅雨量的豐歉。
如何確定入梅和出梅日期?
傳統的入梅和出梅與天干和地支有關。氣象意義的入梅有特定的.指標。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歷法規定,芒種后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但每年的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中旬。此時氣溫高,空氣潮濕,且連續多雨的天氣超過3天,所以家里很容易受潮發霉。
梅雨季節在南方比較常見,可以看作是夏季之前的一個過渡期。
不同地區入梅出梅時間
江南區: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長江中游: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長江下游: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區: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入梅出梅的定義及標準
出梅又稱為“斷梅”,初夏長江中下游梅雨天氣的終止日期。凡梅雨期間梅雨鋒系及主要雨帶明顯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該區域5天內的雨日在2天以下,區內各站最高氣溫明顯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風風速也顯著加大,則定為出梅。中國現行歷書采用《神樞經》的說法,小暑后逢第一個末日,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間出梅。
氣象學上確定的入梅、出梅與歷書上的不一樣。氣象學上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的劃定是根據大范網的`天氣環流形勢背景;天氣系統的地理分布特征、降水的地理分布位置以及氣象要素的變化等條件來確定的。由于每年環流形勢的演變不盡一致或相同,所以氣象學上的人、出梅的日期和梅期存在著復雜的差異。當梅雨鋒區及其雨帶抵到或形成在長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區一帶時稱入梅;雨帶停滯或徘徊時期稱梅雨期;待雨帶北抬并較穩定地抵到黃河流域時,江淮地區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時,江淮地區梅雨結束.也就是出梅了。
標準:六、七月間,北半球500mb圖上,125—140。E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浙江南部在23—24.N,浙江北部在24——25.C,且連續穩定在五天或五天以上。連陰雨結束后出現:浙江南部等于或者大于七天,浙江北部等于或大于五天基本無雨(不包括南方熱帶系統和局部熱雷雨等造成的降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5.C或25.C以上。單站日平均氣溫、氣壓時間曲線有同步上升現象。如果副高脊線已經北跳到25.N,且穩定二個侯,在這段時間內仍出現大于或者等于0.1毫米的連陰雨天氣,則選取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終日。梅雨結束后,120---130。E間副熱帶高壓脊線北跳至26。N或其以北,且日平均氣溫≥27.C,最高溫度330。C,且連續6天以上無雨。常年平均出梅日期為7月9日。當副熱帶高壓脊線北躍到達26。N以北,并穩定3天以上,副熱帶高壓的外圍線(588dagpm)控制漢口達2天以上的最后一次全省性降水過程結束,定為出梅。
梅雨季持續時間
1、梅雨季節會持續多久
梅雨季節一般發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持續30-40天。請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權威信息。
在氣象學上,梅雨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交換季節性轉換過程中的一種獨特氣候現象,可分為典型梅雨和英梅雨(早梅雨)。典型的梅雨一般在6月上旬至6月中旬“入”,7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迎梅雨是指梅雨前的陰雨,一般從5月中旬開始,持續半個月左右。
梅雨過后,雨帶往往會向南退一段時間,然后再向北移動,成為典型的梅雨。在大多數年份,梅雨期持續20-25天,長于一個月,短于幾天。再過幾年,沒有梅雨,雨帶從華南迅速跨過江淮流域,進入華北,被稱為“空梅”。
所謂“空梅”,是指有些地方應該有梅雨,但有些年份沒有梅雨的現象。黃梅雨季過后,通常是晴朗炎熱的'夏天。如果此時變成連綿不斷的雨,并且持續很長時間,似乎又回到了梅的季節,那就叫做“重梅”。
2、每年梅雨季節是幾月份
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梅雨季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
連綿多雨的梅雨季過后,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多數年份,梅雨期持續20-25天,長的可達一個多月,短的只有幾天。少數年份不出現梅雨,雨帶從華南迅速越過江淮流域而進入華北一帶,稱為“空梅”。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梅雨季節飲食注意事項
1、由于梅雨季節濕熱的天氣有利于霉菌、細菌的繁殖生長,食物容易發霉變質,人吃了變質食物,會引起腹瀉、嘔吐甚至食物中毒。因此首先要把好“病從口入”關。
2、梅雨季節要注意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須回鍋加熱,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不要隨便在小攤上吃東西。得了急性胃腸道疾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旅途中如感到進食后腸胃不適或食物不太新鮮,可適當喝一些蔬菜湯或白開水,也可服用少量抗生素,如黃連素片,起到預防作用。水果須洗凈、消毒,對于楊梅、桃子等時令鮮果要適量取食,不能暴食,盡量少吃或不吃冷凍物品。在梅雨陰雨天可以多吃些健脾化濕的食物。本身有腸胃功能不良的患者要特別注意飲食,多吃些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如粥、青菜和豆制品,盡量避免難于消化的生冷食物、肉食和油膩食物。益氣健脾、消暑化濕的藥食兩用食物有許多,如山藥、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我們可以適當吃用。
3、除了多吃些健脾利濕的食物外,濕熱天的飲食衛生也特別重要。盡量少吃隔夜菜,吃瓜果前要清洗干凈。由于濕熱天氣下人容易煩躁、郁悶,潘智敏建議要充分休息,晚上最好10點前休息,不要熬夜;時間允許的話,可在中午小睡片刻;傍晚建議多到戶外走走,運動運動。
這些食物有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于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癥。
高梁:有健脾益腎、滲濕止痢的功效,適用于小兒消化不良、濕熱吐瀉、下痢等癥。
苡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于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濕痹痛、脾虛泄瀉、扁平疣等病癥。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于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
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于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癥。
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濕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于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癥。
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癥。
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于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癥。
梅雨季節養生要點
1、避免外濕傷身
盡量少在潮濕的地方。如果條件允許,可使用抽濕機或在墻角放置干燥劑,保持室內濕度適中;陰雨天氣時注意關閉門窗,等到天晴后及時打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以祛除濕氣;外出時攜帶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濕的地方。
2、注意勞逸結合
過度疲勞容易導致濕邪乘虛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同時還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適度的運動能增強體質,助消化,促進血液流通。
3、合理飲食
飲食要清淡,少吃大魚大肉。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免助濕傷脾。必要時可服用健脾化濕藥物,如藿香正氣水、保和丸。小朋友要少吃甜食,如冷飲等;老年人的保健品最好停一停,如真的要補,以清補為主。這個季節,可以用金銀花、甘草、菊花等泡茶喝,有清熱解火的功效,還能利濕。同時,可以多吃點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自己熬制的米仁粥。呂旭陽介紹,除了米仁外,還可以多吃點百合、山藥,也有補脾腎、利濕的功效。從效果上看,百合具有清心除煩、寧心安神的作用;山藥可以助消化,治療倦怠無力、食欲不振、腹瀉等效果較好。
4、保持家居衣物干燥
梅雨期濕度大,真菌很活躍,皮膚癬容易在身體各部位蔓延,運動或流汗后應立即沐浴、更衣,保持干爽。少穿又厚又緊的牛仔褲或緊身褲,盡量穿棉質內衣。涉水、淋雨、出汗后應及時將身體擦干并換下汗濕的`衣服。
5、預防食物霉變
陰雨天氣,空氣悶熱、潮濕。這種環境下,食物極易發生霉變,食用后會引起急、慢性中毒。霉變產生的毒素常見的有黃曲霉毒素、青霉類毒素和鐮刀菌毒素。一般清洗、燒煮等方法,無法清除霉菌毒素,即使煮熟煮透也會發生食物中毒。因此,一旦發現食物外觀或味道異常,應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時丟棄。
6、保持室內通風
不要以為梅雨季節來了,家里就要天天關門關窗,不透一丁點兒風。這樣子做也是不對的,空氣不流通更會導致螨蟲的滋生。每天看情況開門開窗,在有風的情況之下,要適當開門開窗,保持室內通風。
7、準備防曬用品
對于防曬這件事,幾乎每個妹子都知道,無論是陰天還是晴天,都要做好防曬。但你知不知道,即使是雨水不斷的日子,你也要做好防曬工作。
白天出行前準備防曬用品,如陽傘、遮陽帽、墨鏡等。正午時分,避免在太陽下運動,易虛脫。出門隨帶鹽汽水或綠茶,適當補充水分,能減緩勞累癥狀。晚間飯后,休閑娛樂,酌情活動,散步慢走。
8、注意平時多鍛煉
梅雨時節氣壓較低,人體血液內的含氧量相對較低,體質不好的人就會覺得有些憋悶。對于原來就有高血壓、心臟病或哮喘病的人來說,這種感覺更加明顯。因此,在梅雨季節里,要注意適當運動。
運動后會感覺神清氣爽,精力充沛。雖然最近經常下雨,早晚鍛煉不方便,但只要重視,養成習慣,哪兒都有鍛煉的機會。比如:早上上班,提前幾站下車,走到辦公室;不坐電梯,走樓梯;少騎車,少開車,多走路;在家里認真做幾十個俯臥撐;在辦公室里工作一段時間后起身動動、走走。
9、心情拒絕梅雨天
梅雨季節,潮濕的雨天易使人情緒低落。據研究,當空氣濕度大于70%時,人容易疲憊,或表現得煩躁不安、極易發怒。再加上陰雨天,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人際交往受到限制,更容易陷入沮喪的情緒中。因此,梅雨季節的天氣容易誘發抑郁、煩躁的情緒,導致事故多發。
如何保持“陽光心態?給大家的建議是,要讓心多曬曬太陽。即使不愿出門,也可以在家多做運動,刺激中樞神經使其興奮,從而帶來輕松愉快的好心情。感覺心情煩躁時,可以多和朋友親戚聊天,緩解壓力。
另外,還應增加室內空氣流通,減輕工作壓力,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綠茶和白開水,盡量早睡早起;容易失眠者,可嘗試睡前喝半杯牛奶或百合蓮心龍眼湯;聞蘋果、橙子、柚子、薄荷的香味,對疏解郁悶、提神健腦有幫助。
10、充分利用家里電器除濕。
梅雨季節,家具、衣被之類常濕乎乎的,蠻難受。可以充分利用家里電器除濕,比如,用電吹風吹吹家電,用電熨斗熨燙衣物,開啟空調除濕功能。
梅雨季的正常與反常現象
正常:
梅雨開始的日子為“入梅”(或“立梅”),結束那天為“出梅”(或“斷梅”)。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中國臺灣地區大約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農歷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但具體各地有所差異,浙江地區是農歷五月初入梅,具體是逢芒種后的第一個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梅。
反常: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圍、持續時間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應該出現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沒有梅雨,現象稱為空梅。
重梅黃梅雨季過后,通常天氣放晴進入炎炎盛夏。如果這個時候又轉成陰雨綿綿,并且持續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稱為“重梅”。民間俗諺有云“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重梅”。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等。
中國歷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后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4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5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之間季節轉變其間的特有現象。5月中旬以后,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梅雨季的影響因素
梅雨是江淮流域特有的天氣現象,梅雨量的多少對江淮流域夏季旱澇有重要影響,入出梅的早晚和梅雨量的多少密切相關因此在江淮地區每年入出梅期的確認一直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氣象業務部門汛期氣象服務工作的重點從氣候學和天氣學角度上入出梅的判斷問題也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有關梅雨的長期預測影響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季風、中高緯度環流、海溫、雪蓋、極冰等方面1980s以來,以陶詩言為代表提出了梅雨鋒主要是副熱帶季風和北方冷空氣組成的中緯度鋒面雨帶,東亞夏季風的異常活動影響了江淮地區入梅時間和梅雨持續天數關于中高緯度環流對梅雨的影響,研究表明梅雨期冷空氣的強弱,是影響梅雨的重要因子之一。作為大氣環流變化背景的海溫對梅雨也有重要影響,不同區域的海溫對梅雨特征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上研究均從氣候學角度判斷梅雨,而梅雨既是大氣環流調整的產物也和天氣學上某地區的降水開始有著密切關系,而在梅雨的確認和入出梅的劃定標準,至今都未能統一,其分歧主要是以大氣環流特征還是以降水實況為標準,或兩者兼顧。由此梅雨預報至今仍存在一定的難點。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動
太平洋副高多呈東西扁長形狀,中心有時只有1個,有時有數個。夏季時一般分裂為東、西兩個大單體,位于西太平洋的稱西太平洋高壓,位于東太平洋的稱東太平洋高壓。西太平洋高壓除在盛夏時偶呈南北狹長形狀外,一般呈東西向的橢圓形。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動位置有多年變化。據分析,1880—1890年間,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東南;1890—1920年偏向西北;1920—1930年又偏向東南。這種中心位置的變動必然會引起東亞甚至全球性氣候振動。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性活動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從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動,強度增大;自夏至冬則向南偏東移動,強度減弱。
平均而言,每年2—5月,主要雨帶位于華南;6月份雨帶位于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帶進入梅雨期;7月中旬雨帶移到黃河流域,而江淮流域處于高壓控制下,進入伏旱期,天氣酷熱、少雨,如果副高強大;控制時間長久,將造成嚴重干旱。副高南側為東風帶,常有東風波、熱帶風暴甚至臺風活動,產生大量降水,因此7月中旬后,華南又出現一次雨期。從7月下旬到8月初,主要雨帶移至華北、東北地帶。從9月上旬起副高脊線開始南撤,降水帶也隨之南移。
西太平洋副高是對我國夏季天氣影響最大的一個天氣系統。在它控制下將產生干旱、炎熱、無風天氣。它還通過與周圍天氣系統相互作用形成其它類型天氣。因而,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強度的變化對我國(主要是東部)的雨季、旱澇以及臺風路徑等產生重大影響。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國輸送水汽的重要天氣系統。我國夏季降水的水汽來源,雖然主要是依靠西南氣流從孟加拉灣、印度洋輸送來,但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強度關系著東南季風從太平洋向大陸輸送水汽的路徑和數量,而且還影響著西南氣流輸送水汽的狀況。同時,西太平洋副高北側是北上暖濕氣流與中緯度南下冷氣流相交綏的地帶,氣旋和鋒面系統活動頻繁,常常形成大范圍陰雨和暴雨天氣,成為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降水帶。
東亞高空急流
東亞高空急流對江淮入梅早晚有一定的短期預測指示意義當東亞高空急流偏北時,江淮入梅偏早;反之,當東亞高空急流偏南時,江淮入梅偏晚東亞高空急流偏北年,西北太平洋海區特別冷,亞歐大陸特別暖,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的緯向海陸熱力差異由冬到夏的季節轉變異常偏早,導致東亞地區大氣環流發生季節性轉變也偏早;同時,中東太平洋地區ITCZ異常活躍,夏季風系統的推進和副熱帶高壓以及南亞高壓的北跳都異常偏早,這種環流有利于江淮梅雨季節開始偏早;高空急流偏南年情況正好相反。
【入梅和出梅的意思】相關文章:
2024年出梅的時間及推算07-28
梅和雪08-18
水落石出的意思及故事09-18
孤立的近義詞和意思06-28
勉勵的近義詞和意思04-03
鞭策的近義詞和意思07-24
仿佛的意思和造句11-30
依賴的意思和造句02-27
美輪美奐的意思和造句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