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王勃的軼事(通用10篇)
王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才,幼兒時期的他已經學會做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王勃的軼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王勃的軼事 1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里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云,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嘆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斗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于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長嘆,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王勃的軼事 2
關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則當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數學者多以后一種說法為準,認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
王勃的軼事 3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親,11月經過廣州,到訪寶莊嚴寺(今六榕寺),其時,寶莊嚴寺舍利塔(今人稱“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絲,于是請這位名人撰寫碑記,王勃一揮而就,就有了這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內的.這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余字。
可惜,寫了這篇碑文的次年,王勃在搭船經南海前往交趾途中,在海上遭遇臺風不幸罹難,年僅27歲。《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也永遠留在了廣州,至今塵封了整整1340年。
王勃的軼事 4
關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未達交趾見到父親前便死去;有說是探父之后歸途中死;有說是風浪大,漁船顛簸掉下海淹死;有說他既渴望又愧疚見到父親,無法排解心中極端矛盾而投海自殺。關于王勃溺水時事,又有兩種說法,一說風浪太大,其尸體眨眼間已被海浪沖走,根本無法打撈;一說他被船夫撈起,因不懂水性嗆水昏厥,后過度驚悸而死。王勃之死說法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灣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經欽州進防城境,然后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陸路至北侖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過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東漢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隊曾走這條線路,歷代赴任交趾官員,走的大多也是這條線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處因“三險” (風高、浪急、礁多)的緣故而劇烈顛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墜海。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廟,墓地及祠廟于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毀,今只存王勃雕像。
王勃的軼事 5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恰好路過洪州,自然是其中賓客。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后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么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愿,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于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后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一說王勃作《滕王閣序》為十四歲,即龍朔三年。
王勃的軼事 6
王勃出生書香門第,六歲即能寫詩作賦,十四歲便以出眾的文采受到唐高宗的賞識而官拜朝散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朝廷命官,可謂少年得志,富貴功名不可限量。
頂著“神童”的美譽,王勃的仕途經歷一度順風順水。在此期間,他的文學創作水平達到巔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尤以一篇《滕王閣序》駢文最為世人所稱頌,該作通篇文字對仗工整,以大量文墨鋪敘了風景名勝滕王閣附近的人文景致,辭藻之瑰麗,大有漢賦之遺風,是后世普遍認可的王勃之代表作。
王勃一生光明磊落,然而盛名之下最易遭人嫉妒,加之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敵暗算。乾封二年,王勃因一篇《斗雞賦》而受到同僚彈劾,稱其有挑撥離間之嫌,唐高宗震怒,遂將其逐出長安,一度被稱為曠世奇才的王勃頓時淪為被貶罪臣,不得不遠離京師。
至咸亨二年,好容易在朋友引薦下當上虢州參軍的王勃再度因年少輕狂而闖禍,竟將身犯重罪的官奴曹達私下殺害,此案震動朝野,連累王父亦遭貶官。后因好友多番周旋,王勃雖性命得保,然而仕途之路卻不得不就此戛然而止。
這世上若真有一種人生恍如煙花般短暫卻霎那間光彩奪目,那王勃的一生,便是對這類人生最完美的詮釋。上元三年暮春之際,王勃至交趾匆匆拜別老父之后,乘船回鄉,當時正值初夏,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一代詩壇巨匠,就此殞命南海。
王勃的詩
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且為四杰之首。王勃擅長五律和五絕,流傳于世的詩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亭夜月送別》等等。
王勃的詩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同時又兼有新時代的氣息,壯闊明朗而又不失慷慨激越,不同詩句間各有其獨特的味道和意境。
王勃的古詩僅有10多首,如《臨高臺》《采蓮曲》《秋夜長》等等都是經典之作,在這些古詩中,王勃表達了對于現實的不滿和嘲諷,同時又飽含了對于窮苦大眾的理解和同情,在這些作品中,王勃繼承了六朝的華美辭藻,結合了樂府民歌的傳統,給人以全新的境界感受。
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中的翹楚,雖寫離別之情,卻落腳于相互勉慰,意境開闊,少了離別的傷感嗟嘆,多了文人雅士的豪氣和才情。而《山中》《羈春》《春游》《臨江二首》等五言絕句,則通過寫景抒發情懷,表達對于未卜前途的迷茫和對自己身世的感傷和憂慮,也有的抒發的是千里羈客的情感,或是思念家鄉,懷念親友,或是傷春感懷,寄托理想。
王勃的詩不僅言之有物,更注重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的改進和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明代學者胡應麟贊譽王勃的詩為“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王勃與“三株樹”的故事
初唐詩人王勃和他哥哥王勮、弟弟王勔并有才名,當時文學家杜易簡稱為“三株樹”。后因作為對別人兄弟的美稱。宋代樓鑰《王提刑正功挽詞》詩:“伯仲三珠樹,優為一世才。”
王勃是唐代的大文學家,初唐四杰中的佼佼者。他出生書香之家,從熱愛讀書,自幼遍讀詩書,6歲能寫詩文,9歲時作《漢書注指瑕》,14歲考取進士,16歲已蜚聲文壇。
王勃父親王福畤教子有名,生有七子皆有文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因而名傳天下被稱為唐初文壇“三珠樹”。父親王福畤對這三個兒子也感到自豪,經常向別人夸獎自己的兒子。韓琬的父親跟王福畤是老朋友,一次,王福畤寫信對他說:“我三個兒子王勔、王勮、王勃,寫的文章、詞賦都清新俊逸。尤其是最小的王勃,寫的最好。”韓琬的父親回信給王福畤說:“晉代王武子有愛馬的癖好,你有夸獎兒子的癖好。你們王家人的癖好,恐怕是太多了吧。我需要見到你的兒子們的文章后,才能確認他們寫的文章是好是壞,值不值得夸獎。”王福畤收到信后,就將三個兒子的文章寄給韓琬的父親看。韓琬的'父親和一些知名人士,讀了王福畤三個兒子的文章后,感慨地說:“能生出這樣的三個兒子,確實是應該夸獎啊!”
一天,王勃與兩位哥哥王勮、王勔在院子里高談闊論,父親王福疇的朝中兩位朝中朋友來家里做客,三兄弟非常有禮貌的跟兩位大人行禮。父親的朋友夸王勃從小就能作詩,便問他靈感來自哪里。王勃就說是自己書讀多了,腦子比較靈活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了,并說自己的目標是學習和借鑒前人的詩文,努力開創自己的風格。兩位大人聽說王勃寫了《漢書注指瑕》,希望他能拿來看看。王勃說明了自己寫作的理由并給大人們看了,兩位大人看后不禁拍案叫絕,覺得王勃九歲就能指出大學問家的錯誤,稱贊他以后肯定大有作為,并告訴王勃父親他們家里又出高人了。王勃并沒有因二位大人的稱贊而驕傲自滿,仍然刻苦學習,作文練筆。
一次家里有客人來拜訪,他們看見王勃研好墨后就睡覺都覺得非常奇怪,父親王福疇就說這事兒子寫作的一個習慣,往往是研好墨,上床蒙頭構思,然后開始寫作,一氣呵成,客人們這才明白過來,并稱王勃有獨到之處。父親陪客人閑聊,不一會,王勃就起來到書桌前,一下子就寫了一首五言絕句。客人們過來看到王勃寫的這首詩,驚嘆不已,不禁贊嘆詩寫得非常好,并說王勃是奇才。
杜甫的從祖杜易簡,曾經贊譽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為王家“三珠樹”。后來王助、王頡 長大了,他們都有文名,“三株樹”似乎變成了“五株樹”。最小的兄弟王勸長大后也是一才子。三兄弟和弟王助都考中進士,做了官。王勔,官至涇州刺史,有詩傳世。王勮,官歷鳳閣舍人、箕州刺史,為弘文館學士。王勃,詩文最杰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王勃的軼事 7
上元二年(675年)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等書所記,或者有些夸張,但王勃,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閻都督宴上賦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并非虛傳。
相傳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后,名聲大噪。有個叫吳子章的才子就心懷嫉妒,譏諷王勃詩作是抄襲自己的。見眾人不信,吳子章還當眾將《滕王閣序》一字不落地背出來,大家都很吃驚,不禁對王勃起了疑心。
結果王勃呢,毫不驚慌,反問道:“吳兄過目不忘,令人佩服,但問這首詩末尾還有序詩嗎?”吳子章一時語塞。只見王勃起身揮墨,寫下一首序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寫罷,眾人皆服,無不稱贊,吳子章只能羞愧而退!一時這件事傳為佳話。
王勃用他的才華證明自己的實力,絲毫不懼怕詆毀,果真是大才子之風。
王勃在詩歌方面的成就: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美迷蒙,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并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蒙,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思鄉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遠游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郁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
王勃的軼事 8
塍王的女婿竟是一個卑鄙的無恥之徒,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暮春三月,年僅十四歲的王勃與朋友到處游山玩水,好不暢快。這天他們順著長江橫穿鄱陽湖到洪洲(現江西南昌)游玩。這里可真是個玩的好去處啊!鄱陽湖邊楊柳依依,湖中沙鷗點點,美麗極了。
“咦,那一群人在干什么?”王勃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其中一個說:“你不去問問,怎么知道呀?”于是經過王勃一干人的尋問,終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原來被皇上貶為洪洲刺史的塍王在此建了個“天下第一閣”,請一些文人有錢人來賞個臉面,捧個場,聽說還要吟詩作賦,寫得好的還有重賞,所以那些自認為寫文章有兩把刷子的人都蜂擁而上——
不去白不去,有這等天上掉陷餅的事,他王勃自怎能不湊個熱鬧?可事情卻沒有那么簡單,王勃剛從水泄不通的人群中擠進來就被一個師爺打扮的人給攔住了。那師爺說要參加者必對此聯: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旁邊已圍了好多人,他們都冥思苦想,絞盡腦汁。
王勃一時也想不出來,正在此時,一頭水牛正走進水里去,一下子水就漫過了它的腰。大約是靈光乍現,他很輕松就吟出一句:水牛下水水沒水牛腰。那師爺很驚呀:小小年紀就能對出這么復雜的下聯,說明這個小屁孩不簡單。于是放王勃這小崽子進去。
王勃還沒把腳踏進去就被這樓的景色迷住了。看,這里有賞心閱目的彩墨畫,讓人癡迷的風景畫。但是最讓人留戀的就只有那風格迥異的人物畫了,根據民間傳說,文學名著、神話故事畫出的畫更引人注目。還來不及欣賞,王勃就被一個人拉到一個房間。
這里可真是窗明幾盡呀!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好似要開什么大會似的。人到得差不多了,塍王就從門外閃了進來,然后咳嗽幾聲說道:“今天請各位文人騷客前來別無他意,只為飲茶賞景寫詩。”廢話不多說,只見塍王一個響指,那些丫鬟就端著珍稀果品走了出來,看:有西域貢酒,有法國的葡萄,還有邊疆上的核桃等等。
文人們一吃完就被塍王帶去欣賞樓閣了。你不知道文人們賞完后眼里放了多強烈的金光?那場景,那氣氛簡直太狀觀了。那家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魂沒了。塍王高聲一呦喝,文人們一個個被嚇得后怕,真是別人一聲要錢,他殺豬般地叫一聲要命!等文人們清醒后塍王才說起文章的事情來:“騷客們,這樓盤你們也看完了,我給你們三天時間想一想,三天再到此做出來,如何?”騷客們滿口答應》。
三天后,騷客們各自顯神威。王勃寫結尾時突然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紙不夠了。王勃哭喪親著臉喃喃道:沒法,只好寫桌子上了,我可懶得去要紙了。終于大家作完了,收卷老師快手如飛。王勃還來不及說明情況,他早已把所有人的稿子都收走了。塍王又像麻雀似的嘰嘰喳喳地說起話來:“這次的監考是我和我的女婿吳子豪,請大家多多原諒。”
又過了幾天,塍王把所有的文章都看了一遍,大多數都很平常,只有這個無名氏寫的精而絕。尤其是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稱得上詩中一絕呀!塍王問:“這人是誰呀?”吳子豪高高舉起了手。王勃忍氣吞聲,因為這文章是他寫的。過了一會兒,王勃忍無可忍了,怒不可遏地站起來反駁:“這明明是我寫的,你為什么舉手?”吳子豪冷笑一聲,立即把文章背了一遍(這該死的吳子豪是監考,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王勃很無奈,垂頭喪氣地低下了頭,這一低頭就看到了文章的結尾,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呀!王勃鼓足了氣道:“大家想一想,這文章是不是還沒有結尾呀?”眾人一想,果真沒有結尾,便面對吳子豪說:“你說這是你寫的,請你念出結尾吧!”
吳子豪顏面掃地,結結巴巴地答不出話來。他再也不想裝了,于是就灰溜溜地跑了。這吳子豪一邊走一邊說:哼,王勃,我跟你沒玩,你等著瞧吧。
騷客們又將目光投向王勃,要他把結尾說出來,王勃笑了笑說:“結尾我寫在了桌子上了,我寫的時候紙不夠。”于是塍王命令:“把桌子抬來!”桌上果然寫著:
塍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幕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時休。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每一個觀眾都覺得王勃是一個前途不可限量的`人。
慶祝完畢,王勃不緊不慢地從閣樓中走了出來。天快黑了,自己的朋友也跑得無影無蹤,所以只好在附近找一個客棧借宿一晚。可是他沒有想到有一個黑影卻悄悄地跟他。
天黑了,王勃依舊像以前一樣在路上散步,天陰沉沉的,又沒有月亮。黑得像一團散開的墨,伸手不見五指。天那么黑,風那么高。正所謂風高要放火,天黑好殺人嘛!那黑影從大衣里猛地掏出一把匕首向王勃刺去。王勃轉眼間就會成為刀下之鬼,如果不是另一個人出現的話。
就在那黑影剛剛拔出刀的時候,他卻被另一個人打倒在地。
王勃撿回了一條小命。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這個暮春三月,難免會春雨綿綿,地上濕漉漉。那個救王勃的人像要不完的850正在數這個月的工資,一不小心被人撞翻在地。正巧吳子豪在跟蹤王勃時踩到了那人丟的銀票,那銀票就粘在了吳子豪的鞋底下。這人眼力也好,悄悄地跟著吳子豪。當他看到吳子豪不懷好意時,立馬就來了個英雄救“美”。
王勃的軼事 9
王勃的祖父叫王通,那是隋代的一位學者,很有名氣。雖然大多數人并沒有聞聽過他老人家的名諱,可是傳說天才是會遺傳的,所以王勃6歲便會吟詩,時人謂之神童。
王勃27歲時,遠道去交趾看望老父親,來到洪州(江西南昌)的時候因為盤纏用盡流落街頭沒飯吃,在洪州沒人知道有個王勃。他走在洪州的大街上滿是悲觀失望。透過南方特有的霧靄,王勃看到一座高樓。這就是洪州刺史閻伯嶼新修的滕王閣,今天閻公正在此大宴賓客。刺史很好客,還沒等王勃看明白就將他請了進去。
王勃到了二樓,看到正中間有一大幾,上邊擺放了一張寫滿字的大紙,紙質上乘。王勃又餓又累,縮在一張椅子里睡著了。半個時辰后閻伯嶼照著這張紙進行了篇幅冗長的講話,酸腐文人們無不齊聲稱贊。待王勃一覺醒來,看到一個小童畢恭畢敬的手捧托盤站在自己面前。王勃環視周圍,見到大家都看著他。小童頭低著一動不動。旁邊一位書生湊上王勃的耳朵說:“閻大人要為滕王閣屬文……”王勃看了一下那情形,恍然大悟,伸手就去抓筆。
閻伯嶼咳了一聲。王勃餓得頭暈,沒有聽到,閻伯嶼踱步上前,朗聲對著王勃的帽子道到:“閣下可否報上名來?”
“不才龍門王勃。”
閻伯嶼心下好生氣憤,料這窮儒無甚名氣,有多大本事,敢接滕王閣屬文之務?有心轟了出去,又怕于名聲有損。眾人無不竊竊私語,嗤笑不止。閻伯嶼不好發作,值得說:“足下請作。著人看著,作一句,報一句。”
王勃忽然將筆一撇,道:“每屬文,必飽睡。”
閻伯嶼這個人大概脾氣不錯,叫人抬來一張躺椅。王勃和衣而臥,直睡到日落西山。閻伯嶼等得不耐煩了,叫人去推王勃。正想要動手,王勃突然大叫:“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閻伯嶼笑道:“不過如此。”
王勃又喊:“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儒下陳番之塌。”
閻伯嶼再笑:“也還平常。”
滕王閣內死氣沉沉,文人們盯著王勃,閻伯嶼也盯著王勃。王勃依舊酣睡不醒。一只鳥飛進來落在他的頭頂上,啄食著他的'冠帶和頭發。頭發臟亂不堪,那鳥步履踉蹌,忽忽而去。閻伯嶼與眾人笑論:“此人腹中之詞已盡。”
小童伏在王勃耳邊說:“先生請起。”
王勃聽到有人叫他,坐起身來張望,四下哪里有人影?但見怪石橫陳,松柏殷殷,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一陣冷風刮過,不禁打了個噴嚏。一個老叟在身后說:“可是絳州王勃?”王勃這才回身,看到一個形容古怪的老者,耳尖眉長。王勃問:“怎知我名?”
老者笑而不答。王勃一驚,立刻跪翻在地:“不知仙駕何處,多有怠慢。還請不吝賜教,指點迷津。”
老者手捋胡須道:“吾乃元中水府之主。今日滕王閣內大宴群儒,約作頌文,何不作之?”
王勃一臉愧色:“先作的兩句,業已窮我心中之學。”
老者呵呵一笑:“這有何難?待我助你一臂之力……”
說罷飄飄而去,任王勃呼喊,轉瞬沒了蹤影。王勃大叫著從夢中醒來,正看到小童對著自己的臉狂呼,順手將其撥開。這樣的突發舉動好似詐尸,嚇得小童連滾帶爬。王勃呵呵笑著站起身來,照著紙上寫道:“……落霞與故鶩齊非,秋水共長天一色……”閻伯嶼不禁絕倒。他不得不為這樣兩句足以光照千秋的文句稱頌不已。
不到半個時辰,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就完成了。閻伯嶼贈與他大把金銀和美食,派專人送他出了洪州城。王勃回頭望了望遠去的城池,又看了看坐下的高頭大馬,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他好像已經記不得那個助他一臂之力的老人,只是隱約覺得一絲的異樣。他吆喝著催開坐騎,一路南去。
王勃的軼事 10
滕王閣他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的,這洪州指的就是現在的南昌了。李元嬰他出生于帝王之家,因為受到宮廷藝術的熏陶,非常的喜歡繪畫,歌舞,蝴蝶,因此當他從蘇州調任洪州做都督的時候,就從蘇州帶來了一批歌舞樂伎,整日在都督府里尋歡作樂,他的手下看了就建議說:“都督,你既然這么喜歡聽歌賞舞,何不在江邊筑一高閣,這樣既可以`覽江山之秀,又可以享歌舞之樂,何樂而不為呢?”李元嬰聽了之后,覺得這個意見非常的好,于是就采納了。這也就是為什么李元嬰會在這里建一高閣的'原因了。在貞觀年間,李元嬰曾經被封為滕王,他所建造的樓閣當然以他的封號命名,所以就叫滕王閣。
唐上元二年,王勃從山西老家出發,萬里迢迢去看望因他而被貶官的父親,當他坐船來到了江西與安徽交界的地方——馬當山時,突然遇上風浪,不得前行,只能靠岸。于是王勃就到馬當山廟里觀賞,當他賞玩多時,正想回到船上去時,突然看見一位頭發花白,貌似神仙的老者坐在巨石上,王勃走上前去與老人打招呼,老人卻問:“來的是王勃嗎?”
王勃十分地驚訝:“正是,不知老者是從哪里知道的呢?”老者說:“明天是九九重陽節,滕王閣上有聚會,如果你能前往赴宴,并且作一文章,定能夠永垂不朽。”
王勃笑著說:“老丈你有所不知,這里離洪都六七百里,一個晚上怎么可能到得了呢?” 老者也笑道:“你只管上船,我助你一陣清風,讓你明天早上到達洪都。”
王勃肅然起敬,問:“拜問老丈,你是神,還是仙?”
老者笑笑不說話,只是隱隱約約聽見“吾即中源水君”。
第二天一早,洪都府閻都督果然開宴,請了許多有名的才子,比如說宇文鈞,張禹錫等等等等。閻伯嶼等各位才子都就座了,就對他們說:“ 這滕王閣是洪都的一大絕景,在座的各位,如果能為滕王閣作一篇《記》,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原來啊,閻伯嶼早就叫他的女婿吳子章提前寫好序文,所以在座各位都假裝寫不出來,想推讓吳子章,好讓閻伯嶼翁婿名利雙收。輪到王勃時,王勃不了解內情,接過筆就寫,閻伯嶼這時就不高興了,“看你小子有什么能耐,敢搶我女婿的風頭”,于是他退回到屏風后,讓一個仆人報道王勃所寫的序文,當報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伯嶼說:“這是老生常談,誰人不會!”小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伯嶼不說話了。當報到“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塌”。閻伯嶼笑道:“這個人把我當作知音。”當小吏最后報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伯嶼聽罷,大聲叫好,說:“這個人下筆如有神助,真是天才啊!”說完,閻伯嶼便走出來,邀王勃喝酒,趁著酒興,閻伯嶼說:“這滕王閣,有了你的好文章,一定能夠流傳千古,我賞你千金!”
現在,有人大喝一聲:且慢!眾人驚愕之余定睛一看,原來是閻公的乘龍快婿吳子章。吳子章走過來說:“此乃舊文,并非新作,連三歲小童也可背誦如流。”說著,便朗朗上口,把一篇《藤王閣序》一字不差的背了出來。眾人滿臉疑惑,看著王勃何言以對。
王勃拱手抱拳到:閻督都,此公過目成誦之能可比楊修、曹子建!請問這位先生,可知序文后面有詩否?吳子章胸脯一挺:無詩!說話間,王勃揮毫寫下四韻八句:藤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運,珠廉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寫罷將筆一扔問道:敢問這是舊作還是新作?吳子章羞紅了臉,諾諾退出去了。閻公手捧《藤王閣序》細品,宇文鈞、孟學士、王將軍都拍手稱頌好文章。吳子章不甘心受辱,來到閻公面前說:王勃之文雖好,也難稱千古絕唱!閻公一愣:何以見得?吳子章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乃襲用大文學家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句: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不過是蠅附驥尾之作,如此恭維,恐被貽笑大方。宇文鈞不高興地說:王勃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吳子章蔑視了一眼,說:何謂青出于藍?隋朝《長壽舍利碑》中還有:“浮云共松嶺張蓋,明月與嚴桂分叢”句,如果將“落霞與孤鶩”、“秋水共長天”中的“與”、“共”字去掉,不過俗語二句,全文失色。諸位如此恭維,在下不敢茍同!閻公說:子章博覽群書,名不虛傳。只不過是文人相輕的毛病要該一改!王勃寫的我洪州江山風月如畫,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你們可以退席了!
眾人聞聽此言,諾諾而退。就在人們退到門口,閻公大喝一聲:諸位慢走!詩的結尾句少一字。眾人回頭仔細觀看,的確,詩的結尾句少一字,成了“檻外長江□自流”。閻公手捋須冉,自語道:莫非我慢待了王勃,成心難為大家。便說:請諸位補上這個字!
眾人抓耳撓腮,有的說是“船”字。問吳子章,他說是“水”字,有的說是“獨”字,眾人都覺不妥,再找王勃,家人說王勃已離開多時。閻公命人快馬追趕,帶上千金求他一字!家人騎上快馬追上,見到王勃,代替閻公一再賠禮道歉,并以千金求詩最后一句的一個字。王勃叫來人把手伸出來,用筆在手心中寫了一字后,把來人的手纂成拳說:千萬別張開,張開后字會不翼而飛。來人見求到了字,高高興興地往回趕,到了府上,來到閻公面前跪倒在地說:字在手心里!說著,伸開了巴掌。閻公閃目觀瞧,巴掌上空無一字!嚇的家人魂不附體,磕頭如搗蒜,連聲求督都饒命!閻公愣了半晌,突然大徹大悟道:此乃“空”字也!連連撫掌:妙哉,妙哉!
此文流傳千古,可憐一代文豪、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在去探望父親途中溺水而亡。烏呼哀哉!
【王勃的軼事】相關文章:
與王勃暢談07-07
王勃滕王閣詩02-26
王勃《滕王閣序》12-07
關于王勃的故事05-18
詩人王勃簡介04-26
王勃的詩詞賞析經典03-11
王勃古詩鑒賞11-21
王陵軼事典故11-09
唐朝詩人王翰的軼事11-22
王勃的作品目錄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