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文化發展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政治局面,這時候的文學有哪方面的發展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隋文帝前期主張調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張樸實文學,反對南朝艷麗的文學思想。他提倡儒學,把儒家學說提升到治國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勸學行禮 。各地紛紛廣建學校,關東地區學者眾多,儒學一時興盛 。南北朝儒學流派不同,說經各有義例,到隋朝時沒有統一的經典,使得科舉制度在明經考試方面仍然困難。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開助佛反儒。
601年,隋文帝認為學校多而不精,下令廢除所有學校,只保存京師國子學,名額限七十人。劉炫上書切諫,隋文帝不聽。同時下令營造寺塔五千余所。隋煬帝時雖然恢復各地學校,然而儒生的地位仍未改善。此時最著名的儒生有劉焯、劉炫,二劉學識豐富,受當時儒生景仰。然而劉炫乘隋文帝購求書籍的機會,偽造書百余卷,題名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騙取賞物。劉焯也因計較束脩,聲名不佳。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舉動,使得不少儒生后來抹黑隋朝統治者 。
王通是隋末大儒與隋朝著名的思想家,謚為“文中子”。他主張執政者應該先德后刑才能讓人心服 ;提倡儒道佛三教應該共同相處,而不是互相抵制 。又主張天人之事與天地人三才不相離等思想 。他著有《太平十二策》、《續六經》(又名《王氏六經》)與《文中子中說》。他的孫子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而他的弟子魏徵亦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的學說,對后來宋代的理學影響深遠。
佛學思想大多為唯心主義,其中最興盛的天臺宗主張止觀說,而禪宗主張頓悟說。止觀又稱為寂照、明靜,主張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專注于特定對象,并產生對于該對象的正智慧 。頓悟為“明心見性”法門,即是主張頓悟。主張凡事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 由于隋朝時間較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大。雖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風的要求,但是后繼中斷,古文運動需要到唐朝中葉才成功的發展起來。當時有專門研究音律學的著作,也有不錯的散文與詩歌。在南北朝時,南朝文學講究聲律和彩色,北朝文學講究質樸切實用。由于南朝艷麗的文學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學大多承襲梁陳學風,沒有新的突破。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總數居然不過十余人 。杜正藏所著的《文章體式》,有助于學習南朝文學,號為“文軌”。甚至連高句麗、百濟也學習杜書,稱為《杜家新書》。這使得南朝文學流行到外國,影響甚大。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樸實文學 。李諤建議不能依文藻華麗而錄取人才。然而隋煬帝又提倡華麗的南朝文學,他醉心于南朝的豪華,“三幸江都”,“好為吳語”。“貴于清綺”、“宜于詠歌”的南朝文學,正合他的口味。隋煬帝是一個文學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宮樂歌》。每作詩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評議才發表出來,可見他是南朝文學有力的提倡者 。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韻學與目錄學的成就尤為卓越。開皇初年,顏之推、蕭該、長孫納言等八人和陸法言討論音韻學,一致認為四方聲調分歧很大,南北用韻不同。以前諸家韻書,定韻缺乏標準,都有錯誤。陸法言記錄了諸人議論的要旨,于公元601年寫成《切韻》五卷。這部書統一書面的聲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是中國最早的音韻書。這一語音系統完整的保存在后來的《廣韻》,甚而《集韻》等書中 。
目錄學方面,隋代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眾經目錄》,道家的《道經目錄》,費長房所撰的《歷代三寶記》與釋彥琮所撰的《隋仁壽年內典錄》。隋廷收集南、北兩朝所有書籍,編有《隋大業正御書目錄》。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編寫出《隋書·經籍志》,成為隋以前著述的總錄,在目錄學上的地位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相同 。 自南北朝以來,佛道儒統稱三教,占據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隋文帝主張調和宗教與儒學,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 ,并容儒教、佛教與道教以相輔治國 。由于國家開放,流行于西亞的祆教也在中國廣為流傳。
隋朝期佛教進入極盛階段,這是因為皇帝與佛教的淵源密切。北周武帝滅佛時,智仙隱藏在楊家,預言隋文帝日后會做皇帝,重興佛法。隋文帝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對群臣宣稱“我興由佛法” ,所以積極提倡佛法,晚年甚至排斥儒學,佛教成為隋朝國教。公元581年,隋文帝招請隱居僧侶出山,號召佛徒“為國行道”,并且聽任人民出家。隋煬帝時,朝廷對佛教也是采取積極扶持的政策,隋煬帝還向天臺宗智者大師受戒,成為佛家弟子 。然而皇帝也對佛教嚴加控制,例如把江南佛教有影響的名士集中起來,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門致敬王者 。
當時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臺宗、三論宗和三階教。天臺宗講究將“教”、“觀”兩者發揮到極致并圓融一體,認為法界無相,萬物一體。止觀是主要修行方式。三論宗因研究《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而著稱。主張世間、出世間的萬有諸法,是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產物 。
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數萬,并且翻譯數萬佛經,使佛經流布多于儒經數百十倍。隋文帝狂熱重崇佛,僅頭兩次在各州興建舍利佛塔就有83所之多,其中以大興善寺最有名 。又令計口出錢,營造佛像;替京師和大都邑的佛寺,寫經四十六藏,凡十三萬卷,修治舊經四百部。隋煬帝修治舊經六百十二藏,二萬九千余部,成立翻經館及翻經學士,下令裝補故經,并寫新本,共譯經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 。
歷法的不斷改進,要求計算方法更加精密,604年(仁壽四年),劉焯在制定《皇極歷》時,最早提出了“等間距二次內插法”的公式。600年,劉焯測定歲差為76年差一度,已接近準確值。 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晉人陳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編成一篇七字長歌,叫做《步天歌》,共七卷,文句淺顯,便於傳誦,在天文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隋朝國祚雖較短。可是在文化上作出了新的成就。隋朝承襲了魏晉的馀風和六朝的風格,作了一番大加工,變為隋代的楷書。至於那種篆、隸早已消聲匿跡,不復存在了。這個時期內,惟獨楷書盛行于世,可以這樣說,到了隋朝時期,楷書才算是一種極其規范化的標準書體,成為中國書法界正楷的一種規范。它開創唐朝正書的先河,對唐朝寫正楷的一派影響最深,其功勞也最大,所以隋代的楷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是很關鍵的一種書體。 在碑刻、書法方面,出現了綜合南北的趨勢。熔南北於一爐。這時立碑之事,又在各地盛行起來,直至今日,還遺留下為數較多,惹人嘖嘖稱道的一些名碑,其書藝的高超,即使唐朝的一些名書家也不能超越。這時期著名的碑志有智永《真草千字文》刻石、《龍藏寺碑》、《賀若誼碑》、《曹子建廟碑》、《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蘇孝慈墓志》等。
倘人們從隋朝的碑志中多加注意和鉆研,才能進一步地研究唐朝的楷書碑志。因隋、唐兩代的正楷,是書壇的圭臬。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寶隋》一篇章里已談得很清楚了。這說明了隋朝的碑版和墓志,無一不佳。因隋朝的碑刻除工整之外,還具有古色,由於它承襲了晉的成分較多,所以,從楷書的角度來看,隋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對書法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唐朝書法藝術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在隋朝的名畫家中,最著名的有展子虔、董伯仁、鄭法士、田僧亮、楊契丹、孫尚子、尉遲跋質那等人。當時繪畫仍以道釋人物故事為中心,但山水畫已逐漸發展成獨立的畫科。展子虔與董伯仁齊名,形成了新的風格。他們除畫寺院壁畫外,還畫卷軸畫,專長於人物、車馬、樓閣及山水配景。現存展於虔的唯一遺作《游春圖》,是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綠,注意遠近關系和山樹人物的比例,能夠於咫尺之中,具備千里之趣。元代《畫鑒》即指出《游春圖》是山水畫的始祖。
於闐(新疆和田)畫家尉遲跋質那,當時人稱“大尉遲”,善畫西域人物,畫面上有陰影暈染,即所謂“凹凸法”。對後來的繪畫影響很大。
國號/隋朝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初《九成宮醴泉銘》中,歐陽詢仍將這個朝代的國號寫大隨。
歷史/隋朝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即隋文帝,建國隋朝,定都大興城,隋文帝營建東都洛陽。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最后引發了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最終亡國。
大隋開國
北周雖然滅北齊后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象二年(公元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聯合叛變反抗楊堅。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颎等人平定。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定都大興城(今西安),北周復亡。
南下滅陳
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采納高颎的策略:干擾南朝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于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后,開皇七年十月廢除西梁國。隔年發動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為副帥、高颎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陳。
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占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陳軍防御。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于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二月,隋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后主,陳亡。開皇十年(公元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統一天下。
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開皇年間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后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政治方面,隋文帝統一中國后,一面躬行儉樸,一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于各項措施的推行。
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余萬,平陳得五十萬,后增至八百七十萬(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820 萬,是唐朝的最高值)。為積谷防饑,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
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于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后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于南北朝晚期,突厥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開皇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是隋朝的極盛時期。
步入盛世
隋煬帝初期國力仍然興盛,隋煬帝營建洛陽,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修馳道與筑長城,帶動關中地區與南北各地區經濟與貿易發展;并對四周國家展開征討,擴張隋朝版圖。然而,由于隋煬帝急功好利,使得這些作為對社會反而造成破壞。
由于長安位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公元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于洛陽興建東都,以掌控關東與江南經濟,在洛口、回洛等地興建大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煬帝又注重宮城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關中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隋煬帝推動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好處:將中國重要水系連接起來,形成運輸網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許多商業城市,其中江都(今揚州)更成為隋朝的經濟重心;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人認為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文明。
然而,由于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占全部一半以上。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后宮、諸王、衛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公元607年,隋煬帝巡視北方時,征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并州,并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助開鑿馳道。早在隋文帝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筑長城。608年隋煬帝出巡榆林時動員壯丁百余萬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內蒙古、山西西北長城外的渾河)開筑長城以保護突厥啟民可汗。
在政治制度上,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制度,并開始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這些都創新典章制度。大業前期是公認的隋朝全盛時期,即使《隋書》也將前七年和后七年分開來寫,以示區別。
群雄并起
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統治危機。公元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余郡,王薄率眾于長白山(山東章丘)發動民變,抵制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唱出著名的《無向遼東浪死歌》。當時民變范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不久被隋軍鎮壓。公元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自稱天子,同年被滅。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于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舉兵叛變,達官子弟紛紛參加,隋朝統治階級正式分裂,帶動全國各地紛紛叛亂。
河南地區有翟讓、李密的瓦崗叛軍。公元616年,翟讓在李密建議下,攻破要塞金堤關(河南滎陽東北),打下滎陽諸縣。公元617年,瓦崗軍又攻破距東都洛陽的糧食存庫興洛倉。由于李密擅長作戰,翟讓讓位給他。李密自封魏公,建國魏,以洛口為根據地。隨后占領回洛倉,直逼洛陽城下。然而內部糾紛猜忌使得李密殺翟讓等人,最后投降越王楊侗。
河北地區有竇建德的叛軍,公元616年,竇建德領導河北叛軍轉戰河北各地,占據冀州大部分地區,兩年后自封夏王,建國夏。
江淮地區以杜伏威、輔公祏較強。公元613年,兩人在齊郡(今山東)舉兵叛亂,隨后南下到江淮南地區發展。公元617年,占領高郵,切斷江都(今江蘇揚州)與北方的聯系。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
走向復亡
隋廷在此局勢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公元616年,隋煬帝命越王侗留守東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陽宮,準備遷都丹陽(今南京)。跟隨他的大臣衛士大多是關中人,不愿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北逃關中。公元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弒隋煬帝,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弒秦王浩自封許帝,建國許。
隔年被唐將李神通與夏王竇建德聯合剿滅。公元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
公元618年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公元618年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中原地區得知煬帝死訊后,公元618年6月22日,洛陽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王侗為帝,即隋哀帝;公元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廢隋哀帝,兩個月后弒之,隋朝亡。
公元620年,厥的處羅可汗派人迎接蕭后及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來厥,立政道為隋王,把留在厥境內的中原人交給楊政道管治,建立“大隋”,史稱后隋,“有眾萬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于定襄”。公元630年,唐朝出兵滅亡厥,另外分兵攻破定襄,后隋才滅亡。
衰亡原因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輻射很廣。李淵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輳,赴者如歸。五陵豪杰,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馀,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后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借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后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但是采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后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并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復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于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于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余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于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又四處征討,過度耗費隋朝國力。其中以對高句麗的戰爭最劇,為隋朝帶來衰亡。605年隋將韋云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基本解決北方外患。除了北方外,位于隴西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汗國,也時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與吐谷渾和親以安撫之,608年隋煬帝派軍占領吐谷渾,史稱隋與吐谷渾之戰。隔年隋煬帝西巡張掖,置河源、西海、鄯善與且末四郡。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各國商人云集張掖進行貿易。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是隋朝的藩屬國,他們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當時倭國正值改革派的圣德太子執政,他派遣隋使以學習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兩國之間雖然因帝王稱呼問題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爭”,但并未嚴重影響雙方關系。隋朝征討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意圖擴張勢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貢體制,高句麗不聽號令,于是雙方兵刃相見。隋朝總共對高句麗發動四次征戰,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麗時爆發隋末民變,隋將相繼叛變,隋朝趨向滅亡。
【隋朝的文化發展】相關文章:
隋朝的思想文化主題08-13
淺談“隋朝來客”08-18
淺談“隋朝來客”08-18
隋朝是怎么滅亡的08-12
隋朝前是哪個朝代01-17
隋朝的開皇之治04-01
隋朝代表詩人03-02
隋朝的詩人之虞世南03-30
隋朝滅亡后是哪個朝代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