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伏天適合治療哪些疾病
導語:所謂“冬病夏治”,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治療寒疾的最佳時間。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三伏天去寒氣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今年的頭伏是7月17日-7月26日,中伏為7月27日-8月15日,末伏為8月16日-8月25日。古人認為,三伏天這一個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一個月氣溫高,陽氣旺盛,人體皮膚毛孔松散,氣血充盈,以至于經脈之氣流暢,穴位敏感。利用三伏天借助外界的陽氣和藥方調理身體,能夠在一年中最大限度地祛除濕寒,從而減緩冬天多發疾病的發作,這是冬病夏治的精髓。“中醫之所以在三伏天治療冬病,看中的就是伏天的‘熱’。”
一、【痛經】
虛寒性痛經最適合冬病夏治
痛經是指女人在月經來之前,或月經期間,小腹及腰部疼痛,或劇痛難忍,并隨著月經周期而發作。
痛經的病因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分三種情況:
一是常常由于經期受寒飲冷,寒濕傷于下焦(腹腔臍以下部位),經血為寒濕所凝,運行不暢而作痛。夏天經常吃冷飲,西瓜也吃冰的,這種情況引起的疼痛比較劇烈,但痛的頻率不高。
二是肝郁氣滯,血行受阻,經血滯于子宮。如果心情不好,精神壓力太大,會導致肝郁氣滯。
三是體質虛弱,或肝腎不足,孕育過多,精血虧損。體質上的虛寒,一般會在經后疼痛,治療時間也會比較長。
痛經在冬天時病癥明顯,到了夏天有所緩解。
也不是所有痛經的人都適合在夏天治療,只有虛寒性痛經才適合。因為人體陰陽和自然界陰陽變化相一致。春夏時節,人應該保護體內陽氣生長,以順應自然陽氣的生長;在秋冬則保養人體的陰氣,使體內陰氣得以收藏。
夏天治療虛寒性痛經,就是為了給體內補陽氣。此外,在天氣最熱時,人體氣血旺盛,肌膚腠理開放,膏藥等藥物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效果明顯。
治療手段
以穴位敷貼為主要治療手段,可結合針灸、艾灸或穴位埋線。
適宜人群
人比較瘦弱、臉色蒼白、月經量少、顏色淡的人。這些人一般在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按小腹疼痛減輕,如果腹部暖和,疼痛也會減輕。
禁忌人群
經期量很多的人,不適合進行冬病夏治。
治療提醒
針灸或艾灸,要在經期前一周進行治療。
穴位埋線,也要在經前做。穴位埋線用的是手術縫合用的羊腸線,可代替針灸針在穴位內產生針刺效應。藥線一般需要十天至半個月才能吸收,對穴位的針刺作用持續時間長,對患者來說治療過程比較方便。
二、【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適合冬病夏治,但鼻竇炎不適合。很多人分不清慢性鼻炎和過敏性鼻炎,其實兩個病的范疇不同,癥狀也不同:
過敏性鼻炎常呈突然或陣發性發作,但癥狀消失也較快,發作的時候鼻內奇癢,會連續打噴嚏,有時還伴有咽癢,眼癢等;
慢性鼻炎的發病則比較緩慢而持續,癥狀消退也很慢,發病時表現為鼻塞、流涕,還常伴有頭昏、頭痛等癥狀。
“從西醫疾病范疇來說,過敏性鼻炎其實也可以算作慢性鼻炎的一種,除此之外多為鼻竇炎。如果是鼻竇炎,做冬病夏治治療是幾乎沒什么效果的,因為冬病夏治適合的是虛寒體質的人。”
冬病夏治比較適合的是慢性鼻炎中的過敏性鼻炎,盡管它并不都在冬季發病(最常在秋入冬、冬入春時發作),但過敏性鼻炎患者體質正是以寒、虛為主,遇冷易發病,所以過敏性鼻炎也被看作是冬病。
治療手段
不同的醫院針對過敏性鼻炎的冬病夏治手段會略有不同,但一般還是以穴位敷貼結合針灸為主,還有藥物擦治、拔火罐等輔助手段。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可以再結合內服中藥。
療程
一般來講都是在頭伏、中伏和末伏各一帖藥,兒童每次貼2-4小時,成人貼6-8小時;如果結合針灸,可以每周做兩次。
如果你錯過了頭伏,其余時間也是可以去的,大部分醫院在這一個月里都有開展日常的冬病夏治門診,只要天氣熱,都會有效果。
適宜人群
虛寒體質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都適合做冬病夏治,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虛寒體質呢?
可以自檢有否以下特征:容易疲勞,面色偏白,食量較小,消化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或體溫偏低,冬天易生凍瘡;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容易生病。
禁忌人群
有嚴重心肺疾病、對藥物過敏、有皮膚病的人不適合冬病夏治;或如果正在發生感冒發燒或哮喘等急性病,也要等病情平緩了,癥狀控制住后再考慮冬病夏治。
三、【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什么是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聽起來差不多,但是后者比前者要難治許多,前者是一個熱癥,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而后者則是一種慢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療程會長一點。”
兩者的癥狀也不同,風濕性關節炎痛的是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而且是熱痛、紅腫。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痛的則是手、腕、足等小關節,早期一般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更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
無論是風濕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里面都統稱為“痹證”,其原因主要由于正氣虛弱,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流注于經絡、關節、肌肉,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致發為痹。
對于風濕病來說,一方面夏季來臨,陽氣充沛,外界風寒之邪大為減少,癥狀相對減輕。另一方面夏季濕邪較重,又增加了人體感受濕邪發為痹證的機會,所以風濕病患者在夏季既要抓住時機,積極治療,又要提高警惕,預防患病。
治療手段
風濕病是頑癥。
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最好選擇貼敷結合針灸的方法來做冬病夏治。
“一般來說,隨著病情癥狀的輕重,我們會分別建議貼敷、針灸和內服中藥,癥狀輕的才是只做貼敷的,嚴重一點的可以選擇后兩者或是同時選兩到三項。”
禁忌人群
具有發熱癥狀,或關節局部發熱,以及虛熱型的風濕病不宜冬病夏治。具體要由醫生來診斷。
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此患者除治療外,平時也要注意加強營養,比如多吃蛋白質和纖維素來預防骨質疏松;老年人還可以多吃些膠質豐富或黏稠的食物來滋養骨質,如蹄筋、肉皮、山藥、紅薯、土豆等。
此外,風濕病患者在夏天都應避免貪涼,盡量不用或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飲食上也應忌食生冷以及蝦、蟹等食品。
四、【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說出來的病”,慢性咽炎是一種常見病,醫學上指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彌漫性咽部病變,主要是咽部黏膜炎癥。
主要病因有屢發急性咽炎、長期粉塵或有害氣體刺激、煙酒過度或其它不良生活習慣、鼻竇炎分泌物刺激、過敏體質或身體抵抗力降低等。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慢性咽炎,這個疾病可以引起長時間的咳嗽,誘發肺、心、腎等疾病。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如貧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腎炎等,這點需要注意。
隨著環境的改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慢性咽炎的發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職業上看,老師、售貨員、推銷員、播音員等咽喉炎的發病率比較高,所以說咽喉炎是“說出來的病”是有一點道理的。現在,患咽喉炎的兒童也不少,喉嚨長期紅腫容易發炎。
治療手段: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慢性咽炎的主要手段。方子主要采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藥。
禁忌人群
疾病發作期,如發燒、正在咳喘等,不宜貼敷,需控制好癥狀,再冬病夏治。
五、【頸椎病、肩周炎】
什么是頸椎病、肩周炎?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退行性病變后,累及周圍脊髓、神經根、血管和軟組織,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癥。
頸椎病的發病因素包括慢性勞損、外傷、不良姿勢等:
1.長期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癥改變,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
2.外傷可以直接引起頸椎病。特別是外傷前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一旦車禍時脖子被猛擊、向前沖,就會有頸椎關節的錯亂,引起頸椎病;
3.不良的姿勢是引起頸椎損傷的另外一大原因。現在很多年輕人得頸椎病,就是因為姿勢不好,長時間低頭工作,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睡在高枕上、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旋轉頸部或頭部、在行駛的車上睡覺,都屬于引起頸椎病的不良姿勢。
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
肩周炎的發病原因一定程度上和頸椎病類似,大多是姿勢不良引起的,肩周炎的特點是肩部活動受限,好像手臂被粘在肩膀上了,不能抬高不能往后升。
歸根結底,這兩個病都是因為人年紀大了或者姿勢不當造成頸部和肩部氣血運行不暢。“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頸部血液循環加快、肩關節韌帶肌肉變舒展、神經復蘇活躍,正是治療骨傷病的最佳時機。血液循環加快,有利于帶走骨頭軟組織附近的“垃圾”,消除骨刺、水腫和炎癥。關節、韌帶、肌肉變舒展,有利于骨關節的復位;神經復蘇活躍,有利于疼痛、發麻的消除。
治療手段
頸椎病和肩周炎的冬病夏治主要是兩種思路:針灸、針刺和艾灸,加穴位貼敷。
針灸、針刺就是在具體痛處下針,膏藥貼敷的藥材主要采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藥,這款是膏藥貼敷的經典方。
六、【哮喘】
調查顯示,哮喘冬病夏治治愈率高
哮喘是一種表現為反復咳嗽、喘息的呼吸系統疾病。發病原因主要是遺傳和環境兩個方面:如果直系三代親屬中有人得哮喘,孩子得哮喘的概率就會增加;還有,大多數的哮喘病人是過敏體質,碰到過敏原就有哮喘、皮炎等一系列過敏反應。
不少哮喘病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到冬天,哮喘反復發作,癥狀加重;到了夏天,癥狀明顯減輕。哮喘“冬天重夏天輕”正是它作為典型“冬病”的主要特征。
中醫認為,哮喘是身體虛癥導致的疾病,宿根為“痰飲伏于內,膠結不去”,病人往往有肺、脾、腎三臟虛弱的情況,因此一旦氣候變化、感冒風寒淋雨,“宿痰”為新邪引動,臟腑為外邪侵入,就會引起發病。從西醫的角度來講,調節身體免疫力,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減緩過敏的癥狀,從而緩解免疫力異常的過敏性哮喘。
要治好哮喘,應該在夏季陽氣最旺、人體氣血經絡舒暢、皮膚腠理宣泄時抓緊治療,最大限度地驅風祛寒,讓人體備足陽氣,到冬季時才不易被寒邪所傷。
治療手段
冬病夏治治療哮喘,狹義來說是穴位膏藥貼敷,這也是中醫最精髓的冬病夏治方法。
膏藥貼敷主要選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腎俞、命門、定喘等穴位貼敷治療,以皮膚發紅,出現似痱子大小的水泡為度。但是治療大人和小孩的思路不同,大人可能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呼吸道干燥,所以要補腎,提升機體分泌津液能力;小孩則是脾胃較弱,導致體質偏差,所以調理好腸胃,讓孩子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過敏性哮喘。
膏藥貼敷的藥材主要采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藥。
適宜人群
非氣道畸形引起的哮喘,像反復感冒、體弱、過敏引起的成人或小兒哮喘都適合冬病夏治。
禁忌人群
兩歲以下孩子。因為皮膚嬌嫩,貼膏藥容易破損感染。
治療提醒
穴位膏藥貼敷比較適合寒性體質、寒性的哮喘,不適合熱性體質和熱性的哮喘。
寒性的哮喘表現為嘴唇蒼白、痰鼻涕稀白,呈泡沫狀,有點像雞蛋清。大便稀溏、手腳冰冷、呼吸急促、胸口悶等。
熱性的哮喘表現為呼吸急促、有痰、鼻涕呈黃色、胸口悶、呼吸提不上來、大便干硬、嘴唇泛紅等。熱性的哮喘有部分是因為支氣管有炎癥,需要先用西藥把致病菌打敗,緩解急性癥狀,而不應該用起效較慢、對付慢性疾病的“冬病夏治”。
如果哮喘在急性發作期、有發燒、癥狀加重等情況,不要貼敷膏藥,等癥狀控制了,再貼膏藥。
哮喘“冬病夏治”的食療也很重要,在日常膳食餐飲中以“清補”為主,要有充分的碳水化合物類食物,保證機體的熱能供應。
七、【胃痛】
慢性胃炎、胃潰瘍適合冬病夏治。許多成年人都有胃痛的毛病。胃痛常見于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神經官能癥等。
急性胃炎起病較急,疼痛劇烈。慢性胃炎起病較慢,疼痛隱隱。
潰瘍疾病疼痛有節律性。胃潰瘍疼痛多在食后半小時至一小時出現,而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在食后三小時發作,進食后可暫時緩解。
胃神經官能癥,多在精神受刺激時發病,沒有固定痛點。
胃痛的原因分三種:外受寒邪,邪犯于胃。或過食生冷,寒積于中。或偏嗜辛辣,濕熱內郁;心情不好,導致氣郁傷肝,氣機阻滯,橫逆犯胃;疲勞過度后,脾胃虛弱,也可導致胃痛。
脾胃虛寒導致的胃痛,最適合在夏天治療。
治療手段
以穴位敷貼為主,也可結合針灸、艾灸或埋線。
適宜人群
適合脾胃虛寒的人。表現為疼痛隱隱,精神疲憊全身乏力,臉色蒼白。不想吃飯,吃得很少。一吃冰涼的東西胃痛加劇,喜歡喝熱飲。大便爛,手腳冰冷,胃痛時用手按住可減少疼痛。
禁忌人群
嘴巴有口氣,舌苔白膩,犯胃酸,胃痛有灼熱感等。
八、【凍瘡】
凍瘡多發于長江流域,凍瘡,醫學上認為是由于患者的皮膚耐寒性差,受寒冷侵襲,血管收縮或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的組織損傷,癥狀是又紅又腫,時癢時疼。
長凍瘡與環境的濕度和溫度密切有關,多發于溫度低、濕度大的長江流域,尤其是長得“水嫩嫩”的女性和小孩子,皮下細胞含水量多,容易被凍瘡盯上。凍瘡經常是“一年生,年年生”。這是因為生凍瘡的部位,血管結構發生改變,比其他地方的皮膚更脆弱。
從部位來看,手、足、鼻尖、耳朵和面頰等處比較容易長凍瘡,因為這些地方是人體的末端部位,血液供應比較差。一到冬天血管一收縮,血液運行不暢,就長凍瘡了。
民間流傳一些治療凍瘡的辦法,比如用生姜揉搓、用西瓜皮擦、熱醋擦等,這些辦法都是促進血液循環,只能起到預防作用,沒有治療效果。患了凍瘡的皮膚非常脆弱,千萬要小心不要擦破皮膚,否則反而引起皮膚潰瘍。
長凍瘡的根本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冬病夏治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一般凍瘡患者都是陰虛體質,遇冷氣血淤阻形成凍瘡。夏季天氣炎熱,寒邪漸衰,病情暫愈,在這種機體反應性最佳的時候治療,非常利于促進凍瘡的不再復發。
治療手段
凍瘡的治療應整體和局部相結合。凍瘡局部治療法有中醫蜂療、針灸、溫灸、電棒和照紅外線。針灸主要施針在容易長凍瘡的部位;溫灸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穴、關元穴等;此外,還可以采用局部電棒刺激來通經絡;紅外線照射容易長凍瘡的部位。
禁忌人群
1.孕婦;
2.嚴重皮膚病,如皮膚長皰、癤以及皮膚破損者;
3.疾病發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發燒、黃疸、咯血、慢性咳喘病的急性發作期等;
4.熱性疾病、陰虛火旺者以及嚴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
九、【頑固皮膚病】
頑固性皮膚病很多都是冬季發作厲害,因為冬季皮膚干燥,很多時候容易反復發作,如銀屑病(牛皮癬)等。
冬季陰氣上升到頂點,人體受寒氣侵襲,往往陽氣不足,寒邪積久不散更傷陽氣,導致內寒。銀屑病患者體質這時期也處于低潮,加之東北冬季漫長,日照時間短,老百姓又有貓冬習慣,戶外活動嚴重不足,因此,這一時期接受外界治療的能力處于“不佳時期”,見效緩慢。
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氣溫升高、光照充分,體內陽氣上升,經絡通達,氣血充沛,這時治療銀屑病,能最大限度驅風祛寒,祛除體內沉痼,調整人體陰陽平衡,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并為秋冬儲備陽氣,冬至時則不易被嚴寒所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伏天通常可以起到輔助治療風寒濕性和呼吸道的疾病。
三伏天通常是指四季當中最熱的時候,通常可以使用三伏貼來治療身體的風寒濕性疾病,多數可以治療關節疾病和類風濕關節炎,貼在局部的關節部位有利于緩解腫脹和疼痛以及活動受限,可以促進局部的濕寒排出和緩解炎癥,對于病情治療和恢復有較大的好處。三伏貼使用期間通常還可以起到治療過敏性鼻炎和慢性支氣管炎以及哮喘疾病,使用以后有利于緩解身體出現的胸悶氣促和呼吸不暢以及喘息等癥狀,通常可以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三伏貼通常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疾病的作用,自身的病情較嚴重時,還需要配合醫生使用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有利于控制病情發展,從而可以防止延誤病情,有利于身體好轉和恢復。
平時要加強自身的保暖措施,以免著涼加重病情,避免長時間處在空調的環境中,可能會導致涼氣進入體內,從而會使身體的調理和恢復造成干擾,避免吃生冷寒涼性的食物,以免使身體出現脾胃虛弱和脾胃虛寒。
三伏天治療陽虛或者實寒性疾病最好。
中醫有“秋冬養陰,春夏養陽”的理論,也就是說在秋冬天氣寒涼,適合養陰,治療陰虛火旺類疾病;春夏天氣溫熱,適合養陽,治療陽虛寒盛的疾病。三伏天為夏季,是陽氣最旺盛、天氣最炎熱的時間段,在三伏天一般陰寒類疾病是一年中最輕的階段,這時候治療這類疾病效果最好。因此,在三伏天適合治療陽虛寒盛的疾病,比如寒邪伏肺導致的慢性支氣管炎,通過三伏貼和中藥調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天適合治療哪些疾病】相關文章:
適合清明節的諺語有哪些04-07
新媒體運營適合看哪些書08-14
2017年理科有哪些專業適合女生08-13
苦夏的治療方法08-13
預防疾病的標語02-17
治療口吃的繞口令07-26
適合幼兒園小班的童話故事有哪些12-22
三伏天的詩句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