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20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
唐貞觀年間,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導之下,朝廷開展了大規模的人才選拔推薦活動。由于這個活動規模聲勢宏大,就有人打算渾水摸魚。太宗聽說有人謊報官階和資歷,就命謊報的人自首并警告說,如果不自首,一經查出,便處以死刑。
過了不久,有一個謊報資歷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唐太宗將他交給大理寺處理,大理寺根據國家的法律,將這個人判處了流放。
太宗聽說這件事以后,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過來,問他:“你應該知道我當初下的.詔書上說,不自首的人處死刑。現在,你判處他為流放,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說話不算數嗎?”
戴胄回答說:“要是陛下當時就殺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現在你既然已經把他交給大理寺處理了,我就不能違背法律。”
太宗問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國家法律,卻讓我失信于天下人嗎?”
戴胄說:“法律,是國家用來取信于天下的保證,國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說的話,只是當時憑著一時的喜怒講出來的。陛下一時發怒,想要殺死他。后來知道不能這樣,才將他送給大理寺按照法律處置。這正是您忍耐小的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結果。我覺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貴,因此很值得珍惜。”
聽了戴胄的這番話,太宗說:“在我認識有誤的地方,你能夠糾正我,我非常感謝你。”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改變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決。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2
貞觀七年(655年),宮中發生了一樁丑聞。有個叫楊譽的好色之徒,行為放蕩不羈,竟然在皇宮禁地追逐、挑逗宮女。
這件“逐婢”丑聞事涉皇親國戚(楊譽的女兒是唐太宗第六子的妃子),所以影響極其惡劣。消息一傳開,朝野上下一片嘩然。都官郎中薛仁方聞訊后,將楊譽扣留起來查問,準備依法處置。
此案尚未來得及裁決,擔任皇帝侍衛保鏢的楊譽之子卻出來發難了。他不但不為楊譽所為感到羞恥,反而為其大訴冤屈,向唐太宗告狀說:“因為我父親是皇家親戚,薛仁方才故意節外生枝,把他老人家扣留起來,又遲遲不做決斷,這是在拖延時間,有意刁難皇上啊。”
跟皇家過不去,這還了得?唐太宗聽了他的話,大怒說;“薛仁方不可容也!”當即下旨打他一百杖,解除公職。
對唐太宗要懲處薛仁方的做法,魏征實在看不過去,進言說:“城墻下的狐貍和土地廟里的老鼠,雖然都是微小的動物,只因它們倚仗巢穴做掩護,除掉它們尚且不易,更何況那些世家貴戚,自古以來就難于治理,以致東漢、西晉以來外戚專權,發展到朝廷不能駕馭的嚴重地步……”
魏征的話無疑給唐太宗敲了一記警鐘:皇帝要管好身邊人,以防他們像“城狐社鼠”那樣成為朝廷的禍害。接下來,魏征據法力辯,說薛仁方既然是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國家執行法紀,怎么可以因此對他濫施刑罰,助長外戚的私欲呢?皇帝這樣放縱皇親,此例一開,就會招來各種事端,將來后悔莫及,要改變也就困難了……
唐太宗聽了這些話,內心有所觸動,決定赦免薛仁方。但是,薛仁方拘禁皇親未及時上奏,也是專權作勢,雖不宜治以重罪,也應稍加懲處。于是,他命人打了薛仁方20的大棍才算完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3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共生3子,太子承乾、魏王泰、晉王治。不過,太子承乾貪圖享樂,荒學業,深令太宗失望。魏王泰聰明善文,勤奮好學,深受太宗的喜愛。在這兩個對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選擇更立太子。
兩人籠絡朝臣,各樹朋黨,互相明爭暗斗。承乾見李泰恩寵日隆,心不自安,遂與漢王元昌、大臣侯君集密謀起兵,但事情泄露,唐太宗得知后非常生氣,這可是在太歲爺上動土的啊。
李世民更立太子
李世民詔廢太子承乾為庶人,賜漢王元昌自盡,侯君集等皆被殺。承乾被廢后,太宗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等議立太子之事,太宗猶豫不決,欲立有才華的魏王泰,又恐重演父輩骨肉相殘的悲劇。
欲立晉王治,但又嫌其懦弱。最后太宗接受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意見,于貞觀十七年(643)四月七日,詔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并同時幽禁魏王泰于北苑。九月,太宗任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傅、蕭瑀為太保、李勣為太子詹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4
后漸寺村東有一座高聳入云的五指靈山。
也有把這座山叫做“東五指山”的。五指靈山上是“女媧娘娘”的道場,有一些后人建造的寺廟。但是從山上殘存的明清古石碑上,可以說明,這至少在明清兩代就有相關道場的存在了。
這處“女媧道場”和秦王李世民也有故事流傳下來。后漸寺村一帶,是秦王李世民與隋末農民義軍劉黑闥爭戰的古戰場之一。
傳說,秦王李世民與劉黑闥交戰期間,中了劉黑闥設下的埋伏。李世民撥馬逃到五指靈山下,但見四面環山,陡崖絕壁,已無去路。李世民不禁仰天長嘆:“莫非天欲絕世民不成?”語未盡,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猛聽山崩地裂般一聲巨響,正在追趕秦王李世民的'劉黑闥兵馬陷地一丈余深。李世民趁機脫離險境。
往前跑得正人困馬乏,突然又是一聲山響,面前現出大小兩座糧倉(今大倉、小倉兩座山頭)。秦王李世民得到糧草,養精蓄銳,最后戰勝劉黑闥。事后的某天晚上,九天玄女,也就是女媧托夢于李世民,告訴他是九天玄女救了他。為此,李世民登基當皇帝后,就下御旨在五指靈山為九天玄女(女媧神)修建起蓮花峰上這座媧皇宮廟。
傳說罷了,甚至牽扯到了神話。但是秦王李世民在秦王湖一帶留下的大量故事,卻并不是沒有史事根據。最著名的漆泉寺就有不少史料記載。
在村中行走,一個大娘背著一筐剛剛采摘的鮮杏經過,見到我們這些外人,熱情地要我們嘗嘗。當年李世民大軍經過,是不是也有這樣一位山民同樣背著一筐鮮杏,在呆呆地望著那不遠處的廝殺,耳邊是不是還回蕩著戰馬的嘶鳴?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5
李世民年輕的時候,就聰慧過人,足智多謀。
他十六歲那年,隋煬帝在雁門關被突厥圍困,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放進汾河水中,募兵救援,李世民馬上應募,在將軍云定興的.部下服役。
李世民對云定興說:“突厥人敢圍困我們的皇帝,就因為外邊沒兵馬救援,現在應該派人在幾十里外虛張旗幟,讓突厥人白天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旗幟,夜里聽到鼓鉦盧聲不斷,他們肯定會認為救援大軍趕到了,這樣不傷一兵一卒就可化解了雁門之圍。如果不這樣的話,等到突厥了解了我們的底細,前來阻擊,那么鹿死誰手就難以預料了。”
定興聽從了李世民的計策,率兵到達崞縣。突厥偵察兵看見周圍幾十里旗幟飄揚,軍隊來往不斷,急忙把情況報告給了可汗。
突厥可汗說:“這肯定是隋軍的大隊救兵趕到了。”
于是他們就趕忙撤兵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6
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從小勤奮學習,研修兵法,抱負遠大,李淵起兵反隋就是在他的勸告和敦促下實行的。后來他率兵東征西討,屢戰屢勝,奪取了天下,可以說唐朝的建立,他的功勛最大。
唐朝建立后,李淵當了皇帝,但是在繼位問題上產生了矛盾。論功勞,講實力,憑才智,李世民都首當其沖,理應由他嗣位,但他的長兄李建成,以“長幼有序”為由想繼承帝位,便勾結三弟李元吉竭力排擠李世民。他們曾經千方百計地假送劣馬和下毒酒想害死李世民,但都未得逞。后來他們又想出了一條毒計,趁著邊境突厥來犯,由李建成出面奏請李淵,讓李元吉出兵征討,要把李世民麾下之大將和軍隊交由李元吉指揮,然后在軍隊臨行之時,派人暗殺李世民。
李世民雖然多次遭受迫害,但他以大局為重,又念及骨肉親情,多次忍讓。李淵又斷事不明,對李建成也不加處置,這次李淵又答應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權,同時李世民又得到密報,探知了李建成要謀殺他的計劃,眼看情勢十分危急。
這個時候,如果還是一再忍讓,就只能對自身不利。李世民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士和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大將的勸諫下,決定先發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當夜,李世民進宮向李淵稟告李建成要謀害他的實情。李淵讓他們弟兄三人明晨一起進宮當面對質。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宮城的正門玄武門布下伏兵。玄武門守將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經由李世民曉以利害,將其收服,答應愿為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并不知實情。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一起走入玄武門,常何就把城門緊閉。李世民已率數員大將在門內等候,李建成見機不妙,就想奪門而出,奈何城門已閉無法脫身。這時李世民一聲吶喊,伏兵四出,李建成頓時死于李世民的'箭下,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死。
門外,李建成的部眾聽說門內有變,便猛攻城門。尉遲敬德站立城墻,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扔到城下,士兵們見主子已死,大勢已去,無心攻城,便紛紛散去。
這時尉遲敬德又來到皇宮后花園面見李淵,李淵當時正在湖中泛舟游樂,尉遲敬德對他說:“李建成、李元占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誅殺。”并進諫道:“請陛下下詔,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李淵見事已如此,尉遲敬德又來逼宮,就順水推舟地說:“朕也有此意。”不久,李淵借口年老體衰,退位當了“太上皇”,李世民繼位當了皇帝。
這次事變,歷史上稱之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危急關頭,采取先發制人的辦法,終于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7
這個唐太宗喜歡一只白鷂子鷹,他閑暇的時候經常把這個鷹就放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和這只鷹一起玩耍。這只白鷂子鷹也非常有靈性,它還會替唐太宗送信,把這個信綁在它的鷹爪上,它可以飛到幾百里外的洛陽。而且它還會故意把鳥、兔子、松鼠趕到唐太宗面前。它在往上一飛,然后翻身俯沖下來去抓它們。唐太宗對自己的這個寵物是又信任又喜愛。
可是時間長了呀,這唐太宗和大臣們商議國家大事的時候經常有些心不在焉。這是為什么呀?他急著呀趕忙把這事商量完,我還得到后宮逗我的鷹玩嘞。
唐太宗手下有一位敢于直言進諫的大臣,這個大臣非常有名氣他叫魏征。他就發現了唐太宗這個問題,他很擔心皇帝會因為這么一個小玩意兒玩物喪志而疏忽了國家大事。所以他決心要幫助唐太宗來糾正這個錯誤。
有一天,他聽說唐太宗正在御花園里玩白鷂鷹,就不早不晚剛好闖進御花園,要和唐太宗商議國家大事。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也得看一看魏征在提意見的時候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有些時候真的是話有三說,巧說微妙,用合適的方法,合適的'語言給合適的人提意見,這才是對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8
今天我用了一天時間認真地把《李世民傳》看了一遍。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
如果從表面上看李世民和楊廣有著太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天縱神武,領兵征討,有著赫赫武功;在冶世安民上,開科舉、定律例,兩人都有著不凡的表現;在文采風騷上,楊廣擅長寫詩作賦,李世民的書法為人推崇;兩人同為次子,本應與皇位無緣,但兩人運用權謀手段謀得皇位。然而兩人的結局卻大相徑庭,楊廣是身負罵名的千古暴君,而李世民則被譽為開啟盛世的有道明主。
相似的開頭,不同的'結局,我想其中原因是因為他們做了皇帝后采取了不同的態度。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勤政愛民,他知道皇帝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他辨忠奸,納諫言,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富足,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有著寬廣的胸懷,對于大臣的意見只要是對的,他都能虛心接收。而楊廣雖然才智過人,但卻剛愎(bi)自用,不顧人民的死活,開運河,修長城,殺大臣、殺兄弟、殺百姓、殺異已,活脫脫的一個暴君。
相似的開頭,不同的結局,由李世民和楊廣我想到了我們的同學,現在我們在差不多的條件下學習,但我們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刻苦認真,有的同學敷衍了事;我們遇到事情時,有人斤斤計較,有人一笑了之。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成就李世民一樣的豐功偉績,不可能成為楊廣一樣的暴君,但不同的學習態度和不同的胸懷卻可成就不同的人,我希望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向李世民學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應像楊廣一樣剛愎(bi)自用成為社會的負擔。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9
首先你要明確,這一切都是民間傳說,說白了就是大家茶余飯后編出來的小故事,僅此而已。
李世民游地府出自《西游記》
涇河龍王與袁守誠打賭,錯行雨布,被唐太宗李世民的'老臣魏征夢斬,涇河龍王要唐太宗還命,整得唐太宗日夜不得安寧,最后重病而亡。再他死前,魏征奏道:“陛下寬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長生。”太宗道:“病勢以入膏肓,命將危矣,如何保得?”征云道:“臣有書一封,進與陛下,捎去到冥司,付豐都判官崔玨。”
太宗道:“崔玨是誰?”征云道:“崔玨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茲州令,后升禮部侍郎。再日與臣八拜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現在陰司做掌生死文簿的豐都判官,夢中常與臣相會。此去若將此書付與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來。管教魂魄還陽世,定取龍顏轉帝都。”唐太宗到地府后,受到十殿閻羅的款待,又經崔玨幫忙,偷改生死簿,使唐太宗得以還陽,太宗還陽后,讓劉全獻瓜給十殿閻羅,并做一場水陸大會,再尋一個取經人,去西方極樂取三藏經普度東土眾生。
傳說
李世民因為開國立業犯下了很大的殺孽,陽壽已盡被無常鎖進地府,一路遇到無數冤魂糾纏,而李世民的丞相魏征和判官私交很好,判官就親自帶他在地府游玩了一圈看到了無數冤魂不得超生的悲慘情況,后來判官給他添了20年陽壽,他承諾回去后多燒紙錢,多“送南瓜”并請高僧超度亡魂。說起來“送南瓜”很有意思,判官引他和十殿閻羅相聚,閻羅說“我處頗有東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道:“朕回去即送來,即送來。”從此遂相揖而別。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0
有史料記載,貞觀二年,長安城里大旱,長時間的大旱必然引發蟲災,果然不久四處便開始鬧蝗蟲。李世民進入百姓的莊園看糧食的受災情況,看到蝗蟲遍地,便捉了幾只放在手心,對著手心的小蟲子說道:“糧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糧食,百姓就會挨餓。百姓如果有什么罪過,應當是我這個一國之君沒有做好,應該由我來承擔,如果你能顯靈的話,就吃我的心吧,把糧食還給百姓!”說罷,就要吞下蝗蟲,群臣阻攔,說萬一吃了生病呢!唐太宗說:“我愿意承擔百姓的所有災難,小小的疾病怕什么?”說罷不等群臣開口,就將蝗蟲吞了下去。說來也算離奇,自此蝗蟲不再成災,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跡卻流芳百世。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有一點夸張,但是也從側面表示了唐太宗愛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對蝗蟲說的那些話將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將一個國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偉岸。在國家有難之際,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擔憂的是民生,無怪乎當時的百姓對唐太宗如此的愛戴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1
李世民,唐代有作為的皇帝,著名政治家。
帝范·納諫篇
夫王者高居深視,方聰阻明,恐有過而不聞,懼有厥而莫補。所以設鞀樹木,思獻替之謀;傾耳虛心,佇忠正之說。言之而是,雖在仆隸芻蕘,猶不可棄;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談可觀,不責其辨;其理可用,不責其文。至若折檻壞疏,標之以作戒: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故忠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臣無以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昏主則不然。說者拒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大臣惜祿而莫諫,小臣畏誅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極荒淫之志,其為壅塞,無由自知,以為德超三皇,才過五帝。至于身亡國滅,豈不悲矣!此拒諫之惡也。
帝范·崇儉篇
夫圣代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所,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此節儉之德也。斯二者榮辱之端,奢儉由人,安危在已。五關近閉,則令德遠盈;千欲內攻,則兇源外發。是以丹桂抱蠹,終摧耀日之芳;朱火含煙,遂郁凌云之焰。故知驕出于志,不節則志傾;欲生于身,不遏則身喪。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
帝范·后序
古人有言:非知之難,唯行不易;行之可勉,唯終實難。是以暴之君,非獨明于惡路,圣哲之主,豈獨見于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皆俯從其易,不能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逸居其易,故福慶流之。是故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欲悔非于既往,唯慎過于將來。擇哲王以師,與無以吾為前鑒。夫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其為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已來,所缺多矣。奇麗服玩,錦銹珠玉,不絕于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臺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志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數其行幸,以亟人勞,此非屈已也。斯數事者,吾之深過也。勿以茲為是而后法焉。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矣;平定區宇,其功大矣。益多損少,民不以為怨;功大過微,德之未虧。然猶盡美之蹤,于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況乎無纖毫之功,直緣基而履慶,若崇善之廣德,則業泰而身安。若肆情以縱非,則業傾而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2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對于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后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一次,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后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因而吃驚地問:“什么事這樣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臣妾聽說只有明主才會有直臣,魏征是個典型的直臣,由此可見陛下是個明君,故臣妾要來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于是滿天陰云隨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婚姻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一個成功的老板,老婆的支持很重要。自古常言,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這個女人有可能是老婆,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女人。所以,領導者在擇妻的時候,也不得不慎重呀。擁有一個好妻子,勝過一切榮華富貴,妻子內心的財富勝過身外的財富。
娶妻求淑女,勿計厚奩。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3
唐太宗被稱為“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間,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并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假錯案。貞觀六年,他讓近400名死囚犯回家過年,體現了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犯人的關懷。
但是,對于開國功臣和社稷重臣,李世民卻多次制造冤假錯案,讓一些有功之臣蒙受不白之冤,賢能之士遭受無妄之災。
盛彥師是一員武將,他剿滅李密、平定王世充,是難得的軍事奇才。徐圓朗叛亂時,李世民有意選派盛彥師為安撫大使,目的是想借助他的威名讓徐圓朗束手就擒,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效果。不料盛彥師話還沒說上兩句,就被徐圓朗活捉。盛彥師被俘后,面對徐圓朗的'威逼利誘,始終大義凜然,表現出了對李世民的耿耿忠心。
然而,徐圓朗叛亂被平定后,盛彥師竟被賜死。李世民賜死盛彥師,與其說是為了發泄對盛彥師的不滿,倒不如說是為了推脫自身責任,掩蓋自己“讓武將當說客”的失誤。
貞觀初年,有人預測姓武之人將篡奪大唐江山,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惕和對大臣們的猜疑。當他得知將軍李君羨小名叫“五娘子”他的封號官職中皆帶有“武”字,李君羨的霉運便接踵而至。他先是被皇帝厭惡,接著被調出京城,不久就被御史彈劾,最后李世民連審都不審,就下詔殺頭抄家,誅滅九族。厄運來得如此迅速,如此連貫,恐怕李君羨至死也弄不清楚自己怎么得罪了李世民。
刑部尚書張亮出身農民,在輔佐李世民爭奪帝位時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唐太宗對他很不放心,卻找不到過硬的證據。一天,唐太宗突然聽說張亮私下里畜養500壯士為義子的事,就來了個主觀推斷,對侍臣說:“他養500壯漢想干什么,一定是準備謀反。”于是,殺頭抄家,沒有商量。
李世民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更是一位賢明的皇帝,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看來,沒有什么比政局穩定更為重要。平庸之人犯了錯誤,他可以不予追究,一笑而過,但位高權重的臣屬尤其是功臣,哪所有一點點捕風捉影的風吹草動,只要有可能威脅到自身利益和皇家利益,他都會興師動眾,殺氣騰騰。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4
唐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經過玄武之變后,坐穩了皇帝的寶座。一面積極修養生息,一面表面上繼續對突厥稱臣,實則暗中積攢力量,準備擇時而發。可李世民想得挺好,一場百年難遇的大旱,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變得焦頭爛額了起來。
這天,在朝堂上李世民腫著牙床說:“諸位愛卿,旱情來勢如此兇猛,致使百姓流離,餓殍千里,朕痛心疾首。”說到這,瞅著眼窩深陷的房玄齡道:“房愛卿,賑災事宜還要抓緊啊。”
房玄齡連忙出班,把賑災情況詳細地說了起來,什么這里花了多少錢,那里用去多少費用,總之歸納起來就一條:不是我宰相無能,實在是銀子太緊缺。
李世民聽完,嘴咧到了耳根。是啊,大唐從被打得稀巴爛的隋朝手中接過“神器”,好容易剛有了點錢。可這點錢,哪能抵擋得住這場百年大災。想到這,李世民嘆了口氣對群臣說:“房愛卿所提賑災款之事,也正是朕最憂者,哪位愛卿能有辦法,以解燃眉之急?”
“萬歲!”少府監裴匪舒走出班說,“微臣倒有一個想法,幾日前臣聽聞,御馬監中的馬糞堆積如山,臣想恐怕軍中的馬糞更多,不如把我大唐官府、軍隊中的馬糞,都搜集起來,當肥料賣掉。必能得一大把錢財。”李世民想了想同意了,下旨:以宰相房玄齡為主,大將軍尉遲恭和少府監裴匪舒為副,全權負責大唐馬糞事宜。
就這樣,大唐轟轟烈烈的“馬糞運動”開始了,可半個多月后,李世民突然下旨:暫停!原來有人上書李世民:萬歲你想萬世之后留賢名兒,還是留下一個“馬糞皇帝”的別稱?這下朝廷上開鍋了,無論是修養極好的.房玄齡、裴匪舒,還是暴躁如火的尉遲恭都不干了。因為通過販賣馬糞,如今賑災款剛有緩解,怎么能停呢?
李世民連忙安撫道:“諸位愛卿,朕已知販賣馬糞成果斐然。奈何朕身為九五之尊,需兼聽四方。朕也認為,由朝堂主持販賣馬糞事宜,實在有傷國體,不如交予民間如何?”
房玄齡聽完一皺眉,有些異樣地看了眼李世民,不吭聲了。尉遲恭卻依然瞪著環眼叫:“萬歲,莫非有人背后鬼吹燈,說我們壞話?”
李世民連忙擺手說:“非也非也,三位愛卿一心為國,勞苦功高。誰敢說三位愛卿壞話,朕第一個不答應。好啦,傳旨下去,官府不得再參與販賣馬糞事宜,違者立斬!”
皇帝下了旨,不聽也要聽。大唐轟轟烈烈的馬糞運動停止了,但民間卻沒歇著,很快馬糞買賣就越來越熱。只是因為是自發行為缺乏理性,所以為爭奪馬糞,便沖突不斷,且已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各地官府連忙把消息上奏給李世民。
李世民一面下旨嚴辦鬧事者,一面令各地官府加強監控。但“利益面前無父子”,事態非但沒緩和,反而又出現了幾大馬糞幫,為壟斷馬糞市場,爭奪馬糞來源,互相大打出手的事件。
這回李世民可真急眼了,他知道再這么下去,非鬧出大事不可。這天,李世民黑著臉說道:“自今日起,全國馬糞事宜,歸少府監裴匪舒統籌。裴愛卿,朕限你十日內,務必整頓好馬糞市場。有何要求,盡管提來。”
裴匪舒接旨謝恩后,說道:“萬歲,此事需房宰相和尉遲將軍坐鎮指揮,方能成功。”李世民想了想說:“準!但如何整頓由你說了算。”
別說,裴匪舒的確是個經濟人才,很快就搞出了整頓方案,使得馬糞市場有序地運轉了起來。
李世民高興,重賞房玄齡等三人。可還沒多久,事情就又出來了——馬糞緊缺,價格大幅上漲。裴匪舒慌忙稟告給了房玄齡。
房玄齡聽完就樂了,說:“好辦,只要對萬歲言明,明天就會出現大批馬糞了。”
裴匪舒大驚,問道:“這是為何?”
房玄齡哈哈大笑了起來說:“裴大人,你怎么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呢?難道你沒看出,這是萬歲化解災情的妙手嗎?不然區區一污穢馬糞,如何成為萬人爭奪的寶貝?”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5
李世民,即唐太宗,出生于公元59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西北)人。他是歷代封建王朝中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很有名望的政治家。他在位二十三年,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創造了一段民富國強的時期,后人把這個時期譽為“貞觀之治”。
李世民的父親叫李淵,也就是歷史上的唐高祖,在北周時襲唐國公,為府兵八柱國之一,隋煬帝時為太原留守。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隋朝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之女。她三歲時頭發長得和身體一樣長,聰慧過人,好讀史書,長大后知書達理,才貌雙全,以“雀屏選婿”嫁給時為神箭手的李淵為妻。
據史載,李世民四歲時,有個善于看相的術士對李淵說:“這孩子有龍鳳之姿,二十歲后就能濟世安民。”李淵聽后大喜,遂為他取名為世民。
世民四歲學詩、讀史,就能過目成誦。到他十二歲時,便能言政事,談兵法,城府深沉,不拘小節,喜交天下有才之士。
隋朝大業末年,煬帝率嬪妃和文武百官北巡,一路上大肆揮霍,窮奢極欲,沿途百姓苦不堪言。一支突厥兵得到煬帝北巡的消息后,聚集數十萬人馬,將煬帝圍困在雁門關。天子被圍,朝廷著急,調集各路人馬前去救駕。最先趕到雁門關的,是屯衛將軍云定興。為了盡快求得破敵解圍之計,云定興出榜招賢。
但是,出榜招賢十余日,無人響應,云定興無計可施。情況緊急,不能再拖,云定興決定親率大軍,猛攻硬拼,與敵人決一死戰。就在此時,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來到了云定興軍中,對云定興說:“將軍萬萬不可死打硬拼,現在各路兵馬尚未趕到,只有您這一路將士,敵強我弱,如果孤軍對敵,必定損兵折將,定敗無疑!”
云定興早就聽說李淵的兒子中有個叫李世民的,年齡雖小,卻熟知兵法,今見其一說,不敢輕視,遂問道:“公子有何高見,快快說與云某聽聽!”
李世民說:“為今之計,只可智取,不能強攻。《孫子兵法》中不是有個‘疑兵計’嗎?將軍可多選旗鼓,廣設疑兵,突厥軍則可不擊而退,天子方可解圍。”
云定興聽了,連連拍手稱贊說:“妙計,妙計!公子真是年少智高啊!”
隨后,云定興按照李世民提出的“疑兵計”,命令將士在雁門關周圍的各個山頭全都插上旗子,到了夜間,又命將士在各個山頭擊鼓吶喊,虛張聲勢。
果然,突厥軍見雁門關周圍數十里內,一夜之間,變得戰旗林立,鼓聲隆隆,喊殺震天,馬嘶塵揚,以為是隋朝各路大軍已經趕來救駕,才匆匆退兵離去。
天子解圍,煬帝大喜。當他聽說這次解圍是用的李世民的疑兵計時,心中更加高興,遂留他在身邊保駕。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6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對于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對后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并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長孫皇后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無言的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后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軍國大事,難怪唐太宗對她十分敬服呢!雖然長孫皇后出身顯貴之家,又貴為皇后,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后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施行做出了榜樣。
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一次,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后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因而吃驚地問:"什么事這樣鄭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臣妾聽說只有明主才會有直臣,魏征是個典型的直臣,由此可見陛下是個明君,故臣妾要來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于是滿天陰云隨之而散,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性命和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7
李世民年輕的時候,就聰慧過人,足智多謀。
他十六歲那年,隋煬帝在雁門關被突厥圍困,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放進汾河水中,募兵救援,李世民馬上應募,在將軍云定興的部下服役。
李世民對云定興說:“突厥人敢圍困我們的皇帝,就因為外邊沒兵馬救援,現在應該派人在幾十里外虛張旗幟,讓突厥人白天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旗幟,夜里聽到鼓鉦盧聲不斷,他們肯定會認為救援大軍趕到了,這樣不傷一兵一卒就可化解了雁門之圍。如果不這樣的話,等到突厥了解了我們的底細,前來阻擊,那么鹿死誰手就難以預料了。”
定興聽從了李世民的計策,率兵到達崞縣。突厥偵察兵看見周圍幾十里旗幟飄揚,軍隊來往不斷,急忙把情況報告給了可汗。
突厥可汗說:“這肯定是隋軍的`大隊救兵趕到了。”
于是他們就趕忙撤兵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8
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當然少不了玄武門之變,那么什么是玄武門之變呢?隨著統一戰爭的結束,皇室內部爭奪帝位繼承權的斗爭,日益激化。626年,秦王李世民發動政變,殺死太子建成及其弟元吉等,史稱“玄武門之變”。
在唐朝建立的'過程里,李世民功勛顯赫,握有實權。太子建成功遜于世民,但因他是太子,又得到四弟元吉支持,在爭奪皇位中,處于優勢。626年,李建成、李元吉借突厥進兵之機,共謀調出秦王府兵將,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與親信房玄齡、長孫無忌等策劃,于六月四日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內設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時行至玄武門,發現伏兵,急忙掉頭回馬。
唐太宗李世民從后面大呼追趕,李元吉倉惶轉身張弓,連發三箭,都沒射中。世民還射,建成中箭身亡,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將射死。高祖聞知此事大驚,與裴寂等臣商議,蕭瑀、陳叔達答道:“建成、元吉本未參與起義,又無功于天下,而嫉妒秦王功高,狼狽為奸。
現在秦王討伐并誅殺他們,陛下可將國事委許秦王。”高祖于是點頭稱善。六月七日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后又被迫讓位李世民,自稱太上皇。至此,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而登上帝位。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19
隋朝末年,隋煬帝為了炫耀武功,尋歡作樂,經常興師動眾,遠出巡游。
有一次,他北巡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路上忽然遇到一大隊突厥兵。隋朝將士毫無準備,倉促應戰,結果一觸即潰,不得不退回關內。突厥兵乘勝追擊,把雁門關團團圍住,形勢十分危急。隋煬帝是個膽小鬼,這下子可慌了手腳,連忙下令全國發兵,火速救援。
幾天之后,屯衛將軍云定興率領援兵趕到了。他站在高處,看到突厥兵鋪山蓋野,把雁門關圍得像鐵桶一般,心急如焚,當即準備揮兵奮擊。誰知剛要傳令,帳下一位英姿颯爽的小將軍站了出來,連聲說:“不可硬拼!不可硬拼!”
云定興定睛一看,原來這位小將軍是唐公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他奇怪地問:“火速出擊,有何不可?”
李世民一板一眼地答道:“突厥所以敢興兵深入我境圍攻天子,必定是以為我國倉促之間不能赴援。我們最好多設旗鼓為疑兵,使他們不知我們底細。白天,遍插旌旗于各個山頭,數十里不絕;夜間則鳴鉦擊鼓,虛張聲勢。
突厥一定以為我們來了許多救兵,自然會望風逃去。不然,敵眾我寡,而且彼是騎兵,我多是步兵。他們若全軍來戰,我們必然抵擋不住,不但不能救天子于重圍之中,還白白送了性命。”
云將軍聽了,連連點頭說:“好,好!這是一條疑兵計,今日正用得著哩!”當下依計行事。這一招還真靈。突厥兵果然以為隋朝援軍大至,倉惶解圍自去了。
事后,云定興對只有十六歲的李世民倍加贊賞。他當著許多將士的`面說:“李將軍小小年紀竟有如此見識,將來必有一番作為!”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 20
唐太宗李世民從小就勇敢果斷,辦事很機敏。他的父親李淵很早就注意到他的性格,因此想栽培他成才,給他取的名字就是濟世安民的意思。他總是很有主見,能計劃自己的事情。
公元615年,隋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朝廷命令各地募兵救援。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想為國出力,就同父親商量要去應征軍官,在征得父親的同意后他騎馬獨自來到勤王的大營。但當他說出自己只有十六歲后,把募的軍官都不讓他參加考試。大家都認為他太小,根本不能帶兵打杖。李世民也不著急,只是要求軍官能讓他當場表演一下自己的武藝。
只見李世民穩穩地端坐在馬上向百步之外的箭靶連發三箭,士兵到近前看,竟然都射中靶心。這下大家不敢小瞧他了。主考官將他招來考問他兵書,帶兵方法等,他也都對答如流。主考官不禁問他,你當真只有十六歲嗎,因為在大家眼里,這個孩子如此魁梧精干而又成熟,真是太不容易了。結果李世民順利入伍了。
李世民應募入伍后,隸屬屯衛將軍云定興部下。他們把守的城池軍人數很少,物資缺乏,但突厥的大量軍隊已經在附近了。一天,士兵慌張地報告,突厥的軍隊最多一兩天就會來到這里。云定興將軍聽了報告后非常擔心著急,火速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商量對策。
所有的人都一籌莫展,甚至有人主張放棄城池趕緊逃走。李世民從角落站起來對云將軍說:“我們不妨用一下疑兵之計。”他見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就進一步解釋說:“突厥人膽敢領兵圍困天子一定是估計我們的情況不利,認為我們倉促應戰,無法增援解圍。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白天的時候在附近幾十里的山上遍設旌旗,在夜里則擂鼓吶喊,四處相應。敵人來到了,看到這樣強大的陣勢,必定會以為大量救兵已到,一定會望風而逃。如果不這樣做的話,現在敵眾我寡,萬一敵軍全部的軍隊都來襲擊我們,我們就難以支撐了。”大家聽了他的建議后議論紛紛。云定興將軍說:“這樣做的.話的確要勇氣才行!”但暫時也沒有更好的計策,只好依照李世民的方法行事。
第二天城內外都布置好了,突厥人來襲,果然中計,以為隋朝的大批部隊已經趕到,匆忙帶著軍隊逃跑了。危險的城池保住了,大家都夸李世民果斷勇敢,李世民也從此開始嶄露頭角,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
【唐太宗李世民的小故事20個】相關文章:
唐代詩人:唐太宗李世民04-10
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11-16
魏征與唐太宗的故事11-22
有關李世民取東都的故事05-18
李世民背后的女人名人故事06-01
唐太宗的失誤10-20
李世民的奪位之路02-13
李世民取東都08-18
唐太宗名言60句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