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
廣義國學是指中國歷代的文化傳承和學術記載,包括中國古代歷史、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筑等。狹義國學則是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代表是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他的父親很喜歡他。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很小就學著父親的樣子堅持天天寫字。
有一次,王獻之正在專心練字,父親在他身后看了很長時間,他一點都沒有察覺。王羲之悄悄伸過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筆端,緊接著用力向上一提。王獻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寫字上,根本就沒有想到父親會來抓他的筆。
讓王羲之高興的是,筆并沒有從他的手中抽出。他看到兒子寫字時全神貫注,旁若無人,筆握得牢,手下有勁,認為他一定能夠練出一手好字。為這事,他欣喜地夸獎了兒子。
王獻之的字有了長進,就有些飄飄然了。
一天,他寫了很多字,其中一個“太”字漏掉了下邊的那個“點”,他放下筆走出書房干別的事去了。父親來到兒子的書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寫的字,當他看見了這個疏漏,就順手提筆將這一“點”補上去了。
不一會兒王獻之回到書案,拿著這些字請他的母親來評價。母親看了一會兒,慢慢地說道:“你的字寫得還可以,但還透著稚嫩,只有這一‘點’,倒像是你父親寫的!
說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個“太”字的下邊。王獻之仔細地比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這一“點”當初忘了寫上去。他猜想是父親給他補上的,臉馬上就紅了。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從此以后練字就更加刻苦了。
為了激勵王獻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著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說:“你把這十八口大缸里的水寫完,你的字也就練得差不多了。”
王獻之遵從父親的囑咐,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寫干了十八缸水,終于攀登上了書法藝術的高峰。
讀故事,悟道理
一點點進步都是來之不易的,任何偉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勤奮能使人成為幸運的寵兒,上帝對勤奮給予一切。
簡介
王獻之,東晉著名書法家,被譽為“書圣”王羲之的兒子,他在書法藝術上同樣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關于王獻之練字耗費18缸水的典故,反映了他學習書法的刻苦與執著。
1. 王獻之自幼跟隨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深受家學影響,他勤學苦練,幾乎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2. 為了提高書法水平,王獻之每天練習書法,用毛筆蘸水在石板上書寫,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據說他耗費了18缸水。
3. 這個數字雖然可能有一定的夸張成分,但它形象地說明了王獻之在書法上的投入和努力,體現了“勤能補拙”的學習精神。
4. 王獻之的書法風格獨特,他的行書、草書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以行書著稱,與父親王羲之并稱“二王”。
5. 王獻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他的作品如《中秋帖》、《鴨頭丸帖》等,至今仍被書法愛好者所推崇。
總結:王獻之練字耗費18缸水的典故,不僅展現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勤奮與堅持,也成為了后世學習書法的典范。他的書法成就,以及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賞析
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勤奮和堅持的經典故事,講述了王獻之在書法學習中的努力和成就。這個故事不僅展示了王獻之的書法成就,還反映了他的成長過程和家庭對他的影響。
故事背景和主要情節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展現出極高的書法天賦。然而,盡管他最初對自己的書法充滿信心,但在父親的指導下,他意識到僅有天賦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真正提高。王獻之在母親的鼓勵下,決定用盡十八缸水來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經過多年的刻苦練習,他最終在書法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故事中的關鍵人物和他們的作用
王獻之:故事的主角,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最終在書法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羲之:王獻之的父親,通過指導兒子練習書法,強調勤奮和堅持的重要性。
母親:在故事中起到了激勵和支持的作用,通過設定“用完十八缸水”的目標,鼓勵王獻之堅持練習。
故事的主題和意義
這個故事的核心主題是勤奮和堅持。它告訴我們,即使擁有天賦,沒有持續的努力和堅持也是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就的。王獻之的故事激勵人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保持耐心和恒心,不斷積累和提升自己。此外,母親的教誨和父親的指導也強調了家庭環境和良好教育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王獻之十八缸水的故事】相關文章:
王獻之依缸習字名人故事10-23
王獻之依缸習字09-02
關于王獻之依缸習字短篇名人故事11-27
王獻之練字的寓言故事07-14
司馬光砸缸故事07-27
司馬光砸缸的經典故事10-17
夢見一缸水是什么意思02-13
我的水故事07-15
水與紙的故事10-17
水與紙的故事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