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王羲之對后世的影響

時間:2022-10-24 11:35:21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王羲之對后世的影響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難得的才子。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羲之對后世的影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羲之對后世的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后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

  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圣”。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后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后,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后戰亂中,其后世走亂,家譜遺失,后世分布在沈陽,海倫等地。現知其后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圣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鐘(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于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于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圣,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云:“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于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鐘繇”轉變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

  蕭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鐘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并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圣地位仍未動搖。“書圣”、“墨皇”雖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庾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蕭衍:“①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 “②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虞龢:“羲之書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存。’又云:‘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

  孫過庭:“且元常(鐘繇)專工于隸書,伯英(張芝)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評子敬帖尾也。“

  王羲之生平簡介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又作 307~365),字逸少。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

  后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其書法真、行、草、隸諸體皆精,尤其擅長真書、行書。字勢雄強多變化,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閣”之譽,為歷代書法家所崇尚,有“書圣”之稱。少年時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學、機智勤敏而譽滿鄉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叔父王導為司徒,伯父王敦為揚州刺史,叔祖父王澄為荊州刺史。他父親這一輩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學習條件。

  王羲之小時候少言寡語,誰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熱愛學習,喜歡鉆研,遇事機智有心計。他 7 歲開始臨池學書,到 10 歲時,字寫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歡他。

  王羲之到了 11 歲,很想學一點關于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用來指導自己。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里發現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癡地學起來。正當他興趣正濃時,被父親發現了,問他:“為什么偷讀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著父親傻笑。母親從旁插話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吧!”父親說:“你現在年齡太小,等長大了,我自然會教給你讀。”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王曠十分驚奇兒子的這番議論,認為兒子少有大志,應該從小好好培養,于是便將《筆談》的內容認認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講解。羲之有了扎實的臨摹功夫,又有了《筆談》的理論指導,幾個月的功夫,書法便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為老師,在衛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衛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成熟。連衛夫人也不得不驚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他轉益多師,刻苦磨礪分不開。

  他真書學鐘繇,草書學張芝。他自己說過,他的書法比起鐘繇來,可似說是分庭抗禮,或者要超過他;比起張芝,應當是并駕齊驅、比翼雙飛。他還向魏碑和漢碑學習,追摹書法源流。他自己說:“我小時候學習衛夫人書法,自認為學得很有成績了。后來渡江到北方游歷了一些名山大川,見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書法;到許下見到了鐘繇、梁鵠的書法;到洛下見到了蔡邕的三體《石經》;在叔伯哥哥王洽處見到張昶的《華岳碑》,才知道僅僅學習衛夫人,還是遠遠不夠的,白白浪費時間罷了。于是轉變師承,向眾碑學習。”

  王羲之學習是極其刻苦的。他不僅每天要花大量時間用到練字上,就是走路、吃飯、與朋友閑談,也總是想著寫字的.筆法,用手到處指指劃劃。據傳,有一回他在書房里練字,書僮送來了他最喜愛吃的饅頭沾蒜泥。幾次催他吃飯,他連頭也不抬一下,繼續揮筆直書。書僮只好請王羲之的夫人來勸他用餐。王夫人來到書房,見他手正拿著一塊沾滿墨汁的饅頭往嘴里塞。原來,在他吃饅頭的時候,眼睛看著字,腦子里想著字,因而錯將墨汁當蒜泥,一邊練字一邊吃,還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

  王羲之習學書法,不僅向有字碑、有字帖學習,而且善于向無字碑、無字帖學習。這也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山陰道上空靈秀逸的江南山水,給了他的書法清朗俊逸的風格。他不僅師法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吸取書法中的靈氣,

  而且善于觀察動物。他特別愛鵝,從鵝的步履沉穩,鳴聲清越,舉首展翅的疏朗飄逸中體會書法結體中疏密、開合的種種奧妙。有一次,他聽說山陰有一個道士,養著幾只美麗的鵝,王羲之便興致勃勃地前往參觀。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見幾只雪白的鵝雙翅扇動,追逐嬉戲,確實活潑可愛。王羲之愛不忍離,再三請求道士把幾只鵝賣給他。道士推辭了一番,最后說:“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鵝,就請你為我寫一篇《道德經》,這幾只鵝就送給你了。”

  王羲之欣然答應,為道士寫了《道德經》,把鵝裝入籠子里帶回了家。其實,這是因為道士喜歡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卻不輕易為人寫字。道士打聽到他特別喜歡鵝,故意采取以鵝易字的方法。至今,紹興城內戒珠寺和城外蘭亭都有鵝池,碑文皆為王羲之所書。

  王羲之在年輕時,書法作品就已成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傳說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見一老太婆賣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無人問津,便動了側隱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賣不出,中午無錢買米,不就要斷炊嗎?便走到老太婆攤子前邊,在她每把扇子上寫了 5 個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興,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畫亂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說:“你只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要一百錢一把!”老太婆照此喝價,扇子果然一搶而空,心里好喜歡。

  她趕緊跑回家去,又抱來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寫,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開了。

  王羲之從六七歲開始練字,直到 59 歲死時為止,50 年間筆墨不輟。愈到晚年,愈是老練沉雄。他很欽佩漢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學習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據記載,除紹興蘭亭外,江西臨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積谷山以及江西廬山歸宗寺等處,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兒子王獻之繼承父風,又有發展,世稱“二王”,影響極為深遠。王羲之存世作品已無真跡。行書《蘭亭序》《圣教序》《姨母》《喪亂》《孔侍中》,草書《初月》等帖,皆為后世勾摹之作。

【王羲之對后世的影響】相關文章:

后世影響和典故04-18

屈原《離騷》對后世的影響02-24

孟浩然對后世的影響03-17

杜甫對后世的影響有哪些02-26

宮體詩對后世的影響03-30

謝眺對于后世的影響08-10

焚書坑儒對后世的影響07-28

屈原的《離騷》賞析和后世影響04-07

《觀滄海》的創作背景和后世影響10-1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七七中文字幕 | 日本女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秋霞精品中文字幕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无线码 | 一级风流片A级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