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詩風的成因
西晉的代表詩風。陸機潘岳是西晉詩壇的代表,所謂太康詩風就是指以陸、潘為代表的西晉詩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太康詩風的成因,歡迎閱覽。
晉武帝司馬炎代魏之后不久,天下重歸于一統。當時“民和俗靜,家給人足” (《晉書·武帝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比三國紛爭時有較大發展。士人們重新燃起從政熱情,愿為新朝效力,陸機、陸云自吳入洛,就是一個例證。原曹魏政權中的文人,轉投司馬氏政權者,為數更多。統治集團為鞏固政權的需要,也盡力拉攏文人。但由于西晉王室內部矛盾十分復雜,文人們在政治斗爭的旋渦中幾經浮沉,演出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劇。
張華因為支持武帝伐吳得到封賞,確立了他此后在朝中的重要地位。陸機兄弟太康間入洛陽,經張華延譽,得到任用。當時由張華肯定并代表這一時期創作的分別是“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即張載、張協、張亢三兄弟,陸機、陸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和以風骨與詩賦聞名的左思。后來,張華被武帝岳父權臣楊駿所忌,不得參與朝政。惠帝時,賈謐專權,當時文人多投其門下,潘岳、石崇、左思、陸機、陸云、劉琨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稱。潘岳與石崇爭事賈謐,構陷愍懷太子,尤為人詬病。此后,政治矛盾日趨白熱化,戰爭一觸即發。對于這種情形,詩人們雖有所認識,卻未能急流勇退。張華晚年,其子勸其退位,不從,說要“靜以待之,以候天命”(《晉書·張華傳》)。潘岳得勢時,其母勸他要 “知足”,“而岳終不能改”(《晉書·潘岳傳》)。顧榮、戴若思看到天下將亂,勸陸機還吳,陸機不從(《晉書·陸機傳》)。這種處世態度,導致了詩人們在“八王之亂”中多被殺戮的悲劇命運。永康元年(300)趙王司馬倫廢賈后,誅賈謐,拉攏張華參與其事,張華拒絕,被殺。潘岳、石崇、歐陽建等人亦于同年為趙王倫所害。太安二年(303)司馬穎等起兵討長沙王司馬乂,陸機率20萬大軍為前鋒,兵敗受讒,被司馬穎殺害。“八王之亂”本無是非可言,陸、潘等詩人為之喪命,是混亂年代造成的悲劇,也是他們熱衷功名的成果。
西晉詩人多以才華自負,他們努力馳騁文思,以展現自己的才華。陸機《文賦》說“辭程才以效伎”,著文要“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為了逞才,他們對當時最能表現才華的辭賦都十分重視,辭賦創作既為他們帶來巨大的聲譽,又使他們在藝術技巧方面得到很好的訓練。而他們的文才,也的確十分突出。
【太康詩風的成因】相關文章:
太康詩風11-25
太康詩風“繁縟”特征的體現05-23
太康詩風的主要特征05-23
西晉太康詩風的發展過程05-23
詩人詩風有哪些05-22
陳子昂詩歌與唐詩風骨的形成07-17
我的和你的01-19
最新的春節的對聯12-10
《放羊的星星》的臺詞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