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曹植的故事
導語:曹植文才富艷,足以自通后葉,然不能克讓遠防,終致攜隙。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曹植的軼事趣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于曹植的軼事趣聞【1】:七步成詩
曹植“七步成詩”的廣為流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見于《三國演義》),然而這首詩不見于陳壽的《三國志》,最早見于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世說新語》記載著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而且對詩有嚴格要求:詩的主題必須為兄弟之情,但是全詩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詩是否為曹植所著作,至現今仍有爭議。
關于曹植的軼事趣聞【2】:洛神悲歌
對于《文選》中的'謬注,清人朱乾在《樂府正義》中鞭撻說,這篇原是曹植借“宓犧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的傳說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賦》。鄄者,實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與“甄”通,附會出《洛神賦》隱寓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戀事,不獨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學者考證出《洛神賦》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懷戀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兩者說法皆有不妥之處,故此隱喻君臣大義說較為流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對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悶。”
關于曹植的軼事趣聞【3】:梵唄泰斗
中國本土贊唄之起源,相傳為曹魏陳思王曹植游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境)時,聞空中天樂梵唄之聲,美妙絕倫,意境深遠,感悟甚深,于是將其音節紀錄下來,結合《太子瑞應本起經》,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頌》和《菩薩子頌》,遂成合漢曲梵音而制作梵唄之始。
梁《高僧傳》卷十三: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音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于是刪治瑞應本起, 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四十二契當指四十二個曲章)
《法華玄贊》卷四:陳思王登魚山,聞巖岫誦經,清婉道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
《法苑珠林·唄贊篇》卷三十六:魏時陳思王曹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遂制轉贊七聲,升降曲折之響,世人諷誦,咸憲章焉。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寤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纂文制音,傳為后式。 梵聲顯世,始于此焉。其所傳唄,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創制梵唄,意義深遠,貢獻巨大,所以近人釋永悟有詞(《東阿王贊》)贊其功德:東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宮,云高天籟連竺中,魚山接長空。瑞應本起得刪治,七步詩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唄源真宗。(正史當中并無記栽說曹植與佛教有什么聯系,曹植與佛教的關系多出自禪林野史以及宗教史中。
【曹植的故事】相關文章:
甄宓與曹植的故事05-17
曹植名句04-08
曹植的名句04-17
描寫曹植的作文04-10
曹植人物介紹05-17
曹植的生平經歷05-17
憂郁而死的曹植05-17
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05-17
曹植是哪個朝代人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