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周易》是如何形成的
導語:眾所周知,《周易》不是由一人創作的,它經歷的各個時代的洗禮才最終成著。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易傳》是對《周易》一書的第一次系統解釋的著作,因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稱《十翼》。《易經》與《周易》,不是兩名一實的重同關系,而是種屬關系。
自從陰、陽爻由數字中歸類抽象出來之后,很自然地固定為六十四個六爻卦體,對這些卦體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給予一個卦名,便誕生了第一部《易經》。據史傳,這第一部《易經》誕生于夏代初期,其名為《連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濫,人或為魚鱉;大禹治水,洪災頓息,舜將帝位禪讓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長期的洪災,人們對賴以避難的高山心懷感激;洪災之后的漁獵生活,山上盛產的野果和飛禽走獸,為人們的主要生活來源;對山的崇拜,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因此,在對六十四卦排序之時,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順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兩個經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連著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為首卦的《易經》,便取名為《連山》。我國最早圖騰對象“山”,也因此可以確認。
由漁獵社會轉向農業社會,也是在以“山”為崇拜對象的夏代。個中原因,顯然是洪水消減之后,人們紛紛從山上下來,在平原上安營扎寨的緣故。長期的農事活動,使人們對“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糧”的土地產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觀念隨著農事活動的深入展開而得以確立。
商湯取夏政而代之,作為治國之策的《易經》,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編。由于古籍資料的'殘缺,我們已無法知道改編的全部內容,但是從商朝初期誕生的第二部《易經》稱名《歸藏》,可以確定這部《易經》的首卦已由“艮”改換為“坤”。坤為地,以“坤”為首卦的《歸藏》,表達了商代先人對大地的崇拜,我們祖先由此進入第二個圖騰崇拜時代。
商代八百年,是農業社會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成熟的農業生產,使先人們意識到農作物的收成好壞并不取決于土地,而是取決于天氣: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洪澇旱災,欠收甚至稞粒無收。于是,先人的觀念又開始發生第三次轉變,即由對“地”的崇拜轉向對“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領袖姬昌被商紂王囚禁于羑里,在獄中對第二部《易經》即《歸藏》作了全新的編纂,即史稱“演易”。經姬昌重新編纂之后的這第三部《易經》,在周朝取代商政權之后正式命名為《周易》,即“周朝的《易經》”。
由于觀念的變化,更由于《周易》的誕生,《歸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還有可能被完整保留著。據《禮記》記載,孔子為了解殷商社會,曾專門跑到殷商貴族集居地宋國,尋找并研究《歸藏》;從孔子的“吾欲觀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們也獲得了《歸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漢代時,《歸藏》可能還有較多內容存世,所以有易學家焦竑的“商時講學者首重在靜”之議論,經學家鄭玄在《禮記》注疏中稱:“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是亦以《歸藏》為殷易矣”。
現在所見的《歸藏》佚文,一為收錄在《道藏》中,二為前些年從湖北荊門王家臺楚墓中發掘的竹書殘簡。這些佚文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從西周到東周,《周易》不僅是周王朝的治國大綱,也是朝廷及貴族決疑解難的工具。《左傳》、《國語》中的二十多條占筮或援引《周易》決疑記載,便是《周易》權威性和實用性的直接表達。
春秋末期,“善為《易》者不占”成為風氣;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韋編三絕”;為學生講《易》,留下解讀《周易》的數篇文字,與前人留下的幾篇資料性文字一起,合編成《易傳》,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進入每一位讀書人的書房,并進而成為后世科舉取士的“統編教材”。
【說說《周易》是如何形成的】相關文章:
白色瞳孔是如何形成的06-03
周易的格言01-27
床頭周易05-28
《周易》說卦06-14
《周易》系辭06-14
《周易》序卦06-14
《周易》雜卦06-14
《周易》的學術價值04-09
《天真》與《周易》的聯系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