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庭中有奇樹原文及賞析
導語:《庭中有奇樹》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所產生的深切懷念之情,以及長期盼歸又寄情無望而產生的憂愁。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詩歌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庭中有奇樹
朝代:兩漢
作者:佚名
原文: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譯文
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樹,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我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花的香氣染滿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只是癡癡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 這花有什么珍貴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注釋
1、奇樹:猶“嘉木”,美好的樹木。
2、滋:當“繁”解釋。“發華滋”,花開得正繁盛。
3、榮:猶“花”。
4、致:送達。
5、貢:獻。一作“貴”。
賞析
這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懷念之情。由樹及葉,由葉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前四句詩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
古詩中寫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從季節的轉換來發端。因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生活的圈子很狹小,不像許多男子那樣,環境的變遷,旅途的艱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瀾;這些婦女被鎖在閨門之內,周圍的一切永遠是那樣沉悶而缺少變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氣候的變化,季節的轉換,是她們最敏感的,因為這標志著她們寶貴的青春正在不斷地逝去,而懷念遠方親人的綿綿思緒,卻仍然沒有頭。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這兩句詩寫得很樸素,其中展現的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的一種場面。但是把這種場面和思婦懷遠的特定主題相結合,卻形成了一種深沉含蘊的意境,引起讀者許多聯想:這位婦女在孤獨中思念丈夫,已經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許,在整個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來臨,因為那充滿生機的春光,總會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希望。那時候,日夜思念的人兒或許就會回來,春日融融,他們將重新團聚在花樹之下,執手相望,傾訴衷腸。可是,如今眼前已經枝葉扶疏,繁花滿樹了,而站在樹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個,怎不教人感到無限惆悵呢?再說,如果她只是偶爾地見了這棵樹,或許會頓然引起一番驚訝和感慨:時光過得真快,轉眼又是一年了!然而這樹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著葉兒一片片地長,從鵝黃到翠綠,漸漸地鋪滿了樹冠;她是眼見著花兒一朵朵地開,星星點點漸漸地就變成了絢爛的一片。她心里的煩惱也跟著一分一分地堆積起來,這種與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難以忍受嗎?此時此刻,她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來,想把它贈送給遠方的親人。因為這花凝聚著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著她深深的愛情。也許,她指待這花兒能夠帶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夠得到暫時的平靜;也許,她希望這故園親人手中的花枝,能夠打動遠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歸來。總之,我們在這簡短的四句詩中,不是可以體會到許多詩人沒有寫明的內容嗎?
自第五句發生轉折,進入第二個層次。“馨香盈懷袖”,是說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這句緊承上面“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兩句,同時描繪出花的珍貴和人物的神情。這花是“奇樹”的花,它的香氣特別濃郁芬芳,不同于般的雜花野卉,可見用它來表達純潔的愛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適不過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詩人雖沒有明寫,但一個“盈”字,卻暗示我們:主人公手執花枝,站立了很久。本來,她“攀條折其榮”,是因為思緒久積,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來,才猛然想到:天遙地遠,這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古時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難,何況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鮮花呢?此時的她,只是癡癡地手執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她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對著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動的畫面啊。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想象:這位婦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憶往日的幸福?因為這奇樹生在他們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雙雙或許曾在花樹下,消磨過許許多多歡樂的時光。在那葉茂花盛的時候,她所愛的人兒,是不是曾經把那美麗的花朵插在她鬢發之間呢?而如今,她時時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兒?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遠方的人兒也同樣感受到了嗎?……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點她總是不能擺脫的,那就是對青春年華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無比惋惜。古代婦女的生活,本來就那么狹窄單調,唯有真誠的愛情,能夠給她們帶來一點人生的樂趣。當這點樂趣也不能保有的時候,生活是多么暗淡無光啊!花開花落,寶貴的青春又能經得住幾番風雨呢?
現在,我們再回顧這首詩對于庭中奇樹的描寫,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詩人始終暗用比興的手法,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興盛,顯示了人物的孤獨和痛苦;另一方面,還隱藏著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花事雖盛,可是風吹雨打,很快就會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嗎?在《古詩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用蕙蘭花一到秋天便凋謝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長,紅顏易老。這是我國古詩中常用的一種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樹》這一篇中,這一層意思卻并不明白說出,而留給讀者去細細地體會了。
詩的最后兩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大意是說:“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這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的話,同時也點明了全詩的主題。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于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的。可是寫到這里,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貴”,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后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后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詩寫到這里,算結束了。然而題外之意,仍然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的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法解脫。
創作背景
《庭中有奇樹》是一首表現思婦憶遠的閨怨詩,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九首。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背景有多種說法。宇文所安認為中國早期詩歌是一個復制系統,找不到“古詩”早于建安時期的確鑿證據。至于《庭中有奇樹》的具體創作時間,則難以確考。
詩詞來源
出自于《古詩十九首》是漢代文人創作的并被南朝蕭統選錄編入《文選》的十九首詩的統稱。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
后世影響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宮室等,曾一度霸據文學的題材領域,讓位于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后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概括起來,《古詩十九首》在以下四個方面奠定了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一、它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優良傳統,為建安詩風的出現作了準備。二、它是漢代詩歌由漢族民間文學過渡到文人創作并出現繁榮局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三、它將五言抒情古詩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四、它為五言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的出現,標志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嶄新的詩歌形式及圓熟的藝術技巧,為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國漢族詩歌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的,由于情致與才藻的關系是中古后詩史中的一個主要矛盾,而《古詩十九首》完美地處理了這一矛盾,因此,后世凡是遇到形式主義詩風抬頭,進步詩人總是將《古詩十九首》與詩、騷、漢樂府一起作為自己的旗幟,《古詩十九首》在詩史上的主要作用是積極的。
然而因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與勞動人民畢竟有一定距離,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不夠寬廣,它的詩境又主要表現為蘊藉含蓄一路。因此當后世出現在思想史上直指現實,激切鋒利;或在風格上發揚踔厲,縱橫馳騁的作品與流派時,一些保守的詩人與評論家又都拉起《古詩十九首》這面大旗,作為它們反對詩壇上這些新生事物的武器。
《古詩十九首》的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另外作者憤于現實,又往往以頹廢放蕩來作對抗,這也落了后世某些逃避現實的詩人之口實,在這些方面,它又表現出消極的影響。
【庭中有奇樹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庭中有奇樹》古詩十九首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庭中有奇樹》詩詞鑒賞07-25
庭楸唐詩原文08-28
《滿庭芳》原文及翻譯08-27
《滿庭芳》古詩原文及鑒賞08-12
《蝶戀花》原文賞析02-28
《蘇幕遮》原文賞析10-29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