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戰國策簡介

時間:2022-10-24 14:16:47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戰國策簡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國策》?偣踩,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稇饑摺返乃枷胗^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睉饑鴷r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游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后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于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洱R策》中記顏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絕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肚夭摺分匈潛P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于蘇秦之策”。這當然是夸大的,但這夸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游離于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準、個人的恩怨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為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游士、俠士這一類處于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為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于《戰國策》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于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為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曲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夸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里,語言不僅是作用于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致,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蹲髠鳌访鑼懭宋铮蟮质呛喒P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向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于簡單。而《戰國策》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為,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著,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卷”、“市義復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系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才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把嘹w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家喻戶曉。由于《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夸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為向前發展。

  歷史背景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用劉向的話是“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眾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這個時期,井田制度被破壞并最終被廢棄,鐵制農具和畜力出現,私田大量產生,產生了大量的自由民和自耕農,“公田不治”,“私田”開辟,冶鐵業和水利工程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業和手工業產能快速增長,傳統的社會秩序被不斷打亂、打破,社會底層的民眾與貴族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弱化。井田制及其相隨的賦稅制度動搖,私有工商業嚴重沖擊著“工商食官”的壟斷局面。束縛手工業、商業的體制失去支撐。冶金業、制鹽業、手工業、交通業繁榮起來。商業打破地域、行業、人員限制而逐漸興盛,商人的經濟訴求突破了國家地域,擴大到各個區域,有些商人憑借經濟實力還躍身高層,導致“小農經濟成為立國基礎,各國政權組織相應的發生變革,廢棄了原來由各級貴族統治的制度”,以至于叔向感嘆說“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君日不悛,以樂慆憂”。

  這種社會經濟基礎發展進而推動上層建筑的變革。王室衰微,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國家聯盟逐漸解體,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標志,舊有的奴隸制度宣告瓦解,社會制度開始向封建制度過渡。爭霸戰爭頻繁,整個社會已是“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并起”,時代的變易,導致了原先春秋時代天子與霸主共同維持的諸侯之間相對和平的局面消失,當時的各國,“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茍以取強而已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各諸侯國也相繼進行了或大或小的政治改革,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拉開戰國變法大幕;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開始全面變法;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實行變法;公元前357年,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開始變法;公元前312年,燕昭王筑黃金臺招賢納士;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試行“胡服騎射”,開始變法。經過這一系列政治改革,世卿世祿制被廢除,按勛封爵、選拔官員制度被確立。

  這一時期,社會結構發生巨變,最有代表性的是作為傳統思想文化的繼承者和新興社會思想的代表者的士人階層的崛起。戰國時期,舊的生產關系迅速瓦解,奴隸主階級日趨衰亡。經濟上的改革使得原來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獲得了自由,自主意識得以提高,而土地的自由分配使得上層貴族開始下移,下層庶民則有了上升機會,地主階級作為新興勢力的代表崛起,而不斷提高的經濟水平也使部分農業生產者產生了文化的要求,脫離土地束縛的農民有可能通過讀書積累知識進一步上升為士,戰國時“朝為素衣,暮為卿相”的情況時常發生,這進一步鼓勵了這些地位低下的士。同時,武士為求得政治上的發展也將眼光投向文壇。同時,各諸侯國和各個勢力集團基于各種目的也在千方百計搜羅人才。在這種大的歷史環境下,一些飽學之士開始更多的關注政治和自身發展,并將眼光聚集到時代的發展和新的社會現象上,率先打破舊的傳統,于是在社會上出現了一批“橫議之士”。他們關注自身和社會的變革,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只能依附在那些有權勢地位的人之后,為其出謀劃策,從而獲得生存的條件!安呤俊奔瘓F或階層開始形成。

  思想和文化方面也產生了劇烈的動蕩,宗法制解體,世卿世祿的世襲社會向俸祿制的官僚社會過渡。與宗法制的解紐相應,盛行五個多世紀的禮樂制度逐漸衰落。禮制崩潰,祭祀淡薄,宗法式微,甚至諸侯大夫的宴會上,也已消失了往日鐘鼓賦詩的雍容風雅!胺ㄖ巍贝媪恕岸Y治”,畢竟在這一時期,“法治”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變革,“禮治”已經行不通了。如劉向所言“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當此之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謀;有設之強,負阻而侍固;連與交質,重約結誓,以守其國。故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的關系尚可通過盟會加以協調,而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講的是以勢相爭,以謀相奪。而各諸侯國君和貴族們也都希望自己或立為霸主,或成就功名。各國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或合縱,或連橫,明爭暗斗,一直不斷地反復地進行斗爭。顧炎武評價這一時期是“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在這一時期,統一的趨勢代替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兼并戰爭以空前的規模展開。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痘茨献印酚醒浴傲鶉T侯,溪異谷別,水絕山隔,各自治其境內,守其分地,握其權柄,擅其政令,下無方伯,上無天子,力征爭權,勝者為右!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軍事科學和戰略思想,外交戰略和策略方針應運而生,而設計或運作這些思想和策略的合縱連橫的游說之士登上了歷史舞臺(司馬遷則認為“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縱橫長短之說起。矯稱蜂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睋Q言之,他認為“長短縱橫之說”的興起使得各諸侯國之間出現誓盟不信、符信失約的現象,而縱橫家就是這些“長短縱橫之說”產生的主體。),左右了戰國中后期的各諸侯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這些游說之士抓住歷史機遇和主君的心理進行各種游說,他們的說辭普遍具有注重飾詞,喜好激揚,崇尚鋪張的特點。目的是要破壞各諸侯國間的均勢,摧毀原有的社會秩序,成就自己的理想或事業。他們或說之以理,用明顯的歷史經驗說服對方相信自己的道理;或動之以情,以披肝瀝膽之詞感動對方相信自己的忠貞;為了讓對方聽從自己的主張,他們甚至敢把自己的腦袋賭上,畢竟策士面對的是能夠隨意操控生死大權的人,他們的游說是有一定的冒險性質,稍有不慎即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說,游說人主某種程度上首先要求策士們要膽識過人才行。不提對著秦王敢說出“布衣之怒,天下縞素”的唐雎,即使是“詐偽反復”之如張儀,也具有這種過人的'膽識,這也正是這個時代讓后人欽佩的原因之一。

  不過游說一過程并不是簡單的耍嘴皮子和賭命,畢竟,游說的對象普遍是各國的高層乃至核心人物,想要打動對方,必須對游說對象,所在國或勢力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事宜有相當了解才行,沒有平時積累的知識和較為自如的交流,獲取和運用這些信息是很難的。這意味著要成長為合格的游說之士,需經過長時間專業的學習和培養。幸好戰國時期的一大特色是思想文化方面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禮崩樂壞”之后,春秋時期主要由王室控制的文化局面也發生了變化,“舊法世傳”分解為私門之學,“道術將為天下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各家各派講學興盛,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政治、闡述哲理,各家之間也相互批判辯論,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這種氛圍也成為了謀臣策士進行游說的一大助力。他們可能是這樣鍛煉自己:一是鍛煉實用主義思維,通過借鑒兵家思想等諸子百家對戰爭的態度準確分析當下復雜的列國形勢,尋求最佳的游說方式,養成尚奇通變的邏輯思維;二是培養游說技巧和謀略,當時私人講學和授徒之風盛行,游說之士可能通過研讀揣摩某些謀略典籍和拜師學藝來學習論辯方法、技巧謀略。《戰國策》的原稿或者說原始資料很可能就是這些游說的個人或團體使用的教材或講稿,內容就是如何在特定的條件下,甚至在對象頑固堅持己見的情況下,說服他們接受自己的意見。

  編撰

  《戰國策》的最初版本已無法考證,只能推斷為部分人基于各種目的將體現游說策士的政治主張、斗爭策略的論辯及游說辭令記載收集起來,讓縱橫家們復雜的思想內容和敷張揚厲的說辭流傳于世。這一過程中最早的編者可能基于當時的一些重要史實和游說談資為基礎,有意無意甚至可能很隨意的改竄增刪,并夾雜了不少擬作。這降低了原書的史學價值,卻提升了文學價值。

  到漢朝時,諸子百家的典籍折損很大,特別是經歷了戰國時的真偽紛爭、秦時的幾近滅頂,已經混亂駁雜、真偽難辨,于是“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漢孝武帝時,則“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而到漢成帝時,“使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在這般背景下,書籍的創作、流傳和整理工作便會難度加大,偽作頻出,更兼有其它亂象,需要仔細辨別。到漢成帝時,各種書籍的藏本數量大增,便需要有聲望的飽學之士承擔整理工作。劉向屬宗室,又是當時公認的名家大儒,便順理成章地承擔了典籍的整理工作!稇饑摺繁闶窃诠艜浼笠幠U系木硾r下出世,劉向在每一部書校對完成,便會梳理內容大意和篇目上奏,后稱《劉向別錄》,其中《戰國策敘》記錄了《戰國策》整理成書的過程“所校中戰國策書,中書余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重,得三十三篇!睋Q言之,成書之前的《戰國策》是大量內容錯亂、互相重復甚至沖突的檔案資料,而且原始資料書號不一,編纂的方式也不相同。劉向做了細致復雜的編纂工作后,編成《戰國策》一書的最初版本。

  主要思想

  “尚士”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招賢納士、禮賢下士成為這個時代的突出現象。在《戰國策》里,這種現象側重表現為尚“士”。有長于圖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謀士”,有善于奔走游說、應對辯難的“辯士”,有不惜舍命而報主的“勇士”,也有為人排憂解難、高行義節的“義士”。士”雖然包含人格,但指主要靠智慧、學識、才能謀生的知識分子,所謂“學以居位曰士”(班固)!稇饑摺芳袛懙膽饑鴷r代“士”的活動,塑造了“士”的形象,甚至有“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的評價。

  首先是“士”的地位問題。“士”屬于臣民的一部分,最早的“士”可能指的是“農夫”,商周時期則是歸于低層次的貴族階級(農工商士“四民”之中最低級者),在君王面前屬于被統治者。但在戰國時期,即使統治者也認識到君王高高在上的地位最終又是由臣民的擁戴和效力決定的。比如戰國末期代趙孝成王執政的趙威后明確提出“民本君末”的命題“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既然“民為本君為末”,那么“士”作為“民”中的精英階層,輔佐君王治理國家進而稱霸天下,地位之高自然不必多說。齊國顏斶就提出“士貴耳,王者不貴”。

  《戰國策》中的“士”與《論語》中所說的學識淵博且品德高尚之人有所不同,是所謂的“策士”,首次出現于《史記》中,雖然這個詞大量出現于歷史典籍中是在宋代以后。含義多指“縱橫家”,學界籠統的把戰國縱橫家作為戰國時期活動的士階層,這個界定包括范圍爭議均很大,除蘇秦、張儀這種在列國中翻云覆雨的(此二人在今本497章版本中,蘇秦及兄弟出現60章,張儀出現51章,若去掉重復,則涉及蘇秦、張儀的策文約有百余章,而且這些策文較為均衡地散見于各策之中,猶如《戰國策》一書的骨架),還包括能夠在君主身后運籌帷幄,為君主出謀劃策的“謀士”,如司馬錯,有人認為還應該包括具有俠義精神,視死如歸的勇士如荊軻、聶政、豫讓等;和像魯仲連、王斗這樣崇尚道義,形象光輝高大的義士。

  戰國時期,外交斡旋激烈,戰爭頻繁殘酷,國際間的聯盟很不牢固,各國都在探索各自有效的應對和發展模式。在此形勢下,為了解決危機、制定政策、指導國家活動,策士的作用顯得越來越大,于是,各諸侯、卿大夫爭先恐后地養士,做好發展的智力儲備工作,如《秦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所說“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其在國家政治決策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眾多策士的理論觀點經常不一致,為了辨明是非等用意,各國政要所養之士通常都動輒數十上百,多者如戰國四公子和呂不韋號稱“門下三千客”。

  《鬼谷子集校注·內揵》曾經指出“內者,進說辭;揵者,揵所謀也!边M說辭就是策士的游說手段,是進行游說的基礎,士們憑借精巧的論辯技術,多變的游說策略,奔走游說各國諸侯。不過士雖然以建言獻策為業,但“盡忠直言”是個高風險的活動,在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君主面前,進言也必須講究機智和技巧,否則可能有殺身之禍。齊國草民狐咺、貴族陳舉對國事直言不諱,都被閔王處死。所以在《戰國策》中,經?梢钥吹绞咳艘匀缰喙膭泳醯臋C智,有時候甚至會帶點詭辯論的色彩,像《楚策》“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就是“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思想更迭

  戰國時期是前所未有的思想道德變化的時期,傳統觀念被徹底改變和顛覆!稇饑摺⑾驎洝穼⒅艽枷胧贩譃槿齻階段。第一階段是西周,這是一個道德禮義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敘人倫,正夫婦……仁義之道,滿乎天下。”“下及康、昭之后,雖有衰德,其綱紀尚明!钡诙䝼階段是東周的春秋時代,這是道德禮義走向解體的過渡階段。西周的道德禮義“余業遺烈,流而未滅”!皶r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并立于中國,猶以義相支持……天子之命,猶有所行……小國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钡谌齻階段是戰國時代,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國與國之間以勢力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以自己的才智縱橫捭闔,迎合不同的國君,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已司空見慣。“由此給思想界帶來的結果是:“道德大廢,上下失序!薄案缸硬幌嘤H,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薄半m有道德,不得施謀!薄稇饑摺贩从车木褪沁@個階段“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的奇事異聞。因此,《戰國策》是一部反映戰國亂世策士為諸侯國君兼并他國效力服務的“亂世之書”。

  《戰國策》一書從成書開始起,用一般的觀點來形容就是“腹黑”,一般認為是“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主張對他們吸收技巧而排斥其思想,換言之,認為《戰國策》不可“放而絕之”,認為其赫赫文采足以讓人忘記辭令之下隱藏的不堪之事!拔嵊幸赞D《國策》,而不為《國策》所轉 ,安在《國策》之不可讀,而讀之可不必注哉”。

  不過,也有人認為所載游士計謀論說雖有“機變之巧”,然其“機變”之中仍貫穿著不變的道德禮義,這是其論說的道義制高點,只不過這些道義在戰國時代未必被廣泛踐行而已。誠如劉向所說“雖有道德,不得施謀。”

  戰國時代思想和文化高度融合,多元思想有了培育的土壤,諸多哲學門派著書立說傳道授業,使得策士們大多有著自覺認識世界的意識,這種哲學意識散落在《戰國策》的寓言中,通俗易懂,簡明暢達!肚厝钪^昭王》就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萬事萬物皆是相對的。

  不過,戰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周代原有的道德禮義不能得到有效貫徹,但并不是說這個時期就沒有道德,或不崇尚道德。相反,在《戰國策》中,可以看到不同階層的人都在宣揚和守護傳統道德,不過這種道德在現實中常常遭到挑戰,“不得施謀”,只能借助某個特定的場合或機會才能提出或施展。比如精通音律的魏文侯有一次在飲酒時聽出鐘聲有瑕疵,謀士田子方就批評“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

  家庭中的倫理關系是傳統中國一切倫理關系的起點,《戰國策》很注意突出友悌之道,兄弟之倫。如《韓二·韓傀相韓》,韓國大夫嚴遂禮賢俠客聶政,而聶政初始為“臣有老母,家貧,不敢當仲子之賜”謝絕,這是宣揚了孝;聶政在母親死后,覺得“乃市井之人,而嚴仲子乃諸侯卿相也,……,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已者用”,決心報答嚴仲子的恩情刺殺韓傀,這是宣揚了聶政之義。行刺過程中刺殺韓國國相,誤傷韓國國君韓烈侯。這樣的大罪即使是出嫁了的姐姐也必然遭受牽連,在自度無法脫身的情況下,“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毀壞自己的身體以免被認出牽連家人,這不僅是宣揚了俠義精神,也暗含了孝悌之道。而聶嫈聽說弟弟死后,不顧自身安危,毅然決然地前去韓國辨認聶政的尸首,是為了顯揚弟弟的名聲,“弟至賢,不可愛妾之軀,滅吾弟之名”,進一步襯托了這種精神。

  《戰國策》所處時代與后世不同,君權思想并不重,當暴君出現時,臣民就有權利順應天意民心推翻他,即天命的變革。比如齊閔王,“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

  民本思想是《戰國策》中非?少F的部分,在戰爭頻發,百姓朝不保夕的年代,若是能稍加維護平民的利益,統治階級便會尤為受歡迎。如《宋衛·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所言“治無小,亂無大。教化喻于民,三百之城,足以為治;民無廉恥,雖有十左氏,將何以用之”。如果為政者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即使是在小事上,也會喪失信用,帶壞社會風氣。只有為政的遵守法治、賞罰有信,這個國家的社會風氣才會凸現秩序和正義,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還有被金圣嘆譽為“奇絕之文”的《齊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趙威后以一組長偶、三個問句暗寓治國理政須“以民為本”的觀點。

【戰國策簡介】相關文章:

《戰國策》序08-15

戰國策閱讀理解05-01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11-11

《戰國策》的藝術成就08-08

戰國策作者是誰04-05

戰國策經典故事04-15

《戰國策》前·言08-15

歷代戰國策序跋08-15

戰國策故事散文04-3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理论片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 |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 | 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