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除夕門掛芝麻桿
除夕,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每個地方的除夕習俗都有不同之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除夕門掛芝麻桿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除夕門掛芝麻桿習俗
過去,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上掛根芝麻秸,意思是取個吉利——芝麻秸稈節節高。其實,這掛芝麻秸還有個故事。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坐了皇帝寶座,帳下是文有文臣,武有武將。而且老天眷顧,他登基之后天下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這一年的年三十晚上,本該是君民同樂,普慶新年。朱元璋一高興,就在這天晚上,換上一身青衣小帽,一個人上街轉悠去了。
一路走來,他發現戶戶門口掛燈結彩,家家都是關門閉戶。這門雖然是關上了,里面可熱鬧著哩:他聽見有吹的,有唱的,有敲鑼的,還有打鼓的。這一派歡樂氣氛,讓朱元璋聽了蠻開心的。
再往前面走,他發現有一戶人家雖然也是關了門,但卻是一家人在吵架。他走上前,將耳朵貼在門上仔細聽起來,聽到吵架的是小夫妻兩個人,只聽女的埋怨男的沒本事,掙不到錢,如今大年三十還揭不開鍋蓋。罵得太兇了。又聽得男的也毫不相讓,大聲回嘴說:“揭不開鍋蓋怎樣?他朱大麻子是個放牛的,如今還做了皇帝呢。”這一說不要緊,可氣壞了站在門外偷聽的朱元璋。朱元璋心里想:這個刁民膽子好大,不處置他難解我心頭之恨。朱元璋恨不得馬上闖進門將其抓起來。但是又一想,不可,自己是微服出巡,又沒帶隨從,怎么好闖進去。他正猶豫,無意中,腳底下踢到一件東西,撿起來一看,原來是根芝麻秸。這下子有主意了,他就把芝麻秸掛在這戶人家的門上,自己返身回去喊人。
朱元璋回到宮里,立刻就把守衛的將軍找來,叫他去抓人。這個將軍可糊涂了:沒名沒姓,又不知道住在哪里,抓誰呀。朱元璋說:“這好辦,只要看見大門上掛有芝麻秸的,就抓。”
哪曉得,這件事被大腳馬娘娘知道了。馬娘娘心想,剛剛開國,哪能亂抓人,但又想不出主意來,只好把劉伯溫找來了。劉伯溫一聽原委,就對馬娘娘說:“啟稟娘娘,小臣有個主意不知行不行,請娘娘趕在抓人之前,派出親信兵丁,每人手里拿根芝麻秸,趕到大街小巷喊叫,就說,今年三十晚上,‘年’又要出來傷人,各家各戶只需門上掛根芝麻秸,就能消災避難。”馬娘娘一聽,高興得直點頭,馬上吩咐手下去辦這件事。
再說,守衛的將軍領了圣旨,全身披掛,帶領衛隊來到大街小巷,尋找門上掛芝麻秸的人家。可是,找來找去,發現家家戶戶都掛芝麻秸,根本不知哪一家才是皇帝要抓的,自然不敢輕易下手,只好回去復旨。朱元璋聽了,嘆了一口氣,也只好作罷了。
從此,三十晚上家家戶戶掛芝麻秸的風俗,就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了。
風俗習慣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這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習慣。由于地理氣候方面原因,除夕、春節之際北方還處于萬物閉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區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沒辦法種植作物,可選用的食材不多,過年多吃餃子。而南方地區,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綠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在飲食的選擇上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資源充沛分布廣所以各類漁獲充足食材多樣;所以在一些重要的節日上,南方的飲食會豐富多樣一些。
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這一習俗據說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編寫的春聯專著《楹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貼窗花
在中國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后來因為剪紙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窗花也由此得名。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博,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動物、喜慶吉祥紋樣,常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連年有余”、“貴花祥鳥”等為主體。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并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后,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通宵守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晚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在漢代,又叫壓勝錢,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節日禁忌
人們在除夕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民間流傳除夕的禁忌:
1、福字不能倒貼,大門是迎福納福的地方,福字應該正貼。福字倒貼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2、如果是自家大門對準鄰居家大門,那么,務在自家大門口外面的門框上掛兩個中國結,以趨利避害。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丟棄雜物、掃地、灑水、隨地便溺。據說這樣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就會降禍于人。
4、不論是否守歲,屋里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5、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
6、忌說不吉利的字眼。
7、過年期間魚是必備菜,曰“有余”。吃魚時,應將頭尾留下不吃,這樣就表示來年不僅有吃穿,還有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