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學常識之古人的消暑絕招
正值三伏天,躲在空調房的我們根本不舍得出來,不知道以前古人又是如何度過夏天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學常識之古人的消暑絕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常識之古人的消暑絕招
盛夏來臨,炎熱難耐,不開空調實在難以入睡。在沒有空調、冰箱、電風扇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消夏納涼的呢?閑暇之余,學習古人的消夏納涼,能從中探究到消夏的奧妙與樂趣。
古人愛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戲,常常會有大人和小孩一起游泳、戲水的歡鬧場面。明代李時珍說,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而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古人云:“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藥補”,釣魚的修身養性作用不可小視。除了垂釣,古人喜愛的夏趣活動還有很多,比如養金魚、釣鱉、捕蛙、夏獵等。
劉禹錫喜歡在親水之處納涼,他寫下這樣的詩句:“千竿竹翠數蓮紅,水田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宋代的秦觀說:“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有水的地方就有細風,有樹的地方就有蔭涼。古人們常常能夠在炎夏里輕易找到涼爽的去處,何況氣候更為炎熱的今天呢?沒事多去樹下喝喝茶,去水邊散散步。不僅能得到清涼,還能收獲一份心曠神怡的快感。
唐代還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涼屋”既綠色又環保,只是普通百姓是很難享受到的。不過,古代老百姓營造陰涼的方法也是五彩斑斕的,譬如屋檐前面掛簾子,院子里面搭涼棚,屋子里面放竹床、竹凳,床頭上安放石枕或玉枕等等。
北宋時期曾流行一種瓷枕,其中以定窯產的瓷枕最為有名。瓷枕的枕面上了釉,頭枕著睡覺自然涼快。瓷枕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的瓷枕兩側還刻有詩句,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等。這些詩句明白地告訴后人,在當時瓷枕也是人們夏季納涼的主要寢具。夏夜里枕著瓷枕入睡,身心自然涼爽、暢快。
南宋時代的寒翠堂,一到夏季堂前水池中紅白蓮花盛開,寬敞的前庭上,還擺放著多達幾百盆在南方引植成功的香花,如茉莉、素馨。殿內裝有風扇,鼓轉不已,把花的雅香吹擾得滿殿彌漫。更奇妙的是,殿中紗櫥上掛滿一串串名貴進口天然香料制作的香珠串,以便紗櫥內幽香怡人。當時一般人家雖然不能擁有皇家的豪華,但也喜歡懸掛茉莉、素馨等香花穿成的長絡,因此紗帳中也是一帳流香。入夜之后,清香四溢,讓人在芬芳的氣息中捕捉到陣陣涼爽,由此進入好夢。
明清以來,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蓮子湯。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的種類就有很多了,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制成,冰鎮后吃起來絕對爽口,真是“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李浮瓜冰雪涼”。
古人防暑降溫妙招
古代雖然沒有“厄爾尼諾現象”一說,可大暑小暑的時令季節卻一個不少,古人在實踐中也曾發明了不少對付炎夏酷暑的絕招。
絕招一:貯冰降溫法
《詩經·七月》里曾經提到過春秋時期的冬季鑿冰情形:“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意思是臘月里鑿冰“沖沖”響,正月里搬到背陰處的冰窖里貯藏。這里的二之日、三之日是指農歷的十二月、一月,此時正當三九寒天,人們在結了厚冰的河中鑿下大冰塊貯藏起來,到盛夏酷熱時拿出來消暑。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了皇上和后妃們的消暑情景:皇宮內專供皇上和后妃消暑的“翠寒堂”外濃蔭夾道、飛瀑臨空,堂內置備數十只堆滿冰塊的大盤,寒氣裊裊、冷風陣陣,以至炎夏時節坐在堂內“竟似涼秋”。
絕招二:水冷降溫法
唐宋時能工巧匠們發明了一種木制器具用以引水上屋,涼水自上而下地向房屋四周噴淋達到降溫目的。與此同時,民間匠人還設計制造出了水力推動的風扇這一近代電扇先祖。史書記載,唐玄宗曾于宮內建造避暑“涼殿”,該殿除“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外,屋內還裝有水力風扇,“涼殿”加風扇,確實夠爽的。
絕招三:冰鑒冷藏法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時期“銅鑒缶”可說是我國最早的冰箱了。取下方蓋俯視鑒缶,其形狀如同“回”字,缶在中間,內外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酷暑盛夏,缶內盛上飲料,中間放置冰塊,人們就可以享用冰涼可口的飲料了。
明代黃省的《魚經》敘述了當時漁民常將鰳魚(南方也叫曹白魚、鲞魚,北方稱之為鲙魚、白鱗魚)“以冰養之”,運抵遠方,是為“冰鮮”。
絕招四:冷飲消暑法
《周禮·天官》一書記載:我國周朝時已有名為“六清”的飲料了。
詩圣杜甫詩云:“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比珠。”描寫了有名的冷飲“槐葉冷淘”。它和宋代流行的“甘菊冷淘”一樣,都是用米、面先做成稀薄粥湯,再加入作為香料的槐、菊葉,用清涼井水降溫而成。
炎炎夏日里,古人的“消暑”小妙招
NO.1
時蔬瓜果配冷飲,生活那叫個愜意
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曾寫到:
“京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包炸新荷,遠還竿歌,通夕而罷。”
其中“浮瓜沉李”,指的便是在冷水里浸過的瓜果。
炎炎夏日里,坐在綠樹濃蔭的庭院中,吃上一塊剛從沁涼的井水中撈出的瓜果,生活那叫一個愜意啊!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
洗硯石于飛泉,試茗奴以積雪;
欲食瓜而瓜生戶外,思啖果而果落樹頭。
——明·李漁《閑情偶寄》
青杏園林煮酒香,浮瓜沉李雪冰涼。
——張可久
散發披襟,紈扇輕搖。
積雪敲冰,沉李浮瓜,不用百尺樓高。
——劉秉中
NO.2
林間水邊荷塘側,處處納涼好風景
“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酷暑炎炎,古人可不會傻傻地悶在家中,深幽的空林、澄碧的水邊、清香陣陣的荷塘側,可都是他們納涼的好去處。
比如荷塘中央,一般設有水閣,門窗卸下,四面來風。閣中擺有床鋪,上鋪竹席、瓷枕。床頭更有冰盤,盛滿大塊的冰,靠近則涼意陣陣。
炎天何處可登臨,須于物外尋。
松風澗水雜清音,空山如弄琴。
宜散發,稱披襟,都無須暑侵。
莫將城市比山林,山林興味深。
——宋·張掄《阮郎歸》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李白《夏日山中》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
——宋·辛棄疾《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國學常識之古人的消暑絕招】相關文章:
國學常識之《大學》02-03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09-19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07-29
國學常識之京劇行當的分類10-29
國學常識之科舉四宴05-22
國學常識之吳中四杰04-21
國學常識之所謂宗法制09-27
國學常識之戲曲臉譜的色彩01-17
國學常識之所謂六藝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