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學常識之水的大智慧
水,剛柔并濟,可以容納一切。因此,有許多智者就認為,水是具有大智慧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水又藏著什么道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常識之水的大智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孔子曰:“智者樂水”——水中有哲理
“智者”的智慧當如水之靈活。若藏于地下則含而不露,若噴涌而上則清而為泉;少則叮咚作樂,多則奔騰豪壯。水處天地之間,或動或靜;動則為澗、為溪、為江河;靜則為池、為潭、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顯各異風采;經沙土則滲流,碰巖石則濺花;遭斷崖則下垂為瀑,遇高山則繞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細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當如“樂水”之靈感,時間如流水,我們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百姓如江水,為官要慎篤,《孔子家語》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可以覆舟。”水是美麗動人的,《紅樓夢》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臺灣民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飄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之時,詞中高手如李煜更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動流”之嘆。水是交友的榜樣,“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處世的辨證,“水至清則無魚……”
二、老子曰:“上善若水”——水中有道意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江海之所以能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五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以其無次易之也。”水,是位辨證哲人。“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但可克剛。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載歌載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頭日臻完美成鵝卵石。柔軟的水,加壓能把巨巖擊碎,能把成噸的鋼材像揉面團般鍛壓。
“上善”的智慧當“若水”之隨機應變。水,常態為液體,降溫至零度就凝固為固體;升溫至百度則化為氣體——聚于低空則為霧,升到高空則成云,凝結下落則或為雨、或為雪、或為雹、或為霰……借助日光月光,還呈現為霓虹華暈。水以不變呈萬態,“大道似水”。《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是啊,水積不厚深就無力行大船,人若學問修養不高深又怎么能擔當重任。“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順此道而游,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順其自然。
三、禪語曰:“善心如水”——水中有禪味
水利萬象萬物,“善心”備焉。水憑滲透性強而滋潤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憑流動不息而改善環境,讓地球充滿生機;水可降溫,水可去污;水可驅動機器,水可以發電生能……水的作用無數,水之善心無邊。
“善心”的智慧當“如水”之文化。“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運動?“飲水思源”豈不是暗示人們不要忘本?“順水推舟”是昭示人們要善于順情吧?“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為妙境。讓我們“如魚得水”。領略人生的“山青水秀”,“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善心”的智慧當“如水”之充滿善意。“水止則能照”藍天、草木、萬物;“水靜柔而動剛”,水絕不怨天尤人,只懷一顆善心平常心。人生處世當如水,善待一切,靈活、善變,不妄求環境適應自己,而善使自己適應環境。人在世上不順多,當學水之能潛、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適境而生,適境而居。讓心永遠呈現如“寧靜的森林池水”……
最善之人,品格如水。
老子如是說,其意深矣。他接著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第8章》)。水善于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心甘情愿地處于眾人都不喜歡的低洼之處,所以最接近于“道”。
這話說得淺顯明白,但越品越覺得意味深長。
水是大地之母、生命之源。它滋養萬物,養育生靈。我們生活的土地上,因為有了水,才有了草木繁盛,才有了禽飛獸走,才有了從猿到人的生命進化。是水,讓這塊土地富饒美麗,生機盎然。
水之功莫大焉。然而,水是那樣柔弱、謙遜、低調。人往高處走,可水,偏偏要往低處流。把無限風光,讓他人享有。水的品格,水的境界,從古至今,少有人能夠企及。當人們吟頌著 “會當凌絕頂牞一覽眾山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時,我們似乎還需要冷靜反芻一下“上善若水”的真諦。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強大的誘惑面前,又有幾人能夠像水一樣甘處下游,低調謙讓。捫心自問,我深感汗顏,難啊!
水是天下柔弱之物。可是,睿智的老子,目光卻有著奇特的穿透力。柔弱只是外表,本質卻是生命的強大。老子一語道破天機:“守柔曰強”(《老子·52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76章》)。柔弱其實就是強大,“柔弱勝 剛 強 ”(《老子·36章》)!這驚世駭俗的結論,讓幾千年的后人目瞪口呆。連西方先哲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都不得不嘆服,并從中汲取著辯證法的營養。
或許,我們再一次溫習一下 “水滴石穿”這個成語,會對老子的“柔弱勝剛強”論斷有一個更加明晰的理解。水的強健,水的恒久,水的執著,水的力量,盡在這不動聲色中,一點一滴地彰顯。
或許,我們再一次體會一下 “海納百川”這個成語,會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有一個醍醐灌頂的徹悟。山間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奔涌匯入大海。茫茫大海牞波浪滾滾。水之深,水之大,水之氣勢,盡在眼前矣。
此時此刻,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老子“守柔曰強”的含義。成語中還有“洪水猛獸”、“水火無情”,長江決口,黃河泛濫,巨浪滔天,海嘯狂呼,這水,哪里還有半點柔弱女子的綽約與羞澀,而完全是猙獰的雄獅與暴怒的猛虎。水一旦匯成江河,聚于大海,其強大與威猛則盡顯無遺。這正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43章》)。
從甘為小溪,到奔流入海。弱轉化為強,小轉化為大。原因何在,這正是老子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66章》)。善下,成就了江海,成就了百谷王。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66章》)正如江海,恰恰因其不爭,反而所向披靡,天下無敵。這個道理與其說深刻,還不如說有點可怕。老子太厲害了,2000多年前就發掘出這么深刻的哲理,我只能說他非神即圣了。
世間的事就是這么奇怪:越是爭越是搶,往往越是得不到;不爭不搶,卻常常是一絲一毫也少不了。套用《說聊齋》一句歌詞: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誰能解得開。
其實,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給我們解開了。不過,奇怪的是,后人們卻總是視而不見,執迷不悟。古往今來,能夠參透“上善若水”之深義,并能夠率先垂范者確是少而又少啊。
水無形勝有形,人唯變所適
《周易》上說:“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人生變化無常,從來沒有固定的規律。懂得適應變化,才能更好地掌控生命。
正如水一般,倒入杯中,水變成杯的形狀;倒入瓶中,水變成瓶的形狀;倒入茶壺中,水變成茶壺的形狀。無形無狀,卻能應勢而變。
蘇東坡的一生,在政權風波中浮浮沉沉。
北宋神宗年間,王安石主張新法變革,蘇東坡認為其過于激進,在詩文中流露出不滿。別有用心的人斷章取義,制造了“烏臺詩案”,以誹謗新政的罪名將蘇東坡關進牢房。
在被關了一百三十天后,蘇軾被釋放出獄,之后他的官位被一貶再貶,從湖北到廣東,一直貶到海南去了。
面對如此跌宕的政途,蘇東坡卻磊落鎮定,心靜如水。
有一天,他跟朋友外出郊游,突然遇上狂風暴雨,大家四散而逃,唯獨蘇東坡一人不慌不忙,在雨中徐徐漫步。
后來,他寫下千古名詩《定風波》,來描述這個場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風雨欲來是人生常態,與其倉皇躲避,不如披一身蓑衣,瀟灑地穿越平生煙雨。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路上只管信步而行,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晴天。榮辱不驚,才是處世之風范。
生活的苦難沒有讓蘇東坡消沉,反而讓他明白,余生可貴,遺憾痛苦不如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人生處處是風景。
做人當如水,面對人生起伏、環境變化,懂得隨順因緣。
這也是我們與這個世界、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最好的方式。
【國學常識之水的大智慧】相關文章:
經典國學常識大全07-19
關羽之死國學常識11-11
國學常識中的“三”06-01
簡單又好記的國學常識11-10
國學常識之《大學》02-03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07-29
國學常識之禪讓制09-19
基本國學常識大全07-22
有關風俗禮儀的國學常識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