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涵
端午一般指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涵,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內涵: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提起端午節(jié),人們總會把它和屈原、龍舟、粽子聯(lián)系在一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宋穎承擔的一個研究課題是端午節(jié)的變遷和民俗。在她看來,端午節(jié)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屈原故里秭歸,至今傳唱著《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隱喻了屈原的人格和命運。宋穎認為,這首民歌的創(chuàng)作不會早于20世紀50年代,多數端午節(jié)民歌應該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創(chuàng)作的。而真正關于端午節(jié)的民歌少之又少。《招魂曲》是當地流行的小調,歌詞“唯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勿須問,楚國好天地”與屈原的《招魂》一脈相承,流傳久遠,是當地船工拉纖時的號子,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歌。
據宋穎介紹,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fā)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jié)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戰(zhàn)相持階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更讓屈原的愛國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錄。宋穎認為,端午節(jié)本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起,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端午節(jié)逐漸與屈原和愛國主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并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端午節(jié)還蘊含著人們對中醫(yī)藥的重視。宋穎認為,采草藥是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民俗。端午節(jié)也是唯一以民俗方式弘揚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當天或者前一天,天不亮人們就上山采草藥,然后拿到市集上去賣。人們用雄黃粉在孩子頭上涂“王”字,把雄黃粉涂在墻上和門上,待凝固之后,有蚊蟲叮咬,就可以把粉末摳下來涂在腫處外用。
尊師重教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一大內涵,端午節(jié)也不例外。據宋穎介紹,在過去,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一般都是由父親領著孩子去看望老師,給老師奉上咸鴨蛋和粽子等禮物,老師則回贈以扇子等物件。
可以說,愛國主義情懷、對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重視、尊師重教的習俗等構成了端午節(jié)豐富的內涵。
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lián)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后,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據悉,在屈原死后,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尸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fā)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jié)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jié)為什么包粽子?民間也有其他的一些說法,但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端午節(jié)吃粽子,就是為了表示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
端午節(jié)為什么吃粽子?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jié)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依然承襲著傳統(tǒng)。都會選擇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精神的慰藉。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意義是什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盡管不同的地區(qū),粽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如今,2023年的端午節(jié)馬上就要來了。在這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人們依然會親手包粽子。這是對屈原的懷念,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什么人不適合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專家還建議一些人最好別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huán),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fā)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一個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約一碗左右,熱量約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專家建議,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節(jié)的由來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其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是楚國的一位大臣。他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曾經多次上書楚王,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但卻遭到了楚王的不信任和排擠。最終,楚國被外敵入侵,屈原不得已投江自盡,以此來表達他對國家的忠誠和愛國之心。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會進行一系列的傳統(tǒng)活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賽龍舟。據傳說,在屈原投江自盡后,人們?yōu)榱朔乐刽~蝦吃掉他的尸體,就在江上劃船放鞭炮,以此來驅趕魚蝦。后來,這個活動逐漸演變成了賽龍舟的形式,成為了端午節(jié)的重要活動之一。
除了紀念屈原外,端午節(jié)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而逃到吳國,助吳國攻破楚國為父兄報仇。曹娥則是東漢時期會稽的孝女,因投江救父而聞名。這些傳說和習俗反映了端午節(jié)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們對忠孝、愛國精神的崇尚。
端午節(jié)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自2008年起,端午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jié)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節(jié)日名稱
名稱由來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期,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就現(xiàn)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 “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烏角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紀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運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歷來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亦謂端午。
節(jié)日別名
端午節(jié)在中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別稱最多,有二十多個。如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當五汛、天中節(jié)、夏節(jié)、艾節(jié)、上日、五月節(jié)、菖蒲節(jié)、天醫(yī)節(jié)、草藥節(jié)、浴蘭節(jié)、午日節(jié)、地臘節(jié)、正陽節(jié)、龍日節(jié)、粽子節(jié)、五黃節(jié)、詩人節(jié)、躲午節(jié)、解粽節(jié)、端禮節(jié)、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
歷史沿革
上古時期
河姆渡遺址等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競渡所用的獨木舟和木槳。近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時代,百越先民便創(chuàng)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龍”為圖騰,在當時端午是拜祭龍祖的節(jié)日。
漢代
漢代,南北統(tǒng)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jié),規(guī)定每年的端午節(jié)改為陰歷五月五日。據文獻記載,兩漢時期的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頻繁,一些地方最重視的端午習俗是“辟兵繒”。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端午節(jié)從風俗形式上繼承了前朝。在文字記載上,節(jié)日風俗活動,大多演變?yōu)楣?jié)日娛樂活動。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皇宮端午日盛況,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 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wěn)定,在節(jié)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競渡之風尤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節(jié)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于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zhí)鞄煟园瑸轭^,以蒜為拳,置于門戶上。 端午節(jié)風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在端午節(jié)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
明清時期
明代,端午節(jié)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jié)”。《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jié)”。”不僅節(jié)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北方無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競渡。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guī)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
近現(xiàn)代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jié)許多舊的風俗已被人們遺忘了,但端午節(jié)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jié)食品。
端午食俗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打糕: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于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于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jié)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tǒng)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6、挑“端午擔”
挑“端午擔”指的是過去每逢過農歷端午節(jié),“毛腳女婿”(寧波人稱已定親的準女婿為“毛腳女婿”)要用披紅掛彩的米籮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禮品到女方家里去,這便是挑“端午擔”。
7、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8、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五色絲線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五色絲系于臂上,或為文身遺俗。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9、浸龍舟水
端午節(jié)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后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fā)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xiàn)象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凈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10、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jié)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11、佩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jié)時的厭勝佩飾,長命縷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去邪祟、避災除病、益壽延年。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12、采藥
采藥是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藥生長旺盛之時。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掛菖蒲、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為合適的制藥時間。
13、打午時水
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14、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朱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并扎上一束蒜頭,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lián):“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15、新抱手藝
廣州人對端午節(jié)很重視,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jié)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jié)。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16、送災難
送災難,是古時流行于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該民俗主旨是驅邪、消災。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另有形式為,從社境廟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xiāng)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
17、薰蒼術
薰蒼術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fā)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18、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19、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除病延年。”
20、佩豆娘
佩豆娘是舊時端午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21、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就現(xiàn)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北方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北方古人把端午視為“毒日、惡日”而避之。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讓北方古人逐漸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22、跳鐘馗、懸鐘馗像
跳鐘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據悉,跳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xiàn)了民眾崇尚鐘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間,“鐘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鐘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鐘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據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2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24、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節(jié),老傳統(tǒng)牢記:“三不吃、三不做”
三不吃
1、不吃生冷刺激的食物
端午節(jié)是夏季炎熱季節(jié)的節(jié)日,氣溫較高,人體消化系統(tǒng)相對較弱,吃生冷食物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吃吃生冷食物、隔夜菜,容易引起腸胃不適。還有含量生冷的冰鎮(zhèn)西瓜、刺身等食材少吃,隔夜西瓜特別容易滋生細菌,引起腹瀉。更不能一會兒是生冷,一會兒吃重油麻辣的,對身體健康不利。
2、不吃夾生粽子
端午節(jié)少不了要吃粽子,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粽子的哦,尤其是腸胃消化能力不好的人。“粽子是糯米做的,里面還有肉,不利于消化。對于一些胃腸道功能弱的人來說,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尤其是夾生粽子,煮的火候和時間不夠,糯米夾生,這樣的粽子吃了會給腸胃造成嚴重的負擔,更甚至引發(fā)腸胃炎,建議別
3、不亂喝“雄黃酒”
端午節(jié)部分地區(qū)的人會有喝“黃酒”的習俗,還有的是“雄黃酒”,但其實“雄黃酒”是不能隨便亂喝的哦。雄黃俗稱“雞冠石”,是一種礦物質,含有硫化砷成分,具有毒性,與白酒經過復雜過程炮制,即成雄黃酒。。在古代,雄黃被當做一種中藥材使用,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雄黃酒酒喝不得,端午節(jié)的時候,勸君勿進雄黃酒。可以在端午節(jié)當天,用雄黃酒灑在庭院屋角,以驅邪辟蟲的作用。
三不做
1、不吵架
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日子,這天在民間不是一個道喜的日子,是一個道安康健康的日子。人們紀念屈原,飲食、掛艾條等都是圖安康吉利。古人認為在這種重要的日子里,不建議跟別人發(fā)生糾紛、吵架、拌嘴等事情,古人認為這樣會給家人帶來霉運,不吉利。放到現(xiàn)代也是和氣生財哦。
2、不搬家
端午節(jié)是祭祖和避邪的節(jié)日,這一天陰氣較重,古人老傳統(tǒng)認為這天不適合搬家,而且古人認為這天搬家挪動屋子里的各種家具等,容易驚動“五毒”:(即蛇、蜈蚣、蝎子、壁虎、癩蛤蟆)帶來不吉祥的事情,所以不建議選擇這天來搬家哦。
3、不去河邊游泳
端午節(jié)賽龍舟,有些地區(qū)還有端午節(jié)“洗龍水”的說法,人們認為洗龍水是與龍神共浴,可以得到龍神的保護,換來一年的安康。但其實端午節(jié)這天屬于炎熱夏季的雨季時節(jié),降雨頻繁,這個時候河水容易上漲,不建議去河邊游泳,五月被人們稱為“惡月”,容易有不好的事情,所以不要去河邊游泳。可以在家里做一個簡易的水池家人泡個水也不錯哦。
【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涵】相關文章:
拜年的文化內涵及風俗10-04
《古琴的文化內涵》閱讀練習題09-18
四合院的文化內涵08-16
文化的內涵作文600字(精選22篇)06-23
有文化內涵又高雅的結婚祝福語02-26
七夕節(jié)的古代文化內涵08-24
端午節(jié)文化有關的句子10-08
意境內涵的文化學闡釋閱讀理解09-21
有文化有內涵的學校校慶宣傳標語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