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馬月的來歷
導語:“猴年馬月”是常用的中國成語,形容一件事遙遙無期(希望極小乃至無望),下面一起來詳細了解下猴年馬月的來歷。
話說唐僧師徒路經蛇盤山鷹愁澗,忽然間水聲轟響,從中竄出一條小龍來,直奔唐僧而去。慌亂之際,行者趕忙把師父抱下馬來,那條小龍趁勢將白馬吞下肚去。行者臨澗叫陣,那條小龍按捺不住,升出水面,迎戰兩個回合,力不能支,就鉆進草窠中沒了蹤影。原來,這條小龍本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敖烈,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而觸犯了天條。觀音菩薩面請玉帝將它赦免,貶在此地等候唐僧到來后做個腳力,孰料它卻誤吞了白馬。觀音菩薩駕祥云來到鷹愁澗上空,把那條小龍喚將出來,吹了一口仙氣,喝聲“變”,那條小龍就變作一匹能歷千山萬水的神馬。
在《西游記》中,如果說孫猴子出世那年是猴年,那么敖烈化身白龍馬這月就是馬月了,這與民間俗語“猴年馬月”不謀而合。當然,這不過是戲說而已。可是,一部降妖伏魔的《西游記》,又何嘗不是戲說呢?于是,本文便由此為楔子,聊一聊“猴年馬月”的`來龍去脈。
在民間,人們通常把“猴年馬月”視為遙遙無期的歲月。倘若按干支紀年法推算,“猴年馬月”卻是個具體可知的時間。不僅過去有,將來有,而且當下就有。待到羊尾巴敲響除夕的鐘聲,即公元2016年2月7日,就是猴年了;再到陰歷五月,即公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因此,兩個甲子年間隔60年。相對于新歷(陽歷、公歷)而言,人們常說的舊歷有多種說法,如夏歷、農歷、陰歷、漢歷等,盡管它們在具體推算上存在些微差別,但大致是以為月球運轉和農時更替周期為參照,以干支紀年為軸心的。
在民間,人們又把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對應起來,于是就有子肖鼠、丑肖牛、寅肖虎、卯肖兔、辰肖龍、巳肖蛇、午肖馬、未肖羊、申肖猴、酉肖雞、戌肖狗、亥肖豬之說。干支中凡有申字出現,就是猴年,十二年一個輪回。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地支相對應,則是十二個月一個輪回。就此算來,“猴年馬月”就是丙申年甲午月,怎么會是遙遙無期呢?其實,這完全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訛傳。
據復旦大學中文系著名古漢語專家駱玉明推論,“猴年馬月”一詞當是天津方言“何年嘛月”的轉音。從字面上看,“何年嘛月”的意思是“哪年哪月”。在天津土話中,“何年嘛月”的意思則是“不知要到哪年哪月”,是個沒準兒的時間。
“何年嘛月”變成“猴年馬月”,這一現象在語言學中稱為“轉音”,亦稱“音轉”。這里的“轉音”,不是音樂演唱方式,而是漢語聲韻因意義分劃或方言差異,在書寫上借用另外的字詞。清代漢語學家錢大昕指出:“毛詩多轉音”,“古人音隨義轉,故字或數音。”
在天津方言中,有許多字詞都由轉音而來。例如,“嘎子”是“戒指”的轉音,與“嘎小子”無關。周汝昌先生就此分析說,漢字的發音往往因為時間、空間的轉換出現音轉、音變、音訛等現象。“家”在南方許多地區讀“ga”,在北方許多地區讀“ge”,聲母由“j”轉為“g”。在煙臺、威海、大連等地坊間,老太太出門見到鄰居,開口就招呼:“恁逮兒飯了嗎?”這里的“恁”是“您”的古音,常見于早期白話;“逮”(dai)則是“啖”(dan)的轉音。
話又說回頭,既然“猴年馬月”與“何年嘛月”在意義上沒有任何關聯,只是以訛傳訛的轉音而已。那么,歷法中的“猴年馬月”不就在眼前嗎?
【猴年馬月的來歷】相關文章:
猴年馬月造句04-07
猴年馬月日志05-06
猴年馬月的成語解釋02-28
用猴年馬月造句01-15
猴年馬月是怎么來的06-20
熱詞猴年馬月造句06-07
熱詞猴年馬月的近義詞11-15
猴年馬月經典散文隨筆04-30
猴年馬月高一作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