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來歷及習俗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jié)日。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下面是關(guān)于小年的來歷及習俗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小年的來歷
每年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三,民間稱“小年”。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小年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灶王爺”也被稱為“司命菩薩”、“灶神”、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并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后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fā),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于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xiàn)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或是一男兩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灶王龕大都設(shè)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瘛]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兩旁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監(jiān)察官,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帝聽后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應(yīng)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要“祭灶”,祭灶時要陳設(shè)供品,香燭,供品中最突出的大多是是糖瓜,晉北地區(qū)則習慣用餳,(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吃后嘴被糖、餳粘住,讓灶王爺甜甜嘴,上天說好話,不向玉帝說壞話,免生是非。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后,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
山西境內(nèi),絕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shù)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晉北地區(qū)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shù)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梢。特別要制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
臘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fā)。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yīng)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nèi)。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則叫做“接灶”。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
祭灶王剪窗花掃塵土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2015年2月11日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北方地區(qū)稱之為“小年”。小年祭灶是舊時民間習俗。祭灶也叫“送灶神”,相傳灶王爺每年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所以家家要打掃得干干凈凈,供上灶糖,讓灶王爺多說些好話。除此之外,民間還有剪窗花、掃塵土、寫春聯(lián)的習俗。
祭灶神吃灶糖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是民間生活中的第一位。舊時每年小年,家家戶戶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來代替舊的:約莫16開紙張大小,上部繪一座宮殿,書“廣德宮”,中間為神像,像下有五個小孩捧銅錢、元寶,寓意“五子登科”“招財進寶”,左右聯(lián)為“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
祭灶神的貢品不需雞鴨魚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讓灶神嘗點兒甜頭,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還給灶王爺?shù)淖T準備清水、料豆、秣草等。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祭灶風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云:“祀灶之禮,設(shè)主于灶徑。”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為五祀之一。《戰(zhàn)國策·趙策》云:“復滌偵謂衛(wèi)君日: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在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間的祭灶活動越來越少,習俗多留在了鄉(xiāng)村。如今的現(xiàn)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嘗糖瓜,來度過小年節(jié)令。此外,餃子、火燒也是小年的特色節(jié)令食品。
掃塵土剪窗花寫春聯(lián)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過了二十三,離春節(jié)只剩下六、七天了。民間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nèi),俗稱掃塵土。掃塵土時,主婦通常先將房里的床鋪家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用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掃塵土習俗與灶神也有關(guān)系。灶神是住在灶經(jīng)堂里的,灶經(jīng)堂就建在煙囪邊,一年的煙熏火燎,里面到處是煙煤。趁著臘月廿三,灶神上天,人們就把灶經(jīng)堂打掃干凈,等到灶神大年三十回來,看到灶經(jīng)堂里面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還貼上自己的新畫像,自然十分高興。
剪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內(nèi)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寫春聯(lián)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動。春節(jié)時,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神靈前、大門上、井口、牲畜圈、面糧倉、樹上,處處需要貼春聯(lián),內(nèi)容豐富,妙語連珠。
【小年的來歷及習俗】相關(guān)文章:
1.小年的來歷和習俗
5.小暑的來歷與習俗
8.小年飲食習俗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