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資料簡介
簡介,即簡明扼要的介紹。是當事人全面而簡潔地介紹情況的一種書面表達方式,它是應用寫作學研究的一種日常應用文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子的資料簡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東漢邊韶《老子銘》:“老子,姓李,字伯陽,楚相縣人也。……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水經注》卷二三載:“渦水又曲東,逕相縣故城南。”東漢桓帝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說:“老子生于曲渦間。”曹丕《臨渦賦》提到了曲渦:“蔭高樹兮臨曲渦,微風起兮水增波。”晉葛洪《神仙傳》載“(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大明一統志載:“流星園,在亳州天靜宮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園,老子因而降誕,即此。元有圣母殿,遺址尚存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傳老子在此關點化了函谷關總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并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臺。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內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余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某些辯證物主義者認為《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道教稱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有人認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有學者認為《老子》并非成于一時,作于一人。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后來稱《道德經》,并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天道理論
老子畫像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準則。儒家以天、地、人為“三才”,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
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萬物,并非有意作為,而完全出于無意作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對道之狀態與作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實體的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成就了有為;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一切。這種現象,被老子加以哲學的高度概括,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時也是支配天地萬物之最根本規律,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則,是所謂“道理”。“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天地萬物之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就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時亦是“道術”,是侯王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當以道為法,“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并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標榜仁義,而自有仁義。等到以仁義相標榜,則意味著仁義已不復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這是一種復古思想。與這一社會理想相適應,老子還主張貴柔處弱,認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進而主張“上善若水”,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水一樣的心態和行為,“處眾人之所惡”,去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堅忍負重,居卑忍讓。
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古樸、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認為“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平淡之美,也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為一種審美風尚。
老子“有無相生”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及傳統藝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和戲曲一貫強調虛實結合,強調“計白當黑”,強調“空靈”,這些理論源頭,正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老子還提出“味無味”。“味無味”本來是講體道的,因為道無形無味,所以對于道,不能靠感知來認識,只能靠體味才可以覺察。中國古代審美理論很早就認為審美非認識而體驗,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講“滌除玄鑒”,這一理論本來是講觀道的,而審美也必須滌除物欲之心,所以這一理論就為后代美學家所繼承,成為中國美學審美觀照的理論。
文學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對后世文學的影響不小。首先,《道德經》高度地發揮了文學的特定社會作用,對當時人們認識自然現象與社會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學作品是其實地再現自然和社會現象中的各種場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描寫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們的各種現實關系,使讀者獲得關于歷史和現實、社會與人生的各種正確認識,《老子》在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包容那么豐富的內容而且首尾貫通,這全賴作者寫文章運用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學技巧可歸納為:一、文簡意賅,文短味長,善于三字四字構成對句繪聲繪色地描寫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圖景。后人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數不多,多者八十余字,少者二十余字但它卻像一串串的八寶珍珠,一句一理間錯而不斷,中間還往往押韻,以增加文章的音樂性。二、妙用比喻妙用對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二十六章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妙用對句如第一章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章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類。每句話都熔鑄著作者的強烈思想感情,這就是老子妙用比喻和對句的結果。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并不是“難識微妙’,但要從他的語言運用上找出它的妙處。四、老子文章善于用矛盾說明事物相互轉化的自然法則,在造句時信手拈來反正詞,巧妙地結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本質,如:有無、同異、美惡、難易、長短、上下、高低、前后、虛實、強弱等等。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為本。自六經以下諸子百家論述,文章皆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節結構和表現形式,則別具特色。六、老子力求文工,一個道理常以數個同義詞,反復論證,再因語短而味長,理明而事核,而不覺重復;老子要文章形式從其內容不是“文章必以體制為先”;老子文章不求駕空、纖巧,而是靠實,敘述議論,辭正理備,《道德經》八十一章,從頭到尾前后呼應條理清晰沒有混淆之處,體現了結構服從主題的表現。
歷史評價
孔子:“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司馬遷:“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揚雄:”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
韓愈:“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朱熹:“老子之術,須自家占得十分穩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林希逸:“若老子所謂無為而自化,不爭而善勝,皆不畔于吾書。其所異者,特矯世憤俗之辭,時有太過耳。”
王夫之:“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則不公;偶見而樂持之,則不經;鑿慧而數揚之,則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
胡適:“老子的最大功勞,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別假設一個‘道’。”
老子的名言
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6、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8、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9、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10、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11、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1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3、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15、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18、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20、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21、希言自然。——《道德經》第三章
2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3、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4、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2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2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十九章
2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2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30、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3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3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3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4、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3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資料簡介】相關文章:
先秦詩人老子的生平簡介12-20
崔顥簡介資料01-17
屈原簡介資料精選03-23
駱賓王簡介資料07-17
李煜簡介資料10-17
蚩尤簡介資料03-24
墨子簡介資料03-28
岑參簡介資料01-14
李白資料簡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