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國各民族過年習俗

時間:2024-04-09 11:31:06 飛宇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各民族過年習俗

  過年,是指過“年節”,即現在所稱的“春節”。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各民族過年習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各民族過年習俗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更新草木復蘇,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京城古韻

  春節,又名過年。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 “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 “賀新歲”。

  廟會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 “廠甸”之外, “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 “東岳廟”初一至十五、 “白云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閩粵風采

  閩南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 “門蔗”,方言 “蔗”與 “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另外,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 “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 “分圓”。

  廣東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 “過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 “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 “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西北勁風

  陜西

  民風古樸的陜西,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 “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陜北

  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 “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谷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肅

  新年舞社火,社火,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東北瑞雪

  東北的年俗,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后,舉行家宴。取“闔第團圓”之意。飯后,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 “踩歲”;再將懸掛于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謂之 “守歲”。午夜,鞭炮聲響,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全家互道 “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 “壓歲錢”。

  最后,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 “五更餃子”、 “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吳越軟語

  上海

  除夕,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盡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 “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后,不去就寢,圍爐守歲。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浙江

  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 “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 “接年”。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拜云神。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黏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 “接三神”,祭后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江蘇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 “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 “元寶茶”,恭喜發財。

  江寧人有春節 “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 “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 “赤膊鼓”,氣氛熱烈。

  中原春色

  河南

  送神慌年忙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 “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湖南

  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 “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民族風情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伙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 “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傣族

  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港臺習俗

  澳門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 “利市”, “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給 “利市”,以示吉利。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 “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賭博。

  香港

  團年飯一般會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團年飯。而飯后首選就是逛花市了,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歡度佳節。在春節拜年時,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 “利是”原為 “利事”,取大吉大利的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臺灣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征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后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們 “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 “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 “團圓飯”。年夜飯吃過之后,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 “壓歲錢”。

  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里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后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袄恰痹瓰椤袄隆,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于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里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低俗作品請刪除。"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案狻痹跐h語中與“高” 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俺粤⒐潯笔窃谶@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蕩秋千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皣鸂t”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后帶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長壽。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中國各民族過年習俗】相關文章:

中國春節習俗(附各地習俗)03-07

中國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03-12

中國七夕節習俗03-13

過年的習俗作文02-05

中國清明節各地區的習俗10-31

春節的習俗09-22

春節的習俗09-22

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作文(通用20篇)03-04

過年的習俗作文400字09-2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第一成肉网在线观看 | 日本AⅤ碰碰碰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第二页 | 人人搡人人爽国产精品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