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漢字的來歷和起源
中國的文字經過漫長時間演變為我們現如今熟悉的模樣,那中國文字的起源和演變又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字的來歷和起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1
漢字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最古而又完備的漢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多年了。而漢字產生的年代應該比甲骨文早得多。關于漢字的產生,過去曾有過多種說法。
關于漢字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倉頡造字。古時候,還沒有發明文字的時候,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事。一天,倉頡請屬下去市場用一匹馬換二輛車,而屬下卻搞不清楚是一馬換二車還是一車換二馬,結果錯誤百出,讓倉頡傷透腦筋。倉頡利用繩結記下黃帝交待他辦的許多事,也是越弄越胡涂。于是倉頡開始研究,如何把圖畫變成文字。
把文字的創造歸功于倉頡,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長著四只眼睛,目光炯炯,面相奇異,能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辨鳥獸之跡,見人所不能見。傳說中這樣一個超乎尋常的人創造了文字,可見文字對人類的巨大影響。當然倉頡造字只是傳說,漢字不是個人發明創造,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如果歷史上真有倉頡,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
關于結繩記事。是漢字起源最早的說法。《易·系辭》上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上古時代沒有文字,人們用結繩來幫助記憶,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 取代了結繩。結繩記事就是原始人用給繩子打結來記時間、人數、男人或女人,打結的位置和不同形狀,表達不同的意思,我國古書里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的記載。不僅我國,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結繩記事。結繩是幫助記憶,傳遞消息的方式,曾被廣泛使用。但結繩是利用實物來記事,不能直接發展為文字,可以看作是發明文字前的探索。
八卦說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緯·干·鑿度》認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澤字的古文。
對漢字的起源,目前普遍認為起源于圖畫。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說:“他(原始人)的畫一只牛,是有緣故的,為的是關于野牛,或者是獵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他還講到“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這里形象地講述了漢字的起源。也就是說圖畫是用來記事、表示意思的,他和文字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但不等于就是文字。只有當圖畫的線條趨于簡單一致,能夠讀出音來,并表示一個確定的意思的時候,就成為最初的文字了。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象形字經過逐漸的演變, 到后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變成了后來方正的字體,有的筆畫減少了,有的筆畫增添了,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
相關知識:漢字起源的幾種說法
大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云體、變體等等,這是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的結果。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里,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1、結繩說:
《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原始社會部落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2、八卦說: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圖洛書說:
《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
4、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么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于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5、圖畫說: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畫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2
漢字的其源有種種傳說,但多數說法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不過無論誰創造,早起的漢字十分形象。因此我覺得了解一下漢字的起源,就可以了解漢字的構造,減少錯別字的產生。雖然現在的一些字失去原來的形態,但是追溯起源,總能找到漢字起源的蛛絲馬跡。
我首先了解了“月”的由來:天空中最明顯的事物就是太陽和月亮,古人很早也留意到了,所以想把月亮寫出來。太陽是圓圓的形狀不會變,古人就用“⊙”來表示,但是月亮也用“⊙”表示不是分辨不出來了嗎?幸而,月亮的形狀是會變化的,有新月、滿月、半月等形狀,既然不適合用滿月的形狀,就用新月的形狀造了“月”字。甲骨文中的`月字不是剛好像一彎新月嗎?中國傳統的歷法,如把月亮的圓缺周期稱為一個月,所以與月有關的字還有“期”、“望”等等。
了解了“月”的來歷,我覺得很有趣,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漢字無窮的魅力。除了“月”字,我還了解了“船”、“日”、“書”、“羊”。的來歷,是我牢牢記住這些字的筆畫,像一年級小朋友看圖識字一樣,增長了知識,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
這次活動讓我感受到古人聰明的才智,讓我十分敬佩。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3
中國文字已有五千年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見,今傳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簡稱甲文)。
所謂甲骨文,就是刻或寫在龜甲及牛骨上的文字。
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時代的銅器,上面鑄有很多銘文,稱為鐘鼎文(簡稱金文)。
這兩種文字,因為是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稱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稱大篆),一部份籀文形體還可以在說文解字中看到。
秦始皇一統天下后,李斯奏同文字,于是小篆通行,說文解字一書,就是以說解小篆為根本。
漢朝以后,文字漸趨約易,隸書變成漢代通行的文字。
魏晉以后,字體變為楷書,楷書書寫容易,通行后就保持了相當大的'穩定性,一直沿用至今。
楷書通行同時,為了書寫的便利,也出現行書及草書,這些都是楷書的變體. 倉頡造字
《淮南子本經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說,過去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發出哭聲。
《荀子》、《韓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關于倉頡造字的記載。
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考證過倉頡是否實有其人,如果有,大約在哪個時代,由于缺乏確鑿的史料,很難得出結論。
有人推測倉頡是黃帝的史官。
《荀子解蔽篇》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有人解釋說,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確的規律。
荀子認為,倉頡是一個因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著它的規律從而整理了文字的專家。
因此,一般認為,在漢字從原始的文字過渡到較為規范的文字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由此推斷,這樣的一個人,在漢字起源階段的晚期,一定會存在的。
但“倉頡造字”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
因為文字絕對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
漢字是個龐大繁富的體系,不經過很長的時間是不能創制成功的。
【漢字的來歷和起源】相關文章:
關于漢字的來歷和傳說08-17
漢字的起源12-12
漢字的起源介紹03-13
淺談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11-16
關于漢字的來歷的資料08-01
漢字來歷的小故事06-08
關于漢字來歷的故事12-27
漢字的起源作文(通用25篇)04-23
中國漢字的起源的作文(精選40篇)11-27
漢字來歷的手抄報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