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漢字來歷的故事

時間:2024-10-28 18:41:47 林惜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有關漢字來歷的故事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有關漢字來歷的故事,歡迎閱讀!

有關漢字來歷的故事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F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漢字的故事

  在一叢茂密的綠蔭之下,兩位聰明的學者席地而坐,相互打著手勢,似在熱情地探討著什么。左首是蒼頡,右邊是沮誦。相傳他倆就是中國古代文字畫的創造者。

  蒼頡,是黃帝的史官,也稱作史皇。據說他長有四只眼睛,能夠洞察世間的纖毫,預知歷史發展的脈絡。他在童年時代就聰敏超群,喜歡在地上寫寫劃劃,但總感到遺憾,人間尚無文字啊!青年時代,他愛動腦筋,思考各種問題,尤其對人們使用的語言應如何記錄下來非常熱心,他總想有對人們使用的語言應如何記錄下來非常熱心,他總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來。他還善于窮究天地星辰的變化,考察山川水流多姿多變的形態構造,鳥獸植物的生長習性,這些,為他后來創造文字奠定了基礎。

  沮誦,也是黃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創造精神。長期以來與蒼頡朝夕切磋,研究治國方略,情投意合,結下了深厚友誼。

  這個時候,黃帝剛剛打敗蚩尤,開始建設昔日的破碎山河,他讓妻子嫘祖種桑養蠶,紡織各種漂亮的衣裳;讓伶倫截竹作笛,使民間能聽到音樂;還讓巫彭研究醫術,為百姓治病除疫。黃帝又召開了多國的首領會議,共同商討事情,很類似一種結盟會,后人就說這是“萬國盛會”。他想以文治武功統治神州,并號召子孫們為富饒的黃土大地奉獻一點力量?稍谶@一系列的活動和日益擴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結繩記事,結果造成極大的困難。

  面對神州大地的開發需求,蒼頡和沮誦決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仔細研究了前人以繩記事的原理,思考了創造文字的所有條件。他們發現,如馬、車、魚。鳥的形狀,比較簡單直觀,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許多物質的不同造形,也都可以用一種形象的圖案來表示。當他們看見鳥留下的足跡后,又得到啟發,便照鳥足模擬了一個“爪”字。接著,他們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記事符號,分門別類,修改剪裁,造出了記事類的最初文字胚胎;他們把動物和一些物體的形狀進行抽象概括,描繪成了象形文字;把河流江海的流勢和波濤的起伏,匯融成水流的文字;把天地之間,日月之變、四季交替的這些自然現象,也都變成了各種天文的形象;又把禽鳥虎豹蟲蛇的各種形態,造成有靜有動、奔騰豪放的形態文字;把表達人們思想活動的一些內容,用抽象的文字來表示,如把山字描寫得三山并立,把水字寫成了橫向流動的水紋。這樣,他們就使我國產生了古老的圖畫文字,使人們能夠用圖畫記載歷史、法律,下達詔書,頒布政令,統一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

  據說,蒼頡的偉大創舉引起了天地鬼神的巨大震驚。天上突然下起粟米雨來,鬼也嚇得夜間啼哭。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天怕人們拋棄農耕去追求用錐刀刻寫文字的小利,將來會鬧糧荒,就先降點備荒的糧米;而鬼向來作惡多端,怕有了文字會被彈劾,而遭受淪入地獄的熬煎之苦。因此,這蒼頡的發明就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同時,也標志著人們走向了有文化的古典文明的時代。

  整個畫幅帷慢遮掩,紋飾精細,有著鮮明的裝飾效果。畫中的人物手勢傳神,衣紋滑動流暢;景物樹木枝葉繁茂,花蕊碩碩,很自然,也很有韻味。

  考古發現

  賈湖刻符

  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早期的刻劃符號與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后期的屬于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劃,并有一定規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當時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漢字知識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數千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記事性圖畫和刻符,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符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成體系漢字是約公元前14世紀至前11世紀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體是商王室貴族。與此同時,陜西周原發現的先周甲骨文,在行款、用詞上雖與殷墟略有差異,但文字上卻屬同一個系統。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源頭,承繼自龍山——二里頭文化遺產,其年代與文獻中的夏和早商大致重合。漢字真正意義上的創制應該就在這一時期。文獻上,《尚書·多士》講“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國語·晉語》也有“陽人有夏、商之嗣典”的記載;《清華簡·尹至》通過伊尹之口描繪夏桀“虐德,暴童,亡典!笨梢姡谥苋说挠洃浝,夏代便已存在文字書寫的典冊。此外,甲骨文本身也透出不少信息。比如,甲骨文語序固定,語法結構、書寫規則統一,已經是成熟的文字系統;甲骨文中不少象形字,如鬲、酉等更接近前甲骨文時代的考古遺存。這些線索都與文獻中的“夏典”時代吻合。

  傳播

  西周王朝建立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成為重要的政治制度,周人分封的地理空間已相當遼闊:北至琉璃河燕國,南至隨州葉家山曾國,東至山東齊國,都出土過不少周初銅器,與商代相較,出土金文的數量與地點都大為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初年諸侯國青銅器形制大多與周王畿相同,器形、紋飾、工藝上看不出明顯差異,尤其是銘文書法,不少甚至可視為一人所書?梢钥闯,伴隨著大分封,周人及其制度、文化實現了跨區域流動,漢字從中原四向流布,在中華大地上實現了一次大規模傳播。

  東周以降,“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春秋中期開始,東土列國文字開始變異,形體結構與書寫風格都與西周文字漸行漸遠。到戰國時代,各國文字面貌出現了較大分化,形成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這一方面是由于長期政治上不統一,各國文字逐漸萌生了各自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文字使用階層擴大,新產生的俗寫字、新造字等也往往只在各區系內通行。至戰國中期,漢字基本形成齊、燕、晉、楚、秦五系面貌。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以來的列國紛爭,也同時終結了分封制與世卿世祿制的傳統!皶摹钡恼摺傲T其不與秦文合者”,告別了戰國時代的“文字異形”。除了文字形體的統一,秦的文字政策也包括用字習慣的規范。湖南里耶出土的秦代更名木方,很可能移錄自朝廷的詔令,從中可見秦代“書同文”的具體措施:正字用與正字形并重。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是“書同文”政策在全國推行的保證;與此相應,統一的文字也推進了社會與思想的整合,有力保障了官僚科層制的有序展開,成為國家權威的象征。

  數量

  漢字的數量并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關于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的字書和詞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發展情況。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1915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1994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酚85000字。臺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較多漢字的字典。藍德康和松岡榮志主編的《漢字!肥侵2020年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工具書,正文收列字頭單字102434個,附錄收列字頭單字11112個。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被規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后,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愿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華字!芬活愖謺锸珍浀臐h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書面語里已經廢置不用的字。據統計,十三經(《易經》、《尚書》、《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千多而已。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庫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臺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于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殷墟的甲骨文及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漢字來歷的故事】相關文章:

漢字來歷的小故事06-08

關于漢字來歷的故事12-27

漢字的來歷資料05-26

關于漢字的來歷的資料03-21

關于漢字的來歷和起源06-25

年的故事來歷02-20

漢字的起源故事06-23

漢字的故事作文03-17

漢字的故事(通用30則)03-27

我與漢字的故事作文05-1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 | 天天爽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小蛇婷婷色香综合缴缴情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 | 精品99国产视频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