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漢字的來歷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個漢字的來歷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漢字的來歷
中國人對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認為結繩是漢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異議,結繩是上古用以記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過。它即便是記事,也畢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圖、洛書演進為文字說”。中國古代最通行之說是倉頡(jié)造字,這至少在戰國末年已經在廣大學者中流傳。一般說來,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復雜再到簡單,從表形至表音的過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國的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并發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這又有各種不同的猜測。
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于殷商。不過稍有異議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始年還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張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在考古學家那兒,中國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響之見的當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漢字究竟源始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薄鞍肫逻z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薄鞍肫逻z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薄半m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薄翱梢钥隙ǖ卣f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于什么時代?分別代表什么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于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
漢字的小故事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有一次,有個財主為兒子請老師,寫了張布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伙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哪知這位張先生持了布告,卻笑著點點,應聘云了。大伙都說先生“鬼迷心竅”。張先生只說了句:“等著瞧吧!”便來到財主家。
財主見“上鉤”暗自慶幸。在談到待遇時,他擔心先生變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約,親手畫押。
先生毫不猶豫地立下字據,寫道:
“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后滿心歡喜,認為占了大便宜,于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據上按了指印,笑瞇瞇地離開了。
十幾天過去了,先生的飯桌上,頓頓只有雜糧、小菜。先生實在難以下咽,便叫來財主。財主意識到先生要說什么,笑著說:“你看,這協議書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裝吃驚,嚴肅地說:“哦,給我看看!必斨鬟f過文約,先生說:“你聽好了——‘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必斨髀牭媚康煽诖,睜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的確,一字未改呀!財主扳起面孔,但又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霉。飯桌上加了幾道葷菜,仍然暗自慶幸,吃飯雖講究些,不用付學費也不錯。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財主算帳,要求付學費。財主哪里肯給,二人爭執不下,便帶上字據,一同到縣衙評理。縣官問明了情由,讓先生拿出字據念了一遍,聽完最后一句,縣官驚木拍案,向財主大喝:“你這刁民,字據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賴先生的學費!”責令財主當面付給先生學費。
“氽”、“汆”和“糴”“氽”、“汆”和“糴”
“氽”、“汆”和“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極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簡直像雙胞胎那樣難以分辨。不過,如果懂得它們都是會意字,認真分析一下它們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難辨清了。
“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叭烁≡谒稀笔瞧〉囊环N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體氽上來了”。又引申為“用油炸”(因為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 cuān ,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百唷弊值某S昧x是一種“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湯”、“汆丸子”“汆黃瓜片”。
“糴”念 dí ,,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來就是買進米。“米”可借代糧食,所以“糴”泛指“買進(糧食)”,如“糴米”、“糴麥子”。跟“糴”相對的“糶” tiào ,則是“賣出(糧食)”。
最后,讓我們把上面的辨析編成口訣,以便記憶:人( rén )浮水上讀作 tǔn ,入( rù )水煮炸念作 cuān ,出米為 tiào 入( rù )米( dí ),拆字會意不難判。
漢字的來歷故事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后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后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于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于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于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后,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后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鐘、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于是就出現了一種便于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于一些筆畫過于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后,我國研制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于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有人送枇杷給一個縣官,可他在禮單上把枇杷錯寫成了琵琶?h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識字差!”有個客人應聲到;“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蕭管盡有位老詩人姓潘,筆名浪波,當過省文聯主席。熟人和下屬,皆稱潘主席。場面上叫浪波先生、浪波主席亦合適。但也常有初見面者敬佩得失了分寸,一口一個浪主席、浪主席,叫得旁人身上直起雞皮疙瘩。
有人給孩子起名叫怡,王怡、李怡、孫怡、趙怡。你在家隨便怎么叫,叫姨奶都行,出去見到朋友,就得注意了。指著孩子對一位五十多歲的老爺們說:“這是孫怡!睂Ψ讲缓榷嘁驳梅笗灒耗拿俺鲞@么個小姨?
有人帶外孫上街,偶見到姓朱的女同事,一時反應不及,拉過外孫說:叫朱姥姥。外孫可不是省油燈,他立刻說:牛姥姥。完啦,活急死人。其實叫姥姥就行。
漢字里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豬馬牛羊狗貓兔魚蝦蟲,一旦與姓同音,就得注意了,尤其要注意后面的詞。在報社,編輯簡稱編,碰上姓馬牛楊的,就不能簡為馬編牛編楊編了。叫了就不尊重了。姓胡也不行,胡編?
開花!
在一個熱鬧的集市上,一個賣魚的喊道:“鮮魚!”這時,一個賣泡泡糖的緊接著喊:“泡糖! (泡湯)”那個賣魚的聽了,對那個賣糖的人說:“哎,你為什么說我的魚泡湯了啊?”他們越吵越兇。就在這時,一個賣豆芽的又喊道:“豆芽! (斗呀)”一位治安員走了過來問:“還有誰在和他們吵架啊?”正巧一位賣油果的喊道:“油果! (有我)”治安員聽了以后說:“那好,把你們四個一并帶走!”……
關于漢字來歷的故事
漢字數目字分大寫和小寫兩種,一種為小寫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另一種為大寫的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用到這些數字。可了解這些數字的人并不多。記得1994年的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就曾考過這方面的知識。結果那道考題成了當年難度系數最高的試題。下面就漢字的十個大寫數字,為大家簡介如下。不當之處,請指正。
漢字大寫數字為: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這十個漢字并不是從先民創造出來后就直接用來表示數目的。
“壹、叁、伍”是最早用作大寫數目字的文字。
“壹”最初通作“一”,表示專一的意思。到了春秋時期,“壹”被用作數字。如《管子》“狐白應陰陽之變,六月而且壹見!
“叁”本是“參”字的俗體字,很早時就通用作“三”,表示“三”這個數目!蹲髠鳌肪陀小跋韧踔,大都不過參國之一!焙髞聿恢螘r,這個數目字“參”就寫作“叁”了。
“伍”本義指軍隊的編制,五人為一伍。后來就通用為“五”,表示“五”這個數目字。如《易經》:“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這里的“參”和“伍”都是陰陽爻相的位置數字。
“陸”和“柒”是何時被借作數目字的,查閱了許多書籍,沒有看到更具體詳細的說法。但在《說文解字》里,“陸”是形聲字,本義指陸地;“柒”是“漆”的俗體字,也是形聲字,本義是指一種木名。
“貳、肆、捌、玖、拾”這五個數目字,則是在唐朝武則天時期被確定為數字大寫的。這幾個字都是形聲字。
“貳”本認是副職!八痢睆拈L、聿(yù)聲,本義指擺設、陳列,后引申為放肆!鞍啤北玖x是指一種農具,漢《急就章》:“無齒為捌,有齒為杷(即耙)。”“玖”從玉、久聲,本義是指似玉的黑色美石!墩f文解字》:玖,石之次玉,黑色。“拾”從手、合聲,本義是撿取,從地上撿起來。
據說,武則天時代,各地國庫管理混亂,出現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官吏。武則天為了加強國庫的管理,不給貪贓枉法官吏以可乘之機,讓他們不能隨意涂改數據,就下令有關部門,統一漢字的數目字。他們就找了讀音相同或相近的筆畫繁難的十個文字,作為十個小寫數字的另一種寫法。這十個文字就成了漢字的大寫數字。于是,在武則天時代,就出現了漢字的大寫數字。應該說,統一規范漢字數字,用大寫數字代替漢字的小寫數字,這是武則天的一大貢獻,功不可沒。
另有傳說明朝以前人們記賬都是使用“一二三”等漢字和自己創造的一些簡單符號,這種記數的方法簡單實用,而最大的缺點就是太簡單了,容易涂改。這就讓一些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機,比如把“一”改成“二”、“三”、“六”、“七”,把“三”改成“五”,再加上字跡潦草一些,想辨出真偽真是難上加難。
一些漢字來歷的小故事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一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里發現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個圖象文字,共發現了10多個單字。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稱為“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梢哉f,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有趣漢字來歷小故事
1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后,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并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于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2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后,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里.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3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噬蠠o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被噬霞钡溃骸澳窃趺崔k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4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一個漢字的來歷故事】相關文章: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02-20
漢字由來的小故事11-08
過年的來歷神話故事11-21
漢字王國的戰爭幼兒故事08-21
古代神話故事:炎帝的來歷05-18
年的故事來歷(精選12篇)03-25
寒食節的來歷故事分享11-05
我最喜愛的一個漢字作文03-04
灶王爺來歷傳說民間故事11-11
關公的來歷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