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閬中民俗:流傳千年的巴渝遺風
“牽牛花而兒墻上爬,搭把椅子望婆家,婆婆今年才十七,公公今年才十八,丈夫他呀還在爬。喊了一聲爹,哭了一聲媽,你咋個把女兒嫁給他,他不是我丈夫,他還是個奶娃娃!”10月5日晚上,在閬中市杜家客棧的民俗堂會上,閬中市的民間藝人一曲四川清音《小丈夫》將晚會推向高潮,如泣如訴的演出,扣人心弦,把人們帶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婚姻產生娃娃親惡果的封建社會。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閬中古城景區推出了 “金秋祈福.共度國慶——相約閬中”的國慶旅游主題,到古戲樓前聽古戲、秦家院里唱紅歌、看張飛巡城展雄姿、當秀才趕考中狀元等多項民俗文化大餐讓游客一飽眼福,四川清音、川北燈戲、金錢板、牛燈、喜樂神、閬中山歌、民俗婚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或亮相街頭或在院落演出,大扯游客眼球,讓游客深深地感受到閬中文化底蘊的厚重。
巴象鼓舞 舞蹈 “活化石”
如果說保寧醋、張飛牛肉、白糖蒸饃、地毯絲綢是閬中古城的特產,那么巴象鼓舞、川北燈戲、閬中情歌、川北王皮影等就是閬中的文化的土特產.,讓人回味無窮。
古城閬中,曾為巴子國國都。巴象鼓舞是古巴人在同猛獸、部族斗爭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就是由巴人組成的“龍賁”軍,執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從而取得勝利。秦末,閬中巴人領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幫助漢高祖“還定三秦”,在沖鋒陷陣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巴象鼓舞的主要伴奏樂器是鼓,輔以銅鑼。在民間,女人也跳巴渝舞,歌舞時,男袒臂,女束發,頭戴面具,隨鼓鑼而起。從戰時舞到民間舞蹈,一直盛行在閬中,特別是每年春節或者重大節慶,在閬中古城,成百上千的市民跳巴象鼓舞、打八仙鼓的熱鬧場景氣勢恢宏、場面空前。
川北燈戲 歡樂來自民間
竹枝詞《看燈戲》云:“一堂歌舞一堂燈,燈有戲文戲有燈。庭前庭后燈弦調,滿座捧腹妙趣生”。閬中老觀被稱為川北燈戲的窩子,每當農村收獲季節,燈戲藝人在田頭或院場點亮寫有“五谷豐登”、“人壽年豐”等字樣的大紅燈籠,打起鑼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熱鬧非凡的燈戲來。川北燈戲歷來的作者和表演者多出自農民,因此,劇目更多的是描寫凡人小事。其內容多取材于民間傳說和勞動人民的生活,喜劇多、悲劇少。表演藝術貼近生活,無固定套式,綜合巴渝舞、雜耍、猴戲、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質樸的鄉土氣息,熱烈歡快的情調,形成其傳奇性、寫實性、夸張性、幽默性和風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風姿。如今閬中的老觀、峰占、二龍、石灘等鄉鎮都有演出水平較高的“燈班”。 《親家母上轎》、《鬧隍會》、《包公照鏡子》、《幺妹嫁給誰》、《秀才買缸》等都是優秀的曲目。
閬中曲藝 艷麗的藝術花朵
閬中曲藝是以四川民間藝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漢代以前,出土的漢代墓磚上的說唱傭可以為證。清代,閬中民間說唱藝術與外地的說唱藝術相融合,在語言、曲調、題材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品種多樣又有濃厚的川北鄉土氣息的閬中曲藝。諧劇、荷葉、花鼓、盤子、車燈、蓮蕭、蓮花落、方言相聲等成為主要的表現內容。據閬中文化館副研究館員李朝璽說:近20年來,閬中曲藝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尤其是在服務地方經濟,提升閬中知名度方面發揮出了很大的作用。他說,古代的曲藝都是民間藝人長期為生活奔波創作的作品,所以它大量來自民間,自然摻雜著一些封建糟粕,但現在我們取其精華,充分挖掘它的藝術魅力。一是在形式上,將曲藝表演融于現代燈光、道具、音響,與現代人的審美觀相適應。二是在內容上貼近生活和現實,使曲藝和表演緊密的結合起來,將看和聽融在一起。從80年代至今,他們創作的曲藝作品就達40余部,其中反映改革開放的曲藝作品《送古董》,以農村家庭使用的烘籠到風扇空調等電器的變遷,反映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地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化多元 民俗文化不可小看
2300多年的建縣史,使得閬中“風水文化”、“春節文化”、“科舉文化”、“三國文化”等極具地域特色,衍生出中更多的民俗民風。如“風水文化”中的迎鑾出鑾、擊鼓飄香、送火姑娘;“春節文化”中的“游百病”、舞草龍、送蠶神等;“科舉文化”中的秀才趕考、打馬游街;“三國文化”中的張飛巡城、張飛巡江等民俗活動特別精彩。此外還有儺戲、竹馬牛燈、龍舟賽、竹枝詞、民歌、船工號子、打夯歌等淳樸的巴渝遺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文化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李朝璽說,自己70年代進文化館的時候,為了發揚和繼承民間曲藝藝術,曾跟隨雙龍鎮一個盲人學道琴。現在,老藝人去世后,道琴已絕跡,他憑著記憶,制作了一把道琴,還能勉強唱上一段。就他知道,川北花鼓,其韻其神可令人叫絕;而揚琴、清音既高雅又復雜,很少有人唱得出。在鄉下,少得可憐的幾個戲班為了生計,只好參與到老百姓的紅白喜事中演出苦苦掙扎。但可惜的是,現在隨著民間老藝人的相繼去世,這些曲藝都幾乎絕跡。現在閬中曲藝可謂后繼無人,就是給一些年輕人拿錢請他學也沒有愿意從事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這讓老藝人們感到十分困惑。
筆者從閬中市文化旅游部門獲悉:該市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工作,大力弘揚和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2009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巴象鼓舞、竹馬牛燈、川北王皮影、閬中儺戲等5大類9個項目進入保護名錄。這些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公布以后,閬中市將以加強文化產業的要求,通過政府補助和民間資金投入的方式,進一步加強挖掘、保護和打造,使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大放光彩,增加閬中古城的文化看點和亮點,為閬中的旅游業服務。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間的,越要得到保護。國務院參事、著名作家馮驥才近日指出:“保護民俗需要喚起老百姓對民俗文化的感情”。 他說“所有的民間文化都是自發的,人們有這種感情,要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老百姓是自己文化的主人,也是文化創造者,所以我們千方百計要做的是喚起老百姓對自己文化的感情,這是非常重要的。”閬中市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該市正在探索一條“文化帶動旅游,旅游促進文化”的文旅互動共融的發展道路,采取招商引資、政策扶持等方式為民俗文化搭建一座“華麗的舞臺”,我們盼望著閬中的眾多民俗文化得到及時的拯救和保護,我們期待著閬中民俗文化開出瑰麗的藝術之光。
【閬中民俗:流傳千年的巴渝遺風】相關文章:
盤點那些北方流傳的民俗諺語10-27
歷史遺風07-15
渝之秋04-17
古籍的流傳10-31
古韻遺風個性簽名01-24
《古鎮遺風》散文欣賞09-10
閬中古城06-13
民間流傳的諺語08-02
流傳至今的思想08-12
冬至流傳的諺語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