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時間:2022-10-27 16:17:19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經濟史是指經濟領域的發展歷史和經濟狀態的變遷史。從廣義上講,經濟史是指人類以往從事經濟活動過程的總稱,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事件,從狹義上說,經濟史是指經濟史學家通過文字以及符號等對上述經濟活動活動發展規律的描述解釋。它是對于過去的經濟和經濟現象的研究,小編帶來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篇1

  一兩白銀重37.3克,是明清時基本的貨幣單位,也是普通家庭一個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那么一兩白銀怎么掙,又怎么花?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對于白銀我們都不陌生。《水滸傳》里,魯智深、史進、李忠三人在酒店里閑聊,看到賣唱的金家父女。魯智深可憐他們,自己“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后,又對史、李二人說:“借些與俺。”史進二話不說,“去包裹里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李忠則摳摳索索地從“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

  “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

  小小一幕,便把明朝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展現得一清二楚(《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北宋,但社會風貌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晚明)。表面上看,史進豪爽,李忠小氣,高下立判。但史進家是大財主,出逃時帶了全部家當,十兩銀子不算什么;魯智深是中級軍官,五兩銀子也算是將近一半的月薪呢;李忠呢?是一個打把勢賣藝的平頭百姓,這二兩銀子沒準兒就是他十天半月的辛苦錢,白銀不好賺啊。

  白銀戰勝紙幣

  白銀在晚唐初露貨幣化苗頭,到北宋成為一種通用的定價參照物,主要被用于帝王賞賜、政府開支、百姓課稅,以及對官員的賄賂。

  僅就賄賂而言,很容易看到白銀的優勢。試想,你要賄賂一個官員,是推著一車銅錢好呢,還是懷揣一袋銀錠好?前者招搖過市,估計不是膽大包天的官員還真不敢收。

  同樣,在還沒有產生錢莊的時代,一個北京的商人帶十萬貫錢到廣州做生意,真是無法想象的艱辛旅程。市場呼喚一種體積小、價值大,又不輕易貶值的貨幣,從宋朝起開采量就大增的白銀,自然脫穎而出。

  朱元璋當皇帝后,將北宋政府的用銀方法全部繼承,但不準民間流通,大力推廣所謂“大明寶鈔”。老百姓不是傻子,他們不會相信一張紙上寫“一貫”,就真把它當一千個銅錢。

  在流通中,“一貫”的紙幣,實際購買力通常不足面值的一半。明朝中葉,紙幣信用徹底破產,到了“新鈔一貫,時估不過十錢;舊鈔僅一二錢”的地步,以至“棄之市肆,過者不顧”——行人看見地上掉了張百元大鈔,都懶得彎腰去撿。

  以集權著稱的帝國政府,也不得不向經濟規律低頭。正統元年(1436年),剛剛即位的明英宗,或許是出于收買人心的目的,宣布廢除祖宗之法——禁銀令。從此以后,白銀成了市場上的主幣,銅錢、紙幣降為輔幣。

  一兩銀子合多少人民幣

  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作為貨幣的白銀,主要被鑄成“元寶”。古人不用錢袋,船形元寶便于纏在腰間,“腰纏萬貫”就是這么來的,真在腰上纏一萬貫銅錢,土豪也得累死。

  最為常見的50兩元寶,面額太大,平時交易只用《水滸傳》中好漢買酒的“散碎銀子”。元寶上刻有產地、重量、經手官吏、工匠姓名等,通常能有五六十字。

  銀錠上傳達的信息非常重要,因市場上流通的元寶都是合金,含銀量不同。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銀,上海有二七寶銀,長沙有用項銀……全國約有100多種。后為方便流通,康熙時規定了作為單位的“虛兩銀”——紋銀,純度935.347‰。還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一兩”在各地的重量也不同。通常而言,明清時一兩銀子重37.3克。

  是不是有點復雜?在銀元進入中國前,想要花銀子,先得驗成色、再稱重量。花起來也很復雜,破整的時候,商人們還要用大剪子剪,用小秤稱過。

  將白銀換算人民幣,通常是以米價為中介。不同時期,各個地區的米價差異頗大。黃冕堂《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中搜集的數據顯示,一石米的價格,明朝從兩三錢到一兩,清朝從五六錢到二三兩,都很常見。

  如果用嘉靖年間均值0.8兩/石、乾隆年間均值1.5兩/石的米價來分別計算明、清兩朝的銀價。則明清時期1石約合0.1立方米,1立方米大米約為800千克,現在全國米價大致5元/千克。這樣算下來,一兩白銀在嘉靖時相當于500元,在乾隆時相當于267元。這幾百年間白銀購買力跌了幾乎一半,這是因為隆慶開海后,南美、日本的白銀源源不斷輸入導致的。

  社會中上層的高薪

  在古代,官員是當之無愧的高收入階層。以清朝來說,官員的俸祿包括白銀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銀180兩,九品白銀33兩。雍正以后,官員有“養廉銀”這一合法津貼,通常是俸祿的幾倍,乃至幾十倍。

  拿所謂的“七品知縣”來說,他們的年俸是白銀45兩加大米22.5石,約合白銀90兩。而一個知縣每年的養廉銀有600—2000兩。依照張仲禮《紳士的收入》一書所說,加上附加稅“火耗”等,一個知縣的年收入有白銀3萬多兩。但這些收入很多都要賄賂上級,真正到手也所剩無幾。

  讀書人就是當不了官,一直做教書先生,工資也相當可觀。大學者到書院去做“山長”(校長),通常一年有幾百兩收入。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后,重建了南京的鐘山學院,給予山長的待遇是年薪984兩白銀,包括正式工資、伙食補貼,以及過節費。

  晚清山西士紳劉大鵬的東家也很不錯,給他開了白銀100兩的豐厚報酬,還為這位老師配了一個仆人。但劉大鵬并不將之視為理想工作,自言“為糊口計耳”。其實劉大鵬比另一位同行朋友幸運多了,那位朋友一年教五六個學生,一人交“束脩”1600文,加在一起不過白銀十兩左右,每個月僅靠一兩白銀養家。

  清朝徽州的生員詹元相,除塾師的工作外,主要投資土地當地主。如康熙四十四年,詹元相“支銀四兩五錢,買賢生弟樓下埞田租六秤,田皮一秤”,第二年他再將“莊基山田皮五秤”租了出去,得銀“一兩九錢五分”。詹元相有這樣的土地至少11塊。所謂“一秤田”,即能生產一秤(9—15千克不等)糧食的土地。詹元相的土地名義上能有幾十兩收入,但實際很難如數拿到,佃農時常有抗租行為,經常還得打官司收錢。

  平頭百姓的辛苦錢

  那么耕種詹元相土地的佃農,一年忙忙碌碌,到頭來能有多少回報呢?江南土地分散,沒有什么大地主,“自種租田三五畝”的情況很普遍。對生產所得,佃農與地主通常是對半分。少數情況下,有的佃農能獲得全部收成的80%,有的僅能拿到15%,這是由佃戶掌握生產工具的多少決定的。如果佃戶的農具、耕牛、種子都借自地主,又怎么好意思在年終時多分稻谷?

  詹元相的“莊基山田皮”既收1.95兩白銀的租金,那租戶所得也大致相當。這個租戶顯然不會一年僅種這么一小塊土地。張履祥《補農書》說“上農夫一人止能治十畝”,而徽州畝產糧食328斤,一個農民年產3280斤,自己落一半,約17石,合白銀25兩。這還不算家庭中的婦女們,通過織布等副業獲得的`“外快”。

  種經濟作物來錢快,古人也懂。福建南靖縣的邱雙租種了一塊甘蔗地,一年租金為白銀2.4兩。收獲的甘蔗后來賣了番銀17元,大約合白銀14兩左右。這么一算,邱雙的地租不過是收成的17%。平均下來,一兩白銀恰是邱雙每月的收入。

  在紳士、自耕農以外,明清兩朝還有工資日結、月結的短工,一干一年的長工。清朝19個省區中,東三省禁止內地移民,人口較少,用工成本最高,通常一年需白銀9—15兩。內地工資以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為最高,平均一年6—8兩,陜西、山東、湖北等大多數地區在4—6兩左右,待遇最差的是甘肅、廣西、貴州,一個長工干一年只能得到1—3兩。這就是說,清朝一個長工要賺一兩白銀,最少要一個月,最多幾乎一年。

  短工雜役的薪水比長工多不少。萬歷年間,宛平縣縣令沈榜的《宛署雜記》,記錄縣政府的收支。他說,雇傭沒有技術的雜役,比如“打掃夫、短夫”,日薪是白銀0.03—0.04兩;有技術的,如“油漆匠、裝釘匠”能有0.05—0.07兩的日薪。

  至于醫生,西門慶家請大夫看病,少則給白銀二錢,多則有三五兩。當醫生看來在什么時代都是高收入者。

  明清時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都在一兩白銀左右,但因白銀實際購買力發生變化,清朝工人的生活水準較之明朝有所下降。

  衣食住行真不貴

  錢是掙了,一兩銀子能做些什么呢?

  一生用度,無非衣食住行,侯會在《食貨金瓶梅》這本書里搜羅了不少實例,展示了晚明社會的生活百態。

  先說衣,《金瓶梅》里的常峙節窮困潦倒時,西門慶資助了一筆銀子。常峙節給妻子買“一件青杭絹女襖、一條綠綢裙子、一件月白云綢衫兒、一件紅綾襖子、一件白綢裙兒”,為自己買“一件鵝黃綾襖子、一件丁香色綢直身”,這7件私人定制服裝,再加上“幾件布草衣服”,一共花去“六兩五錢銀子”。

  對于這次消費,常峙節老婆說:“雖沒便宜,卻值這些銀子!边@么算下來的話,一件比較好的衣服,大約也要1兩銀子,也就是今天的500元。真正昂貴的衣服,還要數李瓶兒那件貂鼠皮襖,值白銀60兩,3萬元。

  “吃”,《宛署雜記》中記錄說,豬肉每斤白銀0.02兩,牛羊肉每斤0.015兩,1只活雞0.04兩,5斤重大鯉魚0.1兩,燒酒每瓶0.05兩等。當時1斤約相當于600克。在這種物價標準下,《金瓶梅》里下飯館都極便宜。侯林兒與陳敬濟在酒館里點了“四盤四碟,兩大坐壺時興橄欖酒”,以及“三碗溫面”,總共花了“一錢三分半銀子”,也就是0.35兩白銀,一百多塊人民幣。

  房子讓當代人操碎了心,在古人卻不叫個事。網上曾流傳一個段子,說賣炊餅的小販武大郎都住得起兩層小樓。其實真相是,潘金蓮把釵子賣了十幾兩銀子,“典”下了“縣門前樓上下兩層四間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干凈”。所謂“典”是武大郎從房主那里獲得使用權,房主保留產權,可在一定期限內贖回房產。雖不是買,但幾千塊就能在縣城里,幾乎無限期地住上獨立小樓房,那是相當的劃算。

  那時的“商品房”,也不會讓工薪階層望而生畏。西門慶幫常峙節買的“前后四間”房,只花白銀35兩。用明朝工人每月1兩的平均工資算,節衣縮食幾年,也能全款買房了。當然了,陽谷只是山東一個小縣城,房價相對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一定是便宜不少的。

  說完了衣、食、住,再看看古人出行的花銷。轎子是老爺們出行的必備行頭,潘姥姥到西門慶家,給潘金蓮賀壽時,租了一頂轎子。潘姥姥進門找女兒要六分銀子,付轎子錢。潘金蓮聽了怒道:“我那得銀子?來人家來,怎不帶轎子錢兒走!”吵吵半天,最后還是孟玉樓“向袖中拿出一錢銀子來”,才把轎夫打發走。潘金蓮還不肯罷休,數落老娘:“你沒轎子錢,誰教你來?賃出劃劃的,教人家小看!逼鋵嵙帚y子不過0.06兩,30塊錢人民幣,明朝“打的”實在不貴。

  古人消費多奢侈

  當然,古人也有娛樂生活。明末大臣陸文衡在他的《嗇庵隨筆》里說,萬歷年間,藝人演一場才“一兩零八分”,后“漸加至三四兩、五六兩”。有一次,陸文衡請人搭臺唱戲,已經是“價至十二兩”,如果有女藝人參演,要另加“纏頭之費”。折算成人民幣,6000元就能請幾個小明星到家里開演唱會。

  如果雇人唱不過癮,還能直接買到家里來,想什么時候聽就什么時候聽。潘金蓮九歲時被賣到王招宣府里,十二三歲就會“描眉畫眼”、“品竹彈絲,女工針指,知書識字”。要買這么一位才藝雙全的少女,只要30兩,F在幾萬塊一個的越南媳婦供不應求,但在大明朝,15000元就能領一個“潘金蓮”級別的美少女回家。

  在古人所有消費中,買官恐怕是最貴的!都t樓夢》里,寧國府的賈珍想給兒子賈蓉“捐個前程”,拿1000兩銀子賄賂太監戴權,買了“五品龍禁尉”。戴公公與賈家關系向來不錯,這還是友情價,那“襄陽侯的兄弟”花了1500兩才當上同樣的官。書中交代,這“龍禁尉”共有“三百員”,是個不大不小的虛職,月薪一兩的老百姓如果要買,得省吃儉用一百年。

  在流通白銀的明清時期,城市中的一個普通人大約每月能賺到一兩銀子,買大約100千克大米或30千克豬肉,或者一件私人定制時裝。在一個普通城市,省吃儉用存上十年八年銀子,也能買房,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 篇2

  在我們熟悉的《水滸傳》中,經常能里邊看到這樣的場景:好漢們走到酒館中,對著店小二喊道:“小二切兩斤上好牛肉,再來瓶好酒!!”緊接著就會扔下幾錠銀子,小二屁顛屁顛地就給好漢們準備酒菜去了。

  魯達又道:"老兒,你來!灑家與你些盤纏,明日便回東京去,怎么樣?"父女兩個告道:"若能回鄉去時,便是重生父母,再長爺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鄭大官人須著落他要錢。"魯提轄道:"這個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放在桌上,看著史進道:"灑家今日不曾多帶得些出來;你有銀子,借些與俺,灑家明日便送還你。"史進道:"直甚么,要哥哥還!"去包裹里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放在桌上。魯達看著李忠道:"你也借些出來與灑家。"李忠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魯達只把這十五兩銀子與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兩個將去做盤纏,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來發付你兩個起身,看那個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兒拜謝去了。魯達把這二兩銀子丟還了李忠。

  以上是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中的內容,魯智深要救濟金氏父女,李忠只二兩銀子,被魯智深給嘲諷了,那李忠真的是吝嗇嗎?其實魯智深是錯怪好兄弟了,史進是一個富二代,他自然不缺錢,魯智深是個中級軍官,月薪才區區五兩,李忠是一個買一走江湖的,天天風餐露宿,沒準兒這二兩銀子是辛辛苦苦攢了大半年的錢,這次全盤拖出,可以說是非?犊恕!端疂G傳》里用銀子的場景非常多,好像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好像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銀子,銀子似乎成了當時北宋時普遍流通的貨幣。

  古代銀錠

  宋朝之前銀子可是稀罕物

  但是實際情況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在宋朝是絕對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受限于當時的銀子開采條件,兩宋時期的銀子的年產量都相當低。據史料考證,整個北宋白銀年產量只有107.5萬兩到205.5萬兩左右,北宋人口達到巔峰時期,人口超過了1億,如果人人都揣著銀子去進行日常交易,這點銀子根本不夠一億人使用,同時為保邊境平安,朝廷每年還要通過現銀或者布匹的方式向遼、金、西夏和蒙古提供巨額的歲銀和歲次,整個宋朝帝國的軍隊也需要通過現銀進行軍費的發放,所以這些客觀因素都導致兩宋時白銀異常短缺。使得白銀壓根兒就不可能在兩宋被老百姓廣泛使用啊,當時老百姓手中的散碎銀子,多為保值所用,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的還是銅錢,宋朝的銅錢以銅為原料,并加工成圓形方孔模樣,一枚銅錢就是一文錢,數額大的情況下常用繩子將一千枚銅錢從方孔中串好稱為一貫錢,在宋代后期,一貫錢又只等于770文,當時形容富豪的一個詞叫做腰纏萬貫,可是腰纏萬貫的大富商做生意,如果真要要將一萬貫銅錢綁在身上也不可能,而銀子雖然具備保值的作用,但沒有被普遍流通,只用于大額交易和支付。也就是說在宋朝的日常生活中銀子并不具備流通的功能,銀子必須得兌換成銅錢才行,將銀子拿到當地的商行換成銅錢才可進行日常交易,宋朝后期甚至發明了紙質的交子來解決交易問題。

  一貫錢

  明清銀子稱為廣為流通貨幣

  那這樣看來,我們是不是被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給騙了?那其實不然,施耐庵是明朝人,自然而然地按照明朝的貨幣去寫小說。在明朝和后來的清朝,白銀迎來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明朝的時候國外銀礦大開發,大批的白銀從海外流入中國,白銀數量變多了,那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比銅錢流傳更廣的貨幣。據歷史統計,明朝鼎盛時期全世界有差不多一半的白銀流入了明朝,當時人們要花銀子的話,必須要先驗成色,再稱重量,破整找零的時候,還得用剪刀將銀子剪碎,使用專用小稱稱量方可,這才有小說中碎銀子一說。

  碎銀子

  那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在歷史上到底如何呢?

  在《紅樓夢》中,劉姥姥看到賈府一餐螃蟹花了24兩銀子,感嘆說這24兩銀子夠小戶人家生活一年了;在《水滸傳》中,為劫生辰綱,晁蓋、吳用邀請阮氏三雄入伙,吳用給了阮小七一兩銀子,阮小七用這一兩銀子買了一甕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一對大雞;在《西游記》里面,豬八戒取經路上一共就攢了五錢銀子,在黃獅精一回,黃獅精讓兩個小妖拿20兩銀子去買豬羊,而小妖卻想要偷偷落得二三兩銀子買件棉衣。在各大名著里邊對銀子價值描述,那真是非常矛盾,看不出一兩銀子到底價值多少,甚至在當今的一些電影電視中,就更加離譜,古人似乎動不動就是幾十兩甚至成千上萬兩的銀子掏出來消費。

  那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在歷史上到底如何呢?

  按當今銀價一兩白銀大概是220元人民幣

  有人說很簡單,根據現在銀子市價計算,截止到2021年7月14日,1克白銀等于5.42元人民幣,古時候1兩大概是現在的40克,經過簡單的乘法運算,我們就能得出一兩白銀大約等于是220元人民幣。但是這個答案對嗎?

  這個顯然這是不嚴謹的,時至今日,銀子已經不作為我們的日常貨幣,銀子現在體現的價值只是貴金屬金銀本身的價值,沒有考慮到其他諸如供求關系、物價水平、白銀的產量等因素的影響。

  古人收入多少?

  其實將古代的白銀直接換算成人民幣應該有一個中間的衡量單位,古時候無論是市井小民還是政府官員,都得用錢換成米來果腹。那咱們的就先來看看當時各階層的收入狀況到底如何,古代官員一般情況下,除了明朝朱元璋反腐的原因,導致明朝官員表面上工資都少的可憐,大體上歷史上這些公務員群體都屬于高收入。

【 古代家庭經濟史: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關文章:

銀子巖洞04-16

古代家庭教育格言03-11

十錠銀子09-21

游銀子巖06-01

我家的“小銀子”05-31

游銀子巖作文04-15

馬價銀子的成語解釋08-14

夢見銀子是什么意思10-09

游銀子巖作文9篇04-1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天 | 日韩午夜福利视频100集 | 午夜看看AV在线 | 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99久久亚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