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趣談: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
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時代。因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世界范圍內無統一之時限。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趣談: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趣談: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
陳勝吳廣起義
在我們熟知的歷史教科書關于古代農民起義的章節里,朝代更替的基本模式是這樣的——封建統治者貪婪又殘暴,導致土地集中,民不聊生;然后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最后農民起義動搖了封建王朝的根基,完成朝代更替。比如在高中歷史的教案里,關于明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苛捐雜稅繁多、土地兼并嚴重、皇帝昏庸腐朽,等等。按理說,農民起義應該由農民領導,但實際上大多數的起義領袖并非農民,“農民起義”確切說是因為起義主體是農民而得名。
那么,領導著農民造反的“革命領袖”們,大都從事何種職業?最熱門職業又是什么?
本文選取古代十二次為人熟知的農民起義作為樣本,為大家揭開農民起義領袖職業的秘密。
中國古代十二次農民起義依次是:秦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朱元璋打的大算盤:將造反高危人群商人、吏員踩在腳下
當朱元璋擊敗各路競爭對手,驅逐北元統一華夏之后,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管理他的臣民,如何避免過去朝代更替的老路,如何千秋萬代,國祚永存。
在古代王朝中,沒有鐵路、汽車、電報、電視,更沒有互聯網,帝國對處于統治末梢的百姓,控制極其不易。朱元璋決心改變這樣的情況,他仿照前朝的戶籍制度,建立了大明朝的戶籍,“凡戶三等:曰民,曰軍,曰匠。民有儒,有醫,有陰陽。軍有校尉,有力士,弓、鋪兵。匠有廚役、裁縫、馬船之類。瀕海有鹽灶。寺有僧,觀有道士。畢以其業著籍”。
最后一句話解釋了明朝戶籍的奧秘,以職業作為基礎信息,固定人群的分布,從而達到便于管理的目的。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繼承了古人“士農工商”的重本抑末的政策,推崇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農為重為本,對商人諸多歧視、限制。
除此以外,在公務員序列中,朱元璋也把“吏”限制在公務員系統的最底層,從而產生了“胥吏”階層,這些官府的辦事人員不可參加科舉考試,一朝為吏,不得為官。朝廷固執地對吏員死死壓制,寧愿容忍他們的子弟世襲吏員,也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朱元璋將吏與商人兩種職業限制在各自序列的最底端,讓其名聲差,地位低,對這兩類職業人群極其提防。
如果以十二次古代農民起義中可稽考職業者35人為統計樣本就可發現,從事吏與商人職業的達到17人,占了48.6%,將近一半的比例。
不知道朱元璋是否也做過類似的統計,但他的實際做法,卻冥冥中為探究歷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線索。
“吏”——古代農民起義領袖高危職業之最
所謂官吏,古代長官稱官,屬官稱吏。明朝以前,官吏之間并無明確鴻溝,由吏員走上宰相高位的也有。直到元朝,因為蒙漢有別,漢人在吏員的位置上占據絕大多數位置,產生了胥吏階層,這一階層到明朝固定下來。
但就是這樣一群不上不下的下級公務員,在中國古代十二次較著名的農民起義中翻云覆雨、獨領風騷。
劉邦是眾多由下層公務員成長起來的農民起義領袖中的佼佼者。《史記》中記載這位大漢開國皇帝的成長經歷:劉邦自幼就是鄉里的二流子,他不事生產,四處結交豪杰義士,為人仗義疏財,在四里八鄉頗有些人脈。
成年后劉邦通過了考試,成為泗水亭長,正式晉身公務員序列。《史記》里說:“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當了亭長,他也不消停,經常跟豬朋狗友飲酒作樂,依然保持著過去仗義疏財的“名士”風范。
在這方面,劉邦鬧革命前的形象和另外一位落草聚義的人物宋江,是如此相似。對了,宋江這位傳說中的農民起義領袖也是吏員出身。
在這個職業里還有一些鼎鼎大名的人物:瓦崗軍的創始者翟讓是東郡法曹;竇建德是里長出身;紅巾軍的大當家劉福通是一介巡檢;跟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陳友諒曾為縣吏;清朝嘉慶年白蓮教起義的重要領袖徐天德是一名差役。
還有一些史書中沒有明說,但可以推斷為吏員出身的領袖,比如西漢末年綠林起義的領袖王匡、王鳳兩叔侄。這二位在史書中的職業信息非常少,《后漢書·劉玄傳》有這么一句:公元17年(天鳳四年),“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今京山縣東北部三陽鎮一帶)人王匡、王鳳為評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
雖然沒明說,但在沒有幫人打官司的“訟師”的時代,能為老百姓評理諍訟的,只能是官府的下級公務員。
還有李自成,這位長期以來被推崇的起義領袖是驛卒出身,就是驛站里負責傳送公文的小吏。到了今天可能是鐵路公安,又或者是政府里司機班的司機。
官府吏員為何成為起義領袖的第一號職業呢?
首先,吏員地位雖低,但把握著大量社會資源,為地方一霸,甚至被顧炎武稱為“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胥吏也”!古代吏員是連接官民的紐帶,他們借助朝廷之權,從事征糧征稅、訴訟等工作,并且利用身份結交各方人士,經營自己的勢力。
其次,吏員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比如劉邦、評書中的宋江,利用自己的職位仗義疏財,廣交朋友;另外因其工作性質,經常要下基層,與群眾打交道,雖然胥吏中不乏魚肉鄉里之輩,但總有王匡、王鳳這樣幫助底層百姓打官司,從而在民眾中擁有人望的正直小吏。這些底層公務員出身的農民起義領袖,無一不在民間擁有很高美譽度,都是可以一呼百應的牛人。
最后,作為吏員,還可以掌握一定的財富,比如劉福通是巨富之家出身,后來當了巡檢,便有了仗義疏財的經濟基礎,而且到了起事的時候,招兵買馬也需要大量金錢。
有此三點,下級“公務員”便成為了造反的急先鋒。
商人以有財有勢成為第二號高危職業
難怪朱元璋那么討厭商人,因為在跟他一起爭奪天下的各路豪杰中,就有張士誠和方國珍是商人出身,張士誠是鹽商,方國珍是海商(因為同時也是海盜,所以不列入商人職業)。
第一位以商人職業“鬧革命”的,是“我花開后百花殺”的黃巢。這位撼動了大唐根基的梟雄,是鹽商出身,據說他那一身武藝是在販賣私鹽的過程中,通過與朝廷官兵的戰斗而練就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巢不是合法商人,只是個販私鹽的走私販子。黃巢也曾因此自慚形穢,想通過考科舉脫離黑道。只是天不遂人愿,幾次應試都名落孫山。屢次受挫,卻讓這位非法商人的胸中充滿了對功名的渴求——你不給,老子自己來取。
某次落榜之后,黃巢滿懷激情地寫了一首《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字里行間分明就是反詩。
公元875年,黃巢的同行王仙芝(也是鹽商)帶頭造反。看時機已到,黃巢召集自家八個親戚子弟,聚集數千人,造了大唐的反。
鹽業在古代從來是朝廷的壟斷產業,因此走法律空子,經營私鹽的商人,大多數成為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除了黃巢,元末的張士誠也干這樁買賣。
鹽商在歷史上的“斑斑劣跡”,也被穿鑿附會到其他一些著名造反人物身上。性格可愛的程咬金,就被評書生生造成“賣私鹽的”。但真實歷史中,老程卻是正兒八經的將門出身,正宗高富帥。
在商人這個行當里,不得不提方臘。這位在《水滸傳》里干掉大半梁山好漢的“革命家”,實際上是比水泊梁山聲勢大許多的真正的起義領袖。而這位仁兄利用當地“漆楮、杉材之饒”做起了漆園主。他具體怎么發家致富,正史上語焉不詳,他可能是一位“農場主”,但既然有廠子,必然販賣商品,權且把他歸入商人類別。
方臘還有個副業,私下傳播“明教”,算是業余宗教界人士。
商人造反最有利的因素自然就是有錢,造反總要有兵器盔甲糧草,黃巢如果沒有家私巨萬,也不可能一動手就聚集起幾千人馬。
軍人造反既有限制也有便利條件。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過去由貴族主導的朝代更替成為歷史。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冒險有著客觀條件,他們倆是大秦戍邊的下級軍官——屯長。兩人和手下因為不能按照規定時間趕到漁陽,都有砍頭的罪過,橫豎是個死,不如反了。
陳勝、吳廣過去都是農民,《史記》說陳勝在鄉下種地,還不安心本職工作,憧憬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未來,但按照秦朝對民間兵器嚴格控制的政策,如果兩人都起于田畝間,恐怕沒那么容易聚攏人馬,一呼百應。
因此軍人身份無疑給陳勝、吳廣創造了堅實的造反基礎。
在這個行業里的佼佼者還有明末農民起義的兩位強人,一個是起義早期的領導者王嘉胤,另一個便是大名鼎鼎的八大王張獻忠。這二位都是明朝軍鎮的戍邊士兵,兩人的職業背景讓他們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從而在早期的革命事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農民軍的領袖。
掌握武器、身具軍事能力及團體基礎的軍人,很容易成為造反的重災區。但縱觀歷史,這個職業與農民起義結合的領袖并不多。究其原因,是軍人本身受到朝廷嚴格的監控與紀律制約,讓下級軍官或士兵很難起事成功。
真正的農民出身只有三人
十二次起義的35位主要領導人中,算作農民出身的只有3人,而且全不是挑頭的。
南宋時,接過鐘相的槍繼續造反的楊么,職業無從稽考,但當地有傳說他是洞庭湖的漁民,《皇宋十朝綱要》中又稱其為湖寇。以其對洞庭湖河汊港灣的熟悉程度,楊么的職業可以推測為漁民,后為洞庭湖上的盜寇。那么以農林牧副漁的分類列入農民也勉強說得過去。
也就是說到了宋朝,才出了第一位勉強夠著“農民”的起義領袖。然后又長時間不再有真正的農民領導起義了,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晚清。
太平天國起義中,有位時常假托天父下凡的大仙——東王九千歲楊秀清。這位動不動就閉著眼念咒,連天王萬歲洪秀全都被忽悠得跪倒在地的人物,干革命前從事“種山燒炭”。據史學家羅璽綱所述:“他當農時,在陡峭瘦瘠的山坡上,開荒種植些玉蜀黍、番薯等糧食作物,或種些蓼藍經濟作物。農時過后,就入深山去伐林斫木,在炎暑天,入窯燒炭。”由此可見,楊秀清也可算作農民出身。和楊秀清職業相同的還有太平軍前期重要領導西王八千歲蕭朝貴。作為楊的妹夫,蕭朝貴以扮演“天兄”下凡為己任。可惜“天兄”不長命,早早就在長沙城外壯烈升天。
如果總結這三位以農民為職業的農民起義領導人,會發現他們有共同特點——都不是起義中的No.1,要么是重要助手,要么是繼承者。
雖然楊秀清和蕭朝貴在起義前已經通過角色扮演,可以指揮天王,成為了太平軍實際的領袖。但假如沒有洪秀全和馮云山神來之筆的拜上帝會,在山中燒炭的楊、蕭二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出扮演“天父”“天兄”的妙計。
這也印證了一點,缺乏教育以及少見世面的傳統農民,很難成為起義這種逆天大事的領袖。
經常混入農民起義隊伍,竊取革命果實的貴族子弟和地主。
在歷史教科書中經常提到這樣的理論:農民起義動搖了封建統治基礎,但農民起義經常被地主貴族等舊勢力利用,并篡奪勝利果實。“英勇的農民在戰爭中打擊了封建統治,推翻了王莽政權,獲得了光輝的勝利,但是卻無可避免地讓劉秀篡奪了勝利果實。”(《中國史大綱》,翦伯贊等編著)
這里講的劉秀,便是兩漢易代之際,加入義軍并且最終平定天下的西漢沒落皇族子弟,翦伯贊稱其為大地主。
篡奪農民起義領導權的貴族子弟還有很多,項羽,這位楚國落魄貴族便是另一位佼佼者;還有家中四世三公,火拼翟讓的瓦崗軍領袖李密。
也有一些在階級上站在農民對立面的地主參加革命并處于領導層。比如太平天國起義的重要領袖韋昌輝、石達開。過去的史書把韋昌輝視為破壞農民起義的反革命地主階級;但另一位平定天京之亂并誅殺韋昌輝的石達開,同樣是家庭富裕的地主階級出身。
從貴族與地主領導起義的人數看,這兩種職業顯然不是大頭,畢竟作為既得利益者,推翻朝廷砸自己的飯碗,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隱形的高危副業:宗教人士
在扯旗革命的領袖中,還有許多雜項職業。如洪秀全、馮云山鬧革命前是私塾教師;朱元璋是和尚;白蓮教起義的王聰兒曾是江湖藝人;黃巾起義的大頭領張角還是個燒符水治人的江湖郎中;元末農民起義的韓山童則是白蓮教教主。
仔細分析所有造反領袖,會發現,除了韓山童是職業教主之外,其他人還經常從事一項隱形副業——宗教會道門。張角不僅是江湖郎中,還是太平道的教主——大賢良師,加上他的兄弟努力地傳道,為黃巾起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由張角開始,中國歷史上由民間會道門引發的起義多如牛毛,數不勝數。南宋的鐘相幾乎復制了張角的經歷。這位仁兄也是江湖郎中出身,《三朝北盟匯編》里說他:“無他技能,善為誕謾。自號老爺,亦稱天大圣。”轉成現代文就是,這位仁兄不學無術,就愛扯淡,自稱老爺子,還封了個天大圣的稱號。不過鐘相吹噓自己神通廣大能治病,估計還有些騙術,于是忽悠得鄉里鄉親奉若神明。就這樣的手段坑蒙拐騙還聚集了一大幫信徒。
在農民起義歷史中,明教與白蓮教的出現頻率絕對很高。方臘據傳是明教信徒,和尚朱元璋也是明教中人。挑起元末農民起義的韓山童是白蓮教的教主,徐壽輝、劉福通等人都是他的弟子。根據史學家吳晗的研究,在那一時期,白蓮教、彌勒教以及明教有合流的趨勢。后來明教在明朝時期屢遭打擊,漸漸式微;只有白蓮教堅持下來,到了清朝嘉慶年間,白蓮教還能搞起橫跨幾省的大起義。
洪秀全和馮云山也有宗教的副業,他們改編基督教教義,創立了拜上帝會,也成就一番事業。如果總結這些“教主”“大師”的共通點,會發現,宗教很多都同醫術掛鉤,上面提到的張角、鐘相皆是如此,甚至洪秀全也曾顯露過醫術,據說韋昌輝就是因為洪教主治好了他的老婆才皈依其門下。
新中國成立不久,黨和政府就發起了“打擊反動會道門”的運動,在民間起伏千年,時常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各種神秘主義組織,終于失去了生存土壤,逐漸走向消亡。
古代農民起義領袖干什么職業對朝廷最危險?
古代歷史課必考內容包括了歷次農民起義。要知道,我國古代一直都是農耕國家,千千萬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是帝國的基石。他們也沒啥過高的要求,就是吃口飽飯老婆孩子熱炕頭混一輩子行啦!可古代就是不給他們機會,戰爭頻仍、災害頻發疾病肆虐等等很多因素,輕而易舉的會農民破產失去土地。而可惡的地主階級可不管農民死活,吃的肥頭大耳,腦滿肥腸,他們趁機強取豪奪農民的土地,逼得農民無立錐之地。更要命的是,政府苛捐雜稅繁多如牛毛,朝廷腐朽沒落,更是逼迫的農民攜家帶口啼饑號寒嗎,掙扎在生死邊緣。
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為了生活,就像高壓鍋壓力得不到釋放越來越高,終有一天,逼得只會種地的農民義無反顧的奮起抗爭,于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這也使得我國古代,除了經濟高度發達稅收主要來自手工業者的宋朝。其余朝代都是亡于內亂被新王朝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
幾千年來,農民起義大大小小不可勝數,但能被史冊記載的規模比較大的便是秦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陳勝、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因此被大家耳熟能詳。故而這塊內容也一直都是歷史學家關注的熱門。
可我們今天就不一頭拱進歷史的專業研究領域轉悠了,就劍指偏鋒,就單單拎出古代領導農民起義造反的“革命領袖”,用大數據來分析一下,這個英雄好漢們,當年其實都是從事何種職業的?干大買賣,不怕殺頭活剮敢造皇帝反的農民領袖們,他們當初所干的最熱門職業是什么?
先說我們最熟悉的陳勝吳廣,他們領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打著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的旗號,一時間云集響應,走上了反抗暴秦的正義道路。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帶領兄弟們殺殺殺的陳勝吳廣那也都是倆五大三粗干農活的好把式。
實際上,1975年12月,隨著湖北的“睡虎地秦簡”出土,答案呼之欲出。其中有條秦法的竹簡明文規定,大秦徭役若“為朝廷征發,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降雨不能動工,可免征發。”非常明確的告訴我們,遲到三五,臭罵你一頓;超過六天到十天的,罰一個盾牌的錢;遲到超過10天的,罰一套盔甲的錢。如果因為下雨,不可抗力,這個徭役可以免除的不處罰。這就跟我們已知的一大群人因為天降大雨道路泥濘不能按期到達面臨斬首故而迫不得已揭竿而起的認知完全是顛覆性的!似乎秦朝法家當道嚴刑峻法苛責什么的,可能并非如此,不僅不是傳說中的那般殘暴,相反還可能挺寬松呢。
那陳勝吳廣既然不是因為誤了路程被迫揭竿而起,那是為了什么呢?原來,秦兼并六國,可秦始皇并沒有對六國王家貴族舊部斬盡殺絕,使得他們在秦始皇駕崩后,默默積蓄反秦復國的力量一時間迸發了出來。恰好秦末天災人禍不斷,秦朝不少好大喜功的工程勞民傷財、胡亥肆無忌憚胡作非為等等諸多因素,都導致農民們徭役過于沉重,食不果腹耳,于六國舊部復國勢力量自然合流。電光火石間,匯聚成了滅秦勢不可擋的滾滾洪流一發不可收拾!
要知道,當時的老百姓尤其是農民朋友可都是不識字的,而我們理解的農民陳勝呢?他沒發跡前便曾大聲的對眾人說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再聯想到為了造反利用帶領的一幫子剛從農村征來的兵蛋子不懂法律沒文化,一會是把事先用朱砂寫好的帛書藏在了魚肚子里。戍卒隊伍的伙頭兵買魚回來剖開魚肚子一看,大驚失色,竟有“陳勝王”三字,一會又讓人在駐地附近神祠的小樹林里,裝作狐貍叫:“大楚興—陳勝王”搞出這么多蠱惑人心的手段,搞的迷信的戍卒們人人忐忑、將信將疑!看火候差不多了,借機殺掉尉官,拿著他們的頭顱說是:我們是受了扶蘇和項燕的命令,一起反了吧!戍卒們經過前兩件神乎其神的事這么一聯系,這回竟然是全都相信了,立刻擁護陳勝為王,在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感召下,噼里啪啦跟秦朝正規武裝干了起來,攻城略地是差點打進咸陽!
這就很疑惑了,能對時局進行精準的分析判斷,曉得扶蘇剛毅勇武、為人仁義、大伙都服,是當時全天下人的希望,故而用其的名義號召眾人起來反抗暴秦,扯起虎皮做大旗,省時省力成本小,就足以見得陳勝并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主兒。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之乎者也的也肯定是個文化人,還能喊出歷史上著名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高水平口號,可以肯定的說,陳勝絕對非有些資料說的那樣,一開始是農民,后來秦朝征集勞役成為勞役的帶隊小隊長大澤鄉遇大雨云云,他本身極有可能就是當年受過良好教育的六國貴族,國家滅亡后隱匿民間,大澤鄉逮著機會起義,也根本就不是單純的大雨延期,起事后,還假借公子扶蘇的名義起義,足以見得,陳勝吳廣應該就是一起精心策劃,提前安排的反叛帝國的陰謀!但陳勝、吳廣無論是屯長的軍人出身還是六國舊部出身,都絕對不屬于農民這個職業!
再看我們都熟悉的劉邦,他推翻暴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很多朋友都覺得他怎么能算農民起義的一支呢?所謂“伐無道,誅暴秦”,劉邦芒碭山澤斬蛇邦糾結沛縣子弟數千人奮起抗秦,你怎么知道參加革命的大部分不是農民呢?既然劉邦率領的是一支農民義軍,那劉邦的身份到底又算啥成分?
劉邦原本壓根就沒啥顯赫身世,賤民不配有名,他本來就沒有名,只被稱呼為劉季,伯、仲、叔、季,季就是家里排老四,劉季就是劉老四的意思。天天游手好閑,跟寡婦私通,四處溜達惹是生非,莊稼活不會干,四處結交豪杰義士,還仗義疏財,跟好兄弟日日把酒言歡喝個稀醉,被老爹罵做沒用的狗東西。好不容易終于補了上了泗水亭亭長的缺,但算不得官一小吏耳,那點薪水根本不夠溫飽,
不曾想,劉邦三十老幾走了大運,被大富翁呂老太公一眼相中,硬要把如花似玉的呂雉嫁給他,劉邦結婚后,這才迎來了新的人生起點!故而說劉邦的起義毫無疑問就是農民起義,但是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肯定算不上是農民,而是吏員出身較為妥帖。
再來,唐末橫空出世了一位大殺神,差一點就率領百萬之眾提前讓唐朝壽終正寢。
話說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乾符二年六月,黃巢與兄侄八人響應王仙芝。黃巢率軍攻陷鄆州,殺死節度使。乾符五年王仙芝死,眾推黃巢為主,號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一路高歌猛進殺獲得了沿途農民兄弟的熱力響應和強有力的支援,失道者寡助,唐軍一敗涂地,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黃巢攻破長安趕跑了唐僖宗,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在唐朝將領李克用、王重榮等人的猛烈進攻下,四年后黃巢敗死狼虎谷(在今山東萊蕪西南),唐末農民起義正式結束。黃巢雖說到做到,打著為民除害、“天補平均”的旗號,二度攻破帝都,沉重地打擊了腐朽不堪的唐王朝的統治,但值得諷刺的是,黃巢生性嗜殺,殘忍到令人發指:攻打廣州時,殺人無數;二次入主長安時,全城男丁被屠;攻打陳州時,以人肉做軍糧等等。故而很明顯,領導農民起義的黃巢肯定也不是農民了。能做詩肚子里有點墨水,一般都有點求取功名心,哪有功夫耕地?
說來黃巢也是個苦命人,本想著通過科考報效朝廷,可誰知命運多舛,甭管他怎么復習怎么才華橫溢,考了幾次進士,屢次不第。老大不小的黃巢在最后一次進京趕考時,就立下了志愿,在不中老子就做寇。結果,這次還真讓他稱心如意的落了榜。灰溜溜的離開長安時,他回頭看了一眼氣勢恢宏的大明宮,惡狠狠的吟出了那首著名的詠菊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回到老家當起了商人。
商人古代是卑賤的工作,就這,他干的還不是合法的商業活動,還得跟政府各級稽查斗智斗勇玩貓捉老鼠的游戲。啥工作這么提心吊膽?這便是販私鹽,這當時可是掉腦袋的活。
大唐規定,鹽政全部國家壟斷,老百姓吃鹽的錢全給了國家啦,史書記:開元盛世年間大唐收入,鹽占一大半。唐朝末年,財政荒馳,鹽稅就漲得比如今的石油期貨還快,害的老百姓的吃個鹽一撮都得用好幾天,嘴都淡出個鳥來!
可是,鹽價高,利潤也高,黃巢這樣的私鹽販子便乘虛而入,中間倒差價,賺的盆滿缽滿!為了對抗朝廷,黃巢是廣招豪杰,持刀負弓,跟政府干跟其他販毒,是搶市場份額的販鹽集團干!久而久之,匯聚三教九流不乏亡命之徒實力不容小覷!恰逢當年河南各地發生天災,國家無力救助,依舊強行收稅,暴民不斷,黃巢窩了一肚子邪火,一咬牙,反了他娘的,是揭竿而起,做了起義軍的頭領,這才開啟了黃巢:“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的壯烈反抗之路。
故而,有專家開玩笑的說,歷史的經驗無數次告誡我們,千萬別惹私鹽販子,尤其是一個考試不及格的私鹽販子!后世的元末更是典型,朱元璋起義之所能能干掉元朝,重要原因在回憶就是其軍費大多是私鹽販子提供的,就連他的對手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也都是私鹽販子出身。可以說,元末農民起義,基本上是一伙私鹽販子在爭奪江山。
那么到此,我們好好調查調查,古代的所謂農民起義的領袖們他們都是啥職業?也就說,我們到底要好奇的看看古代干啥職業是最危險?我們專門從大一點的農民起義來分析!
【歷史趣談: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相關文章:
歷史趣談:溫彥博是哪個朝代的人01-14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6-17
起義領袖宋江名人故事04-09
德國農民戰爭歷史故事09-16
盤點古代歷史名人及作品03-23
古代名人歷史小故事07-28
古代女帝武則天歷史典故10-21
中國古代門聯的歷史來源04-27
中國古代歷史文選體例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