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何時移植到北京的
眼下,京城多處景區梅花綻放,吸引了眾多游人觀賞。在人們印象中,梅花多盛開于江南,且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蘇州鄧尉山而知名。其實,梅花的種植在北京同樣歷史悠久。那么,北京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梅花的?北京種植的梅花有哪些品種?
京城種植梅花始于元代
吳全節移梅進京成為燕地種植梅花第一人
早在元代,大都城(今北京)已有了梅花。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在《輟耕錄》中記載:“初,燕(今北京)地未有梅花,吳閑閑宗師全節時為嗣師,新從江南移至,護以穹廬,扁(匾)曰‘漱芳亭’。”吳閑閑,即吳全節,元代著名道士,字成季,號閑閑,饒州(今江西鄱陽)人,酷愛梅花,有“梅花道士”之稱。他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大都謁見元世祖忽必烈,并于至大三年(1310年)赴江南祀茅山(道教名山,位于江蘇省句容市)及歸省雙親,回京時,移植梅花數十株于大都。因大都冬季較為寒冷,梅花不能露地越冬,遂建漱芳亭于齊化門(今朝陽門)外,并設穹廬(氈帳)將梅花植于其中。
吳全節所移植的梅花至少有紅、白兩種,因當時的文人范梈(“元詩四大家”之一)所作《次韻賦吳尊師漱芳亭白、紅梅花二首》中對白、紅兩色梅花均有贊美。同期的另一位詩人張雨(杭州人)在漱芳亭觀賞了梅花后,也寫文贊嘆:“恍若與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覺熟寢于中”。
此前,史籍中未見北京地區有梅花種植的記載,可以說吳全節移梅進京,開創了燕地種植梅花的先河,故元宮詞中有“繞羅亭植紅梅百株”,“紅梅初發,攜尊對酌”之詩句。由此可見,至少在700多年前,當時的元大都內已有梅花種植了,只是數量極少而鮮為人知。
明代香山天壇多處植有梅花
《游西山諸剎記》描繪“盆梅盛開”“玉色燦然”
到了明代,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種植。據史料記載,天壇里很早已有梅花栽培,嘉靖年間儒學大師、散文家唐荊川(原名唐順之,江蘇常熟人)在天壇觀賞梅花后,欣然寫下《詠天壇梅花》:“名卉來南土,奇葩曜上方。花遲疑避雪,葉早為迎陽。靈液滋玄干,仙云拂素裳。無言恒斂笑,不謝暗飄香。夕伴芝房月,朝承菟苑霜。飛窺玉女鏡,舞撲羽人觴。擬結千年實,先呈五出妝。帝羹如可和,持此奉明光。”西郊香山碧云寺在萬歷年間也有梅花栽培。明代《宛署雜記》收錄了御史朱孟震(今江西新余人)的《游西山諸剎記》,其中就有關于梅花的描述:“萬歷丁丑(1577年)日近暮,輿夫行不前,促之行,至碧云……循池而出道右,幽洞敞明,貯花樹其中,時春已半,盆梅盛開,暗香襲衣袂,玉色燦然,恍惚若羅浮故人,千里會面,又奇矣!”作為南方人,他對在京西香山一帶能看到梅花感到驚奇,并予以“暗香襲衣袂,玉色燦然”的贊譽。隨后在《碧云寺山房次日喜雪》中寫道:“梅花開未落,相對玉為標。雨聲方瀝瀝,雪意復蕭蕭。”從詩句的`描寫來看,當時碧云寺三仙洞(遺跡尚存,位于該寺東側水泉院)內擺放的盆梅應為白色品種。
此外,明代史料中還有昌平小湯山、北郊滿井、西直門外高梁橋極樂寺和豐臺草橋等極小范圍種植梅花的記述。《京師雜憶》記載:“草橋偶見梅樹,妖艷而幽芬,別有景觀。”《帝京景物略》記載:“右安門外南十里橋,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為業。都人賣花擔,每辰千百,散入都門,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由此可見,在京城眾多的初春花木中,梅花開放得最早。
清代梅花多植于宮苑
乾隆皇帝盛贊梅花“冰姿玉骨鐵干古心”
圓明園等御園都曾有梅花種植,《圓明園內工則例》記載了圓明園所種植的花木70余種,其中就有梅花。據傳康熙皇帝對梅花情有獨鐘,在暢春園聽政時,每到初春之日,總要在他的御案上擺上一兩盆梅花,以作“歲朝清供”,獨自欣賞。
清乾隆年間在興建香山靜宜園時,曾栽培過梅樹。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觀賞梅花后,題寫了一首《梅》詩,并在詩的前面寫下一段解釋文字:“梅于北地不宜,而香山土脈殊勝,卉樹皆易植。嘗以盆梅移種庭中,今七年,高可八尺許,枝干勁達,其天自全。初夏駐山館,梅始著花踈蕊,暗香故不減冰雪中標格。而草樹扶疏時,得此亭亭玉照,更足為泉石之助。夫孤山鄧尉非不繁且早,而茲獨以后開見珍,塵外一枝,所成正復不少,又何必較量遲早之間哉。”其詩曰:“盆梅棄可惜,試種巖之隈。山中氣候遲,清和花始開。瀟灑五出葩,因緣值我來。羞同桃李芳,雅契泉石材。一樹不為少,雪海何為哉。白傅與林翁,假借聊相陪。”詩中生動記述了乾隆皇帝在香山試種梅花的過程。
紫禁城內也有梅花種植。乾隆皇帝在《庭梅四聲四首》序中稱:“北地無梅,有之亦盆植耳。十數年前命于靜怡軒庭中植梅二株,冬時設旃棚護之,今已成樹。”靜怡軒為紫禁城建福宮內寢宮,據傳每至冬日,乾隆皇帝便在靜怡軒里放置多盆梅花。他不僅喜歡梅花,還對梅花大加贊許:“梅花品格最勝,冰姿玉骨,鐵干古心,迥非凡卉之匹。”
慈禧太后也獨愛梅花,在頤和園的寢宮里,梅花與水仙是她必置的花卉,她還以此為臨摹對象,創作了不少山水畫。《花鄉豐臺》中也記述了草橋附近清代已有冬日在暖洞子(暖房)里培育梅花,除送往大內(皇宮)外,也送往海甸(淀)諸多宮苑里,供帝后們觀賞的記述。
“南梅北移”漸成新景
京城梅花品種已超過125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城一些文人雅士和宅門大戶還有在家中養殖梅花的。當時豐臺一帶的花農,多在春節前將造型優美、熏成含苞待放的梅花用糊了八層紙的保溫筐肩挑著進城,送進預定了梅花的人家,并有文人雅士借景生情,吟詩作賦及繪畫。當時的北平農事試驗場(今北京動物園)和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等地均設有花圃,培育花卉,其中也有梅花種植,“數株種于地上,冬日筑花房以避寒雪”。
由于地域與天氣的原因,北京地區地氣寒冷,梅花很難正常越冬,所以均在暖棚中培植,而較大范圍種植梅花還是近五十年的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北京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南梅北移”的艱苦實踐。
1957年植物學家陳俊愉調入北京林學院(今北京林業大學),一邊教學,一邊與北京植物園合作,進行梅花引種馴化研究,嘗試著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三年后,四株幼苗吐出一二十個鮮艷的花蕾。但在朔風寒流的不斷襲擊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干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兩個花骨朵了,不過這兩個花蕾終于在1962年4月初怒放了。翌年,那些梅花開了更多的花,初夏時還結了一個碩大的梅子。兩朵梅花度過北國嚴寒,由此宣告了“南梅北移”的成功。主導“南梅北移”研究的陳俊愉被譽為“梅花院士”,并榮獲“中國梅花研究終身成就獎”。
據《北京梅花》統計:北京市域內的梅花品種已經超過125個,約占中國梅花品種登錄總數的32.64%,遍布全市40多個景點景區。其中,中山公園梅園是京城建立最早的梅園,種植的梅花品種最多,包括杏梅、江梅、綠萼、宮粉、朱砂、龍游、垂枝梅、豐后等;明城墻遺址公園梅園種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種,如復瓣桃枝、小宮粉、小綠萼等;位于香山腳下的北京植物園梅園種植的梅花數量最多,已有杏梅系、真梅系、櫻李系梅花等三十余個品種共2000余株;地處西山鷲峰的梅園則匯集了國內外精選的珍品上百個,其中露地抗寒梅花分櫻李梅、杏梅和真梅等種系,并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
【 梅花是何時移植到北京的】相關文章:
到北京08-05
梅花何時開現代詩歌04-30
春到梅花山02-25
春到梅花山11-26
春到梅花山04-23
春到梅花山閱讀理解01-17
移植記憶11-23
移植散文03-20
到北京的前奏曲散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