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歷史:李淵品嘗莜面窩窩 石勒推廣蕎面碗饦
莜面窩窩
山西的地形多樣,起伏懸殊,最適合小麥和高粱、玉米、豆類、蕎麥、莜麥等雜糧生長。五谷收獲后,幾乎都是要粉碎碾磨成粉才能食用的,在一萬多年前山西下川文化出土的石磨盤證明,山西用面粉加工食物的歷史已有萬年。
唐代已有黃米面油糕
39歲的侯麗萍準備過年的各種吃食時,一定要按照以往的規矩,炸兩盆黍米面的油糕,或是菜餡,或是棗泥餡、紅豆餡。這些油糕用來招待春節里來訪的親戚們,是年年春節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寓意著“年年高”。至于侯家是從何時開始過年要炸油糕,已經無從考證。侯女士說,小時候奶奶在臘月廿九蒸完饅頭,就會開始炸油糕,這是汾陽人的老規矩。她就這么遵循著祖輩們的習俗,在自己成家之后,也會在年節之前準備幾斤黃米面,炸幾斤油糕備著。
吃油糕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山西做油糕,特指是用蒸熟的黃米面,包了餡料之后炸出來的。這種黃米面是用黍磨出的面粉,山西很多地方稱黍為大黃米或者軟米。黍,乃是五谷之首,在山西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是炎帝在長治羊頭山鞭百草時所得。
遠古時,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飪用具出現前對食物的簡單加工情況);商周時有“角黍”粽;秦漢時,便有了黍糕;到了唐代,就有了油炸糕。如果讓時間倒退到唐朝,你會發現,那時的北中國的人們吃的主食很少有白面,基本是黃米面(黍子)、小米(粟,通稱谷子)、蕎麥、莜麥。尤其是黃米面(黍子),簡直是唐朝(含)之前的北中國人最常吃的主食。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其流行程度不比現在的蘭州拉面和沙縣小吃差。
直到今天在我省大同、忻州、呂梁一帶,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種糧食,可以在五月初五端午節時包粽子,可以做黃米蒸糕,還可以磨成黃米面,做油炸糕。大同人招待貴客時,喜歡做雞肉蘸糕,這糕就是用黍米面制成。把黍子去皮,磨成面粉,用水拌成粉團狀,然后在鍋里蒸制,再用手揉成塊兒狀,最后可在糕塊兒上面涂點食用油,黃糕就做好了。客來的'時候,把黃糕蘸上肉湯配上肉吃,尤其是用雞肉蘸黃糕,是最講究的吃法。有人認為這就是孟浩然詩中說的:“故人具雞黍”中的雞黍——雞肉蘸黃糕。
到了清代時,油糕因其有“壽意”入滿漢全席。我省侯馬地區有一道油炸糕叫太后泡泡糕,深得慈禧歡心。用人參、黨參、黃芪等泡水和面,用玫瑰、青梅、櫻桃、核桃仁、白糖等調餡,當包好的油糕入鍋之后,便會膨脹開花,故而被稱為“泡泡糕”。當年慈禧西逃時,隨駕備膳的御廚許德盛半路生病,無法與大隊人馬繼續西行,便留在了山西侯馬地區,病好了之后就做起了飲食買賣,后年老體衰時,便在當地找了一忠厚老實之人,將這門手藝傳了出去,如今成了侯馬地方名吃。
在山西人心中,面有著豐富的含義。漫長的黃米面大行其道的時代后,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小麥成了人們餐桌上的主要食物。而對于山西人,面粉的意義是異常豐富的,黃米面、小麥面、莜面、蕎面、豆面、玉米面、高粱面……
山西人在食用五谷雜糧方面經驗豐富。傳統養生學說,五谷能養五臟之真氣;現代養生學說,微量元素、優質蛋白來自于糧食。科學證明,一周吃三次米、麥之外的雜糧,有益身體健康。
李淵在靈空山吃過莜面栲栳栳
莜麥雖然沒有黍的種植歷史悠久,如今卻是山西頗具代表性的一種地方風味美食。山西莜麥的產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左右,這種喜寒涼的植物,主要產于晉西北晉東南山區。莜麥經過三生三熟之后,就做成了栲栳栳、搓魚魚、壓饸饹等美食。
特別是栲栳栳,更是晉北家常美食,因其有“牢靠”“和睦”的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都會蒸一鍋熱乎乎的莜面栲栳栳。與栲栳栳搭配的最有講究的調和,就是羊肉臊子,把羊肉切碎加入調料,上屜與栲栳栳一同蒸出鍋,趁熱吃最合胃口。過去日子艱難時,多數人家是吃不上羊肉臊子的,都是蘸著酸菜湯吃,如今也有人還愿意蘸著酸菜湯,作為一種風味調料。
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栲栳栳,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山西地方民歌《交城山》里唱道:交城的大山里,沒有那好茶飯,只有莜面栲栳栳和那山藥蛋。在解放前,山里人能吃頓莜面栲栳栳就是上等茶飯了,依飲食習俗習慣,好吃食自然是只有在節日或者其它重大活動中才會端上餐桌的。
據有人考證“莜面栲栳栳”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民間傳說,隋文帝楊堅受人挑撥離間,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并州(太原)留守。途經沁縣靈空山時,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生下一個男孩兒。一時半會兒無法離開,李淵便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近日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后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莜面“蜂窩”筒筒便被端了出來,李淵吃后,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么飯。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形似“蜂窩”,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莜面窩窩”。后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看到當地盛產莜麥,便把制作“莜面窩窩”的技術傳給靜樂人。從此莜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后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像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便把窩窩改稱為“栲栳栳”,不過如今晉北一些地方仍然有人叫莜面窩窩。
也有說,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面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不過,若真是以栲栳栳來犒勞三軍,按照栲栳栳的制作工藝,怕是一時半會兒做不出來。無論莜面栲栳栳的起源如何,都反映了這種風味食品在山西人餐桌上的地位,歷來被當稀罕吃喝,在過節、待客時捧上桌。
后趙明帝石勒和慈禧太后都贊揚過蕎面碗饦
在說到地方風味時,蕎面碗饦是山西頗有故事的地方風味小吃,饦為古代面食稱謂,碗饦,就是以碗蒸制的一種面食。以山西的柳林、平遙、保德三地最為有名。
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受到西晉統治者壓迫。匈奴貴族劉淵打起了反晉旗號,從離石派大將石勒(十六國時期后趙的建立者,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皇帝)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石勒軍糧不足,派兵四處購糧,購回的糧食多為蕎麥。糧食緊缺,兵士只能把蕎麥磨碎熬粥喝。一次幾個士兵外出,回來晚了,蕎面粥已冷卻成塊,饑餓的士兵把蕎面塊切成條,隨便撒了些鹽,感覺味道還不錯。這個意外發現,讓他們很欣喜,于是把蕎面切成長條,調以鹽、醋、蒜泥,給石勒端去。石勒吃后,讓廚房試做。次日廚房做好,軍士飽餐一頓,精神大振,百姓嘗后也覺新奇,模仿著去做,從此柳林碗饦千年不衰。
碗饦在平遙多以白面為料,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經平遙時,就吃過平遙碗饦,贊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平遙碗饦此后名聲大振。
保德碗饦,有素、葷之分,最興盛時期是光緒至民國年間,兩枚銅錢一個,賣碗饦店鋪僅縣城就有70多家。
與碗饦類似的還有一種小吃叫灌腸,也是用蕎面制作,只是在蒸的方法上有些區別。用碗蒸叫碗饦,太原、清徐等地曾用腸衣灌蕎面蒸制,叫灌腸。也有人說,叫灌腸,是因為蕎面有清理腸道的作用,故名灌腸。
如今這種蕎面制品在街頭小攤、星級酒樓皆有,近年更被制作為方便食品,讓其柔韌筋滑與香辣爽口走得更遠。
山西人的面是五谷雜糧,山西人的面食更是千變萬化。對于山西人,面食的意思是面條、饅頭、花卷、包子、餃子、糖包、油璇、莜面栲栳栳、灌腸、托葉子(蘸片子)、石頭餅……這是由于面食的加工工藝不同造成的。
山西省烹飪協會曾考證,山西的面食400多種,烹制法十余種,有蒸、煮、炒、燜、炸、烤、烙、貼、燴、煎、汆……操作技法30余種:搟、推、拉、剔、撥、削、壓、捏、搓、抿、折、滾、蘸、剪、切、戳、鏟、轉、攤……
山西面食制作的工具有饸饹床、抿面床、撥魚板、撥面刀、削面刀、剪刀、稱盤、瓷盤、搟面杖、石板、石頭子……面,看似單調的食材,卻在山西人手中創造出了各種花樣,這種原料單一,品種豐富的習俗,是人們追求飲食多樣化的智慧創造。
【山西面食歷史:李淵品嘗莜面窩窩 石勒推廣蕎面碗饦】相關文章:
莜面窩窩莜面情散文03-24
熟莜面散文隨筆05-02
一碗面03-12
溫暖的“一碗面”05-16
半碗牛肉面日志04-30
一碗溫暖的方便面02-04
《最濃的一碗面》梗概12-31
三碗饸饹面散文10-11
一碗臊子面作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