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外商在中國歷史:唐宋獲法律優待 明朝許其永住

時間:2022-05-13 05:00:50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外商在中國歷史:唐宋獲法律優待 明朝許其永住

  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11月17日發文,決定從12月1日起,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外商在中國歷史:唐宋獲法律優待 明朝許其永住

  這意味著今后中國境內所有內外資企業將統一稅制,外資企業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代正式終結。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在稅收方面給予外資企業很大優惠,這項政策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自然是能吸引外資,弊的一面是不利于公平競爭,還會引起弄虛作假等不良現象發生。取消這項政策是自然的事。

  取消政策優惠表明對外經濟政策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因時因事而發生的。這種變化古今中外都會發生,尤其是在中國。

  如何和外國打交道,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似乎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一道很難破解的考題。

  唐宋對外商法律優待

  對外通商貿易應該是國與國之間必然進行的交往活動,但在我國歷史上,這條路走得很曲折。

  西漢之前,由于經濟實力有限,對外貿易并沒有得到很大發展。

  從漢武帝時期,中國對外貿易逐漸頻繁。但在與匈奴的邊境貿易中嚴禁鐵器、馬駑等出口,也禁止百姓私下和匈奴往來。

  唐宋對陸上和海上的對外貿易極為重視,但嚴禁民間貿易。

  明代的邊境貿易沿襲唐宋之制,但嚴禁民間海上貿易。

  清朝大多時間實行海禁。

  縱觀歷史,大多數情況下,各朝實際上并不把邊貿看作經濟行為,而看作是政治行為、外交行為,因而對待前來邊貿的外國商人的方式也很有趣。

  唐宋時期來華的外商眾多,其中阿拉伯商人最為活躍。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與中國相鄰近的波斯的“胡商”,他們從陸上絲路攜帶著香料和珍寶來到涼州、長安,然后深入到洛陽、成都以及長江流域。

  外商運到中國的商品有香料、犀角、象牙、珊瑚、水晶木等奇珍異品以及鑌鐵、砂金、木材等原材料,還有一些高級手工藝品。從中國運出的商品有絲織品、陶瓷、金、銀、藥材等。

  唐代規定,外商入境必須先在邊關提出申請,由地方政府申報中央政府批準。743年,唐玄宗出于對外商交通敵國的警惕,甚至下敕禁斷外商往來。

  唐代有“互市”制度,外商與華人交易必須經“互市”進行。互市的場所是一個四面由塹壕籬笆圍繞的院落,入口有專人把守。交易之日,商人攜帶商品在卯時后來到市場,先與管理官員核定物價,然后開始買賣。

  從海路來中國的外商抵境后,須先赴市舶司衙門,由市舶司將貨物登記在冊,代為保管。之后,商人須交納30%左右的人口稅后,領回貨物,方可在廣州列肆交易。進入內地,則須呈報有關部門批準。外商在中國旅行和華人一樣,必須憑官方發給的通行證,即所謂“過所”,上面寫明旅行者以及陪同人員的姓名、年齡以及所隸屬宗族,注明隨帶的白銀與物品。

  中唐以后,河隴(指河西和隴右,相當于今甘肅西部地區)被吐蕃占據,西域及中亞各國的使者被隔斷歸路而滯留長安,其中有一部分人就轉而經商,多從事抵押借款和高利貸業務,直至唐末。

  宋代政府制定了“招徠遠人、阜通物貨”的國策,擴大與海外諸國貿易的范圍。資料記載,與宋通商的國家有50多個,外國商船漂洋過海而來,也有不少是乘坐中國商船入華。當時中國船大而堅固,安全性能更好。外商抵岸后,須將貨物送存市舶庫,經官府抽稅、核價以后,才可領回貨物在民間銷售,程序大體上與唐代相同。

  唐宋時代的外商在華享有一種類似治外法權的特權。唐律規定,同一國家的外商之間發生民事糾紛或刑事案件,由該國商人首領依照本國法律處置,中國官吏基本上不加干涉;不同國家的外商相互爭斗,則按照中國法律論處。

  宋代外商享有治外法權的情況更為普遍!端问·日本傳》記載,日本人打死中國人后,須交給日本商人頭領按日本國法律治罪。阿拉伯商人犯徒刑以上重罪由中國官員審判,犯徒刑以下輕罪,則由蕃長依照伊斯蘭法典論處。

  明代許外商永久長住

  明代,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當時,外國商人以貢使的名義,通過絲綢之路與中國進行商貿活動。他們帶來的主要物品有馬匹、駱駝、獅子、鉆石、地毯、紙張、葡萄干、寶刀等,以此來換取中國的瓷器、紅玉、絲綢、茶葉、麝香、顏料、桐油等。

  為確保絲路貿易的正常進行,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措施。第一,每一使團進入嘉峪關時,必須出示關文,并逐一登記,不能隨意入關;第二,外商在明朝境內從事貿易時,不得大量收購禁賣物品,如茶葉、羅綺、箭竹等,不能將熟鐵、兵器等夾帶出關;第三,外商必須遵守中國法令,不得毆打中國居民,不得刺探軍事情報,不得攜帶中國人口出境;第四,外商出關時,要接受嚴格檢查。

  明朝很重視朝貢貿易。外商入關時,甘肅鎮官員要舉行隆重的接待儀式,置辦豐盛的酒席款待;入關后,官府要免費提供食宿和驛遞。

  進入嘉峪關的外國商人,當地官員按照有關規定,將其分為“起送貢使”與“存留貢使”。起送貢使一般只占使團人數的十分之一。他們在前往北京的途中,每到一地,當地官員都要組織盛會歡迎。起送貢使不得從事交易,只能攜帶一部分優質商品前往北京,一部分貢獻于皇帝,一部分在北京市場上出售。他們可獲得皇帝的優厚賞賜,以體現明朝在朝貢貿易中所奉行的厚往薄來原則。在覲見完畢后,起送貢使由原路返回。

  存留貢使到北京亦得到皇帝的不同賞賜,他們帶來的大多數商品在甘州、肅州等地被官府代為出售,而馬匹全由陜西行都司收購,用于西北邊地的耕防。

  明朝還允許外商在中國永久居住。明代西歐著名傳教士利瑪竇在一本書中寫道:“外商中有很多已在此地(指肅州)娶妻,成家立業,因此他們被視為土著,再也不回他們的本土……根據法律,在那里居住了9年的人就不得返回他自己的本鄉。”

  明朝對絲綢之路的管理較為得當,絕大多數外商都能按照明朝的法令從事貿易,這使漢唐以來的絲綢之路在明代大放異彩。明朝通過對絲綢之路的管理穩定了西北邊疆,與眾多的西域國家進行廣泛的接觸,長期和平友好,頻繁貿易往來,使明代絲綢之路成為開放之路、商業之路和旅游之路,對當時西北地區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代多外商投資產業

  真正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是200年前的事。

  18世紀初,英國產業革命結束,進入資本主義時代。171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洋行,這是外國資本最早在華設立的企業。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廣州已有外商開設的洋行55家,但大多以鴉片貿易為主。這期間,外企常因是否可以進駐通商城市而與清廷及官府發生矛盾,又因鴉片生意等引發戰爭。

  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朝被迫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外國在華投資中心即隨貿易中心一道從廣州移至上海。

  這以后,大型洋行相繼在華設立,外國銀行或金融業也開始發展起來,外商還非法在中國沿海一帶建立工廠。甲午戰爭前,外商在華的工業企業已有191家。

  甲午戰爭后,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據此,日本取得了在華建廠特權。西方列強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也得到了這個特權。從此,外國在華投資合法化,外資企業迅速發展。

  1898年,中國境內外資商行共773家。一些大托拉斯企業開始來華投資,如英商英美煙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美商通用電氣公司等。外資公用事業公司,如北京英商電燈公司、天津比商電燈電車公司等相繼成立。

  外資鐵路和礦山也開始出現,如俄國修筑了中東鐵路,德國修筑了膠濟鐵路,法國修筑了滇越鐵路。

  在礦業方面,焦作煤礦、開平煤礦、撫順煤礦和本溪湖煤鐵礦、門頭溝煤礦等,都在此時被外商收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列強先后卷入戰爭,日本乘機大規模擴大對華投資。日本企業大批來華設立工廠,日本還插手北洋政府的軍政、鐵路借款。北洋政府為軍政需要,借入的大量無擔保外債,幾乎都是由日本銀行承擔的。

  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其對外政策的重心轉向了美國和英國。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把中國東三省變成了它的殖民地,從此日本集中在東北投資。

  抗日戰爭結束后,構成對華投資62%的日本投資被中國政府接收,日本在戰爭期間沒收的英美企業也由中國政府予以發還。

  1946年,美國的一些大公司都與南京政府訂立協議,準備設立電機、造船、水泥、石油等企業,美國財團還取得了煤礦、有色金屬礦的開采權和成渝鐵路、川滇鐵路的筑路權。但是不久中國內戰爆發,美國龐大的對華投資計劃隨即擱淺。

  隨著中國內戰結局日益明朗,外國在華投資則日見衰落。上海原有1800家外資企業,到1950年7月只剩下684家,僅占總數的38%。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凍結了中國在美國的財產,中國政府對上海的美商企業也采取了軍事管制和沒收的政策;對其他國家的企業則分不同情況,采取收買、租用等形式使其產權轉變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

  至此,外國在中國的投資走到了盡頭。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真实迷奷系列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传媒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夜夜高潮 | 精品99国产视频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