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別把國學教育辦成職業培訓
在大學本科中設置國學專業,其實是個老話題。
其緣起,是人民大學等高校紛紛成立國學院,招收本科學生,施以國學教養,但畢業后學生卻拿不到國學專業文憑。因為“國學”尚未納入教育部之學科建置架構中,還不是一個教育部承認的學科。故大學辦國學院系雖然辦得熱鬧,學生也畢業了,卻沒法頒授本科國學專業文憑,只能視情況發給文學、哲學或史學文憑。
因此各大學不斷向教育部申訴,要求能將“國學”列為學科;其間也組織過不少學者撰文或結合媒體做呼吁。延宕迄今,幾乎十年,終獲通過,可說是件遲來的喜訊。
而多年爭取,如今才得落實,則是因大氣候大環境有了變化。
當年各大學設立國學院,只是學術團體的孤明先發,不但社會上還多疑慮,就是學界內部也不乏爭議,政治局勢尤不明朗。因此國學作為一門專業、成為一個學科之合理性與必要性,還不免被視為問題。如今,傳統文化乃現今之社會所需,且應讓它走進校園,大抵已成朝野共識,不少還落實為國家政策,于是教育部也就同意在大學本科中設國學為專業了。
需求面也不一樣。依教育部先前發布的綱要,傳統文化要成為中小學之課程了,可是師資在哪?教材又在哪?前此已有媒體報導:全國欠缺書法教師50萬名,現在又說全國尚缺國學教師二百萬?梢娦璨趴准币!
然而臨渴掘井雖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卻不能不審慎為之。
原因十分簡單:
一,現今缺人二百萬,但本科今年才開始招生,四年后才能有畢業生,遠水救不了近渴。
二,若需有兩百萬生力軍投入市場,則須有多少大學開設國學本科?可是現在究竟有多少大學具有這種教學實力?
三,為了市場需要、政策需求,強令一大堆根本沒實力開設國學專業的.大學招生施教,將來只會弄出更大一堆濫竽,貽害無窮。
四,一窩蜂開設國學專業的結果,也必然是短期內人力爆棚,導致失業。過去有無數這樣的例子,所謂熱門科系,你讀出來卻根本找不到工作。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結果。而這還是順著目前這種形勢和思路說的,真要從教育講,則這么做,其實完全違背了教育原則。
為什么?因為現在這種考量,完全是把教育職業化、工具化了,為市場、為政策服務。而且像搞運動似的,蜂擁而上。此豈教育乎?豈國學乎?
大學教育是對人的培養,不能淪為職場技工的訓練;國學尤其重在成己成德,不是知識性技術性的。因此,我贊成大學開設國學本科專業,但認為它應跟供應中小學國學師資分開來。
中小學國學師資之補充,非常容易解決,辦教師職能培訓即可。針對中小學應教授之國學內容,替現有教師調整其知識結構、補充其國學常識、提供相關參考資料,便足以應付目前所需,將來再予逐步深化。大學中的國學教育則是另一回事,應跟職場進修之專業培訓分道競馳、聯鑣并進。
事實上,在大學里設立國學專業,原本還有更深邃的企圖和意義,可惜目前大家均已將之忘卻了。
什么理想和意義:一,大學職業化不對,專業化難道就對嗎?今天之所以要設國學專業、中小學之所以缺乏國學師資,不就是因文、史、哲、政、經、法各科均已專業分化太甚,所以缺乏能統合、通貫地理解國學之人才嗎?現在大家想到設一國學專業來救此專業化之窮,正詭譎地點明了專業化的荒謬。由這個意義說,國學專業之出現,乃是為了瓦解專業的。將來國學專業之教育,也必須要打破專業,要能通貫、統合,否則就會繼續成為一個笑話。
二,國學成為學科,突破了教育部的學科設置框架,固然不容易。但由國學爭取學科這件事,是不是也能讓我們想想:大學怎么能有固定的學科架構?這架構為什么不能是學校自己定的,或由大學自己依學術發展之情況而動態調整?計劃經濟時代據說結束了,計劃教育何時可以放松?國學爭取學科設立一事,能成為大學學科自主的第一步嗎?
【龔鵬程:別把國學教育辦成職業培訓】相關文章:
別把教育當皮球 優秀作文04-15
官事官辦成語解釋01-07
國學經典教育了我05-24
多多益辦成語解釋01-06
咄嗟便辦成語解釋01-03
國學教育的起源及分類09-17
國學教育活動總結12-19
鵬程萬里09-14
鵬程萬里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