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六月六”習俗:吃肉包子 曬經書衣物
六月六曬衣物
今天的北京人基本已經忘了,農歷六月六曾是一個節日。
古人為了記憶方便,常將月初、月中和月日相同的日子設為節日,比如元日(一月一日)、青龍節(二月二)、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四月四)、端午節(五月五)、曬霉節(六月六)、七夕(七月七)、重陽節(九月九),六月六即在其中。
六月六能成為節,因為此時春茬谷子、黍子開始抽穗,故老北京有“六月六,看谷秀,揭開包子一包肉”之說,所謂谷秀,就是谷子抽穗,老話叫“知了叫,河水響,你看莊稼長不長”,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肉包子,希望谷子能長得像包子那么飽滿、充實。
在傳說中,六月六日是大禹的生日,晉代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稱:“鯀納有莘氏,臆胸折而生禹于石紐,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重修裸饗,歲以為常。”宋代時,宋真宗自稱上天在六月六日賜給他一部經書,因而將這一天改名為“天貺(音礦)節”,并在泰山腳下修天貺廟以祝之。
在宋代以前,人們都是在七月七曬衣物,比如東漢崔蹇《四民月令》稱:“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北宋的`《太平御覽》引《韋氏月錄》中也說:“七月七日曬曝革裘,無蟲。”但到了元代,人們漸漸意識到,六月六日是一年最燥熱之時,且少雨,故將曬衣物、經書的日期挪了過來。
在老北京,每年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觀要舉行“晾經會”,把藏經樓里的《道藏》拿出晾曬,而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辦“晾經法會”。
除了曬,還要洗。六月六又叫“洗節”,明人孫國敉在《燕都游覽志》中稱:“原德勝橋在德勝內,西有積水潭,潭水注橋下……每歲六月六日中,貴人用儀仗鼓吹導引,洗馬于得勝橋之湖上。”清朝楊靜亭編《都門雜詠》中也說:“古潭連內苑,御馬洗清流。夾岸人如蟻,爭看獨角牛。”漸漸的,洗馬不過癮了,改成洗象。
自元代起,暹羅、撣國、安南常貢大象,養在皇家象苑中,每到六月六拉到宣武門內西側城墻根的護城河中洗澡,以乾隆時期最盛,多達30多頭象,百余名馴象師,一起出游,蔚為壯觀,元人有詩贊曰: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亂水紋。《都門雜詠》中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至今北京仍有象來街,追憶著曾經的節日盛景。
由于正值盛夏,害蟲較多,“六月六”又被稱為“蟲王節”,農民們要在農田、庭院里焚香祭祀,城市人還會去“蟲王廟”祭拜。
為防止中暑,本日起老北京各藥鋪與寺廟開始施冰水、綠豆湯和暑湯,此外當日需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等,此外郊游與賞荷,以解暑氣。
【老北京“六月六”習俗:吃肉包子 曬經書衣物】相關文章: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12-31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12-31
經書散文05-16
隱秘的經書散文01-12
儒家經書的成語解釋01-04
烏龜吃肉12-04
烏龜吃肉03-12
烏龜吃肉06-27
吃肉的鹿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