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涼茶品種多
涼茶歷史悠久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紅茶、綠茶、加多寶、王老吉了,只不過那時不叫這些名字,分別叫作“茶飲劑”、“熟水”、“暑湯”和“代茶飲”等。顧名思義,“熟水”就是做熟的水、燒開的水,只不過這些燒開的水里加了一些茶或者中藥,“茶飲劑”、“代茶飲”與熟水大同小異,都與今天的飲料沒有什么兩樣。
“熟水”一詞,最早產生于宋代,宋代陳直的養生學專著《壽親養老書》中,就有“熟水”一章,專門講解各種中藥熟水的制作方法,這些制作熟水的中藥,大都氣味芳香、甘甜,含有成分不同的植物揮發油。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就曾經寫過一篇含有中藥豆蔻熟水的美詞,其中就有“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之句。這里的“豆蔻熟水”,就是治療暑濕困脾之類疾病的著名飲料。
當然,在宋代,前三種飲料還數不上豆蔻熟水,因為根據史料記載,被翰林院評為一二三名的飲料分別是:紫蘇熟水、沉香熟水和麥冬熟水,榮獲第一的紫蘇熟水,不但能下胸膈滯氣,而且芬芳宜人,所以很受宋人青睞。李清照之所以用豆蔻熟水,并不是她喝不起前三種飲料,是因為她在七八月份的梅雨季節,患了暑濕困脾一類的疾病,豆蔻有化濕行氣、暖胃消滯的作用,所以她就用豆蔻熟水來調養身體了。
關于熟水的記載,在宋代前后的許多文獻中,都屢見不鮮,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和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都有“茶飲劑”的記載。茶飲劑的制作方法非常簡單,也算單方治大病了。例如5克茶葉加0.2克干薄荷葉,就有疏風散濕、辟穢解毒的功效了,對咽喉腫痛、風熱感冒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5克茶葉加1克切碎的干山楂片,不僅能消食化積,還能寬胸化瘀,對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還是5克茶葉,如果加上0.3克款冬花,慢性支氣管炎、咽炎、咳嗽等病癥,就逃之夭夭了;那些脂肪肝、高血脂、肥胖者,在茶葉中加入草決明等中藥,一杯祛脂化濕的減肥茶,也就大功告成了……
正像上面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熟水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楚,不但熟水的種類越來越多,而且功效也越來越好,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熟水中的中藥由單方變成了復方,一種飲料已經由一種中藥變成多種中藥配伍了。明代文學家、養生學家高濂在他的《養生八箋·飲服食箋》中,就記載了12種常見的熟水配制方法,其中的豆蔻熟水也由過去單一的豆蔻變成了豆蔻、甘草、石菖蒲三種中藥相互配伍。不僅如此,他還把各種中藥的用量以及配制方法,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后人在制作飲料時獲益匪淺,受到了不少啟發。
到了明代,入茶的中藥越來越多,顧元慶就在自己的《茶譜》中說過:“木樨、茉莉、玫瑰、梔子、薔薇均可入藥。”這些中藥,不僅在明代可以泡茶,在今天,我們依然沖茶服之,它們清香可口不說,還都具有理氣、清火、寬胸、解暑、利濕、安神、健脾、開胃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飲料,大家不妨常飲之。
清代就更不用說了,“熟水”真是五花八門,難以言表。大家比較熟悉的《紅樓夢》中,就有多處描寫皇宮與王府夏日飲用熟水的場景。清宮醫案在記錄慈禧、光緒診病用藥的處方時,也記錄了多個“平肝清熱、理氣代茶飲”的處方。比如以甘菊、霜葉、鮮蘆根、橘紅、炒枳殼等中藥,煎后服用,不但能明目、消食,還能化痰、消暑,是一個不錯的“代茶飲方”。當然,此類的“代茶飲”,不僅宮廷有,民間也有,《京都風俗志》就說得非常明白,它說在伏天有人喝冰水,吃冰食,有人煎熬紫蘇葉、藿葉與甘草等的藥湯,稱為暑湯,并在街市中出售。這說明清代的冰鎮飲料已經走上街頭,飛入“尋常百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