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貝勒”是官職名嗎?
“貝勒”在滿語中寫作“beile”,在《金史》中被稱作“孛堇”或“勃極烈”,是部落酋長之意,其復數被稱為“貝子”。
起初,貝勒是一個擁有實權的.官職,地位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曾被稱為“淑勒貝勒”,意為“聰睿的貝勒”。此外,努爾哈赤也用貝勒稱其子侄。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以后,他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被封為大貝勒、二貝勒、三貝勒、四貝勒,四大貝勒每月一位輪流執政,處理一切國家大事,取代五大臣議政制度。四大貝勒職位可謂一人(努爾哈赤)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到了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世爵為九等,第三等為多羅貝勒(多羅,滿語,即為國家之意),簡稱貝勒。乾隆十三年(1748),又定宗室封爵為十四等,第五等為多羅貝勒,亦以封蒙古貴族。在清朝前期,貝勒領兵出征,享有政治、經濟特權。隨著滿族統治者不斷地學習漢族官制,“貝勒”這一實權稱謂逐漸演變成一個無實權的虛位 爵位名稱。
【清代“貝勒”是官職名嗎?】相關文章:
古代官職名解釋04-10
清代多冤案03-31
古代官職解釋04-10
清代的計算機06-03
清代的詩文集04-19
《清代閨秀詩話》閱讀題04-19
清代流行的租妻風俗04-17
清代詩人鄭板橋故事03-30
清代詩人有哪些出名的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