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選15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是我所看過的中文紀錄片中最好的一部。它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自然而深邃,素來講究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了濃濃的人文關懷,處處在展現著中國的文化與哲學,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五味調和,剛柔相濟,重視親情、重視家庭、勤勞能干、刻苦忍耐、追求極致的中國博大精深的文明精髓之中。
《舌尖上的中國》用那細膩的畫質,優美而樸素的解說,給我們展現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一種美食的背后都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故事,都承載著一份傳承千年的文明。我們從那些精致、復雜的工藝中,看出普通家庭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在食品安全讓人們恐慌的時代,《舌尖上的中國》大膽以美食為名,在一位位平凡主人公的日常生活片段中,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習俗,表達出了對普通人生活狀態的關注和尊重。
這部紀錄片,從天寒地凍的東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島,可謂是走遍中國的江南塞北,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敘述,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當觀眾在熒屏上看見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自然倍感親切,進而激發內心深深的鄉愁。
也許我們在近代史上,曾不止一次的嘲笑農耕名族的軟弱與保守,贊賞西方海洋文明的進取與開放。但又有哪個民族能夠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蒼的景仰,如此密切地系于一心。他們勤勞樸實,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在工業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不斷追求利益與效率,細膩而繁瑣的.美食,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流傳了千年的飲食文化與特色,在工業文明面前脆弱不堪;為了生活,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與孩子,祖祖輩輩流傳的手藝,再難尋覓繼承者......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我也獻上我的真誠,用含淚的微笑,來表達我對陳曉卿和他的《舌尖上的中國》最高的敬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美味珍饈不僅出現在高檔飯店,也擺在每一個中國人家中的飯桌上。在本周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四集中就為大家講述了家常菜的魅力,惹得許多網友都十分懷念媽媽的味道,這也正好和將要到來的母親節相呼應。除了關注美食之外,美女也是網友們關心的重點。據悉,本集導演是一位靚麗的妹子。作為《舌尖2》年紀最小的導演,胡博(胡蘿卜)可謂女漢子與萌妹子的完美結合。拍片時,她是阿童木,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生活里,又是小丸子,活潑可愛、笑料頻出。
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蘊藏著中國人最平實質樸的生活期許與處世之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4集《家常》,將走進一戶戶平凡人家,與他們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間百味。其實,真正的'美食存在于我們生活之中,《舌尖上的中國》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不論是《時節》中的新疆“瑪仁糖”、手抓飯還是吳江七都腌桂花無不都是我們平常百姓的家庭食物。《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展示了制作各地美食的技藝以及制作過程,還有老百姓們的生活,在觀眾心中引起了美妙的共鳴,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陳曉卿說:“正如紀錄片文案中寫的那樣,‘當今的中國,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飲食習慣,能成為區別于其他地方的標簽。’城市變得極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樓宇森林之間烹飪的食物和空氣中食物的香氣。”食物不只是食物,食物是故鄉的密碼,食物的味道、食物制作的程序,和方言、地理性格、禮儀一樣,是我們隨身攜帶的、小規模的故鄉。就像作家林東林說的:“八大菜系中的每一種,都是對我們饑餓感的一種深層滿足,在吃飽的基本屬性之外,還有味道的滿足、地理的滿足、空間的滿足、心理的滿足和文化的滿足。地道的‘八大菜系’,不但食材、水和作料要取自當地,就連生火的柴火也要是當地的,廚師也要是當地的,唯此才能結合當地的地氣和人氣,彌補多重層次的饑餓。”
第一季中,面食那一集,伴隨著陜北老農近乎無爭生活的,是窯洞窗前的陽光里,一聲慵懶的貓叫;豆類那一集,米豆腐作坊的姐妹,在鏡頭前相擁而笑。到了第二季,養蜂人千萬里遷徙,為的竟是這種生活“比較自由”。從廣州流水線上,為了收玉米和修繕房屋,返回貴州老家的苗族婦女,重新換上苗裝,一絲不茍地用繁瑣程序制作飯食。而在這一集結束的時候,他們深深凝視鏡頭,或微笑,或肅穆,像是北野武電影里出現過的場面:人們凝視鏡頭,似乎要把一生交托出去。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與傳統的美食節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國》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圍的跳動,并且不以菜系進行劃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僅僅是一部表現美食的紀錄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一位家在湖北、現居北京的音樂人說,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國》跟“吃”就完全沒有關系,“我對吃本來就不感興趣,平時主吃素。這部紀錄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將如何體現‘食物’這個宏大的主題,濃縮在幾集的'紀錄片里。”而這種食物和人的緊密相連,也讓不少觀眾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到寧波年糕,聽到里面傳出的陣陣鄉音,很想家。”
吃是一種情懷,而看《舌尖上的中國》即是尋找情懷,寄托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從20xx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耗時之長令我們咂舌,我們可以在每一集里都讀到美食背后影藏的人的故事,每一個人物的深度挖掘,都是制作組用時間與汗水挖掘出來的,這也增加了美食的“重量”。
《舌尖上的中國》在鏡頭的運用上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在這部紀錄片里可以經常看到特寫鏡頭的運用,在展現每一鐘食物時,敘述某一個動作時,都較多的運用了特寫。并且在拍攝人時,鏡頭的放低,都體現了對自然與人的敬畏。上山下海,只要是人能夠到達、美食存在的地方,絕不吝嗇對鏡頭的使用,也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制作組的用心,屏幕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可能拍攝了幾遍甚至幾十遍,例如拍攝采蜜人上樹采蜜那一場景,真真可以是用艱辛來形容了,大山深處,安全措施也不到位,要經過多大的心理斗爭才可以克服自己恐懼呢。
解說詞和背景音樂的使用也恰到好處,隨著人心情的跌宕起伏,時而歡快,大多是在美食上桌的時候,時而沉重,很多都是在跋山涉水時,需要經歷很多困難才能得到美味時。而解說詞,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舌尖上的中國》的問世,體現了中國崛起中的某種文化自覺,反映出中國人由懵懂到清晰的文化主體性意識,這是一種由味覺記憶驅動的集體的文化認同。美食即文化,制作美食是創造文化的過程,而展現美食就是傳播文化,《舌尖上的中國》讓更多人看到了真正的美食以及被忽略的美食,使美食成了文化的美食,相信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能得到很多人關注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后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20xx年5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與飲食有關的紀錄片。播出之前,并沒有人對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為整個拍攝在資金、技術、經驗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約,相關的宣傳也寥寥無幾。
然而隨著片子的播出,那些誘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懷、豐富的飲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優秀紀錄片。其實,這部片子我們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很多人將這部片子的成功,歸結于中國人對于飲食文化的喜愛:食物的滋味不僅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載幾代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傳統、風俗文化,它反映了人們的偏好,也反映著人們的性情。人們之所以對飲食的話題樂此不疲,除了滿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著人間百態,家常世情。
誠然,將飲食作為拍攝的視角,是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處。但是,沒有攝制團隊背后的付出,也很難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里,導演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內容,向觀眾們展示了這部深受歡迎的紀錄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在我們的想象中,拍攝美食節目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尋遍祖國大好河山,品嘗名揚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訪幾近失傳的民間秘制。但真實的情況是,為了拍攝到最為壯觀的捕魚盛景,攝制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嚴寒;為了記錄下葡萄成熟最新鮮的一刻,他們只身穿越酷熱干旱的荒漠;為了尋找難得一見的野生食材,他們更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艱辛、環境的惡劣,攝制組還面臨著各種技術上與設備上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呈現壯觀的全景,團隊反復調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術條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們看到的每一幀精美的畫面,就如同新鮮的食材,只有經過千萬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終才能呈現給觀眾一道生動的文化大餐。
觀看這個紀錄片的花絮,讓我感觸頗深。攝制組的一位導演曾說:“一切成功的秘密,都來自于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這樣的,拍好一個片子也是這樣的。其實,在我看來,做好任何一個工作都需要不畏艱辛,反復嘗試。
我們都知道煤炭行業目前處于相對低迷狀態,市場供過于求,企業效益下滑。面對這種嚴峻的行業形勢,許多人工作的積極性也大不如從前。實際上,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對工作的動力,失去對企業的信心。越是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下,越不能選擇消極逃避。不論是處于生產一線的員工,還是在管理崗位上的員工,都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反復摸索,精益求精,改進優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學會如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應對各種壓力,這樣我們才能在崗位上有所收獲,幫助企業從細節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最終使企業走出低迷的困境。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這段時間,觀看了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情景讓我非常感動,在大流口水的同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有如下的體會:
一、紀錄片里面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現,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泛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里才有浸透著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里,不能在肚子里。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靈感的轉化
我是陜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陜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
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過加工可以轉化為豆腐,大米經過發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轉化為美好和幸福。
三、我們的田野
鋼筋和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嘗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為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和水泥鎖定后我們發現我們心里卻一直存在著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里的凈土。為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和快樂。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中文紀錄片最好的一部,感覺像是看到了bbc《美麗中國》的續ji,里面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從《美麗中國》剪切的,甚至連海報都有幾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之前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拖沓冗長,解說沉悶,而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鑒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鏡頭切換簡潔明快,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人文的關懷,虔誠的態度,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與事,無不散發著濃郁的中國韻味。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眾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說《舌尖1》開創了國產紀錄片的歷史,那么,《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創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周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復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劇”范兒,大型綜藝節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國外版權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都將國產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濟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為“吃貨”越來越多;而是因為,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著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贊。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為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為“探討人與食物關系”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的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為異鄉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著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舌尖》讓人有種沖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溫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只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著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為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最近這幾周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國》,共有七集,每次看完之后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部關于美食的紀錄片,記錄著美食以及美食身后的故事。其實,《舌尖上的中國》在記錄的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美食,它匯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個個食物,實際上在表達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辛勤勞作的人們。每看一次,我就會有一種垂涎三尺的感覺,放學都有一種想去吃美味的沖動,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東西來填飽肚子,都會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看來,美食對于人的誘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這些感受也并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所有觀看過這部美食紀錄片的人的感受,或許正因為這極大的誘惑,才會讓這部紀錄片火遍大江南北。
電視鏡頭里的美食,那么唯美,唯美的畫面,唯美的食材,唯美的音樂,都讓人流連忘返。不是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成為美味,在這食材的背后,肯定會有一雙神奇的手,來做出美味。或許是游訪的美食家,或許是餐館里德廚師,也或許是最普通不過的平凡的百姓,他們做出的美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背后需要的'是許許多多人的付出,這其中的付出是充滿艱辛跟危險的,美味的來之不易,就需要我們品味美食的人的感恩。美食背后付出很多勞動的人們,他們也有著一份感恩,他們感恩上天的賜予,他們有著他們自己的專屬信仰,因為他們堅信大自然也會給予他們美味的饋贈。
《舌尖上的中國》七集,每一集都有著獨特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是有著幾個具體的故事來支撐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是以一個家庭來進行描述的,首尾呼應,將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闡釋。在這每一集中,都會有幾個令人感到的故事,在這里,要表現的就是隱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關懷。從云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筍,從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條,從發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臘肉,不得不說,這部美食片是我國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縮影,它將差異的地域和多樣的美食協調般的組合在一起,不僅讓人們領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與加工中的獨特的魅力,也讓人們領略到了隱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關懷。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實地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習俗,表達了對平凡老百姓的關注和尊重。
在這部紀錄片中還有很多的有趣的好玩的東西,我也不能完全的記錄下來,但我相信中國的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遠遠不是這七集紀錄片能夠完美詮釋的,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努力發現挖掘,來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的飲食文化。現在的我們,不但要嘗遍各地美食,而且還要自習發現美食背后的文化,那樣,我們在享受的不僅僅就只有美食,還有精神上的美食,我們獲得的就是一場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昨天終于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邊看邊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面食,職業割麥人那里,不知為什么心里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麥場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這樣的割麥人來的,他們大多從河南來,我們叫他們小河南,因為小的時候家里沒有那么多人干活,除了爸媽就我和姐姐能幫忙,那時最討厭過麥秋和大秋,因為我也要下地割麥子,那時56月份,天氣熱,而且麥穗癢人,之后是捆麥、打麥這些會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對于這些至今記憶猶新。割麥真的是個體力活,看到那些割麥人,再看到那些現在的收割機,我只能說社會進步終將把古老的東西湮沒在歷史之中,看到他們的臉我只看了無奈和哀傷,他們真的是最后的割麥人了,在現在除了可能偏遠的山區,基本上平原地帶的麥子從種到收全部是機械化了,他們真的是要被歷史遺忘了,我只能說,現在人基本沒見過和經歷過以上我說的那些所以他們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看到小花菇那里,我感嘆時間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貼近他們的人才能品嘗和體會,但是老人獨自一人的晚餐,讓我鼻子發酸,現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歡快速的生活,什么都要快速,連生病了都要立刻藥到病除,其實根本不可能,時間真的是藝術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誰能真正的了解他呢。
感覺這一集的編導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獨居老人、割麥人、留守兒童,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看到留守兒童那里,我真的很有感觸,我上大學時去過支教,那些偏遠山區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們需要翻幾座山去上學,早上5點鐘起床去上學,下午3點鐘就下課,因為他們有好長的山路要走,回到家還要自己洗衣做飯寫功課,他們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余時間也只是在電話里叮嚀安慰了。這些社會問題沒接觸的人只會覺得這與我無關,別人的事我管不了,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覺和心態,有時真的也是愛莫能助,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一點自省都沒有,那么這個國家會怎樣呢,在這里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編導的用心,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曾經有過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是現在現代化的進程已經快要將這個國家席卷一空了,食物是個好的媒介,它承載著歷史、傳承、人情、文化、還有就是情感媒介,每個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家鄉味,希望我們的家鄉味能夠留下來繼續傳承下去,不要讓她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后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能夠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就應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能夠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就應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豐富復雜的地理環境也成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多種多樣的食物原材料造就了各地區各具特色的美食,我們把它叫做大自然的饋贈。然而中國人也學會了用自己的雙手勞動換取這饋贈,他們遵循著大自然的規律,打撈,采摘,挖掘,在收獲的同時也埋藏著新生,用這樣的方式迎接著下一輪的饋贈。懷著對大自然的感激,懷著對大自然的憧憬以及對大自然的無線依戀……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以“大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七個專題全方位的將中國文化與中國飲食結合在一起,使得兩者合二為一,使人獲益匪淺。
然而,其中猶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國人對食材的靈感,創造與改進。用牛奶做成奶豆腐,配上醇香的奶豆腐,喝上一口,仿佛聽見了遠方草原上的悠長粗獷的牧歌。
就連原來簡單到極致的食材,豆腐,讓我驚訝的是,那份清寡竟然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氣質……古人稱贊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這讓我重新認識了豆腐這種食物,也讓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恬靜與寡欲。進而,人們從豆腐中又衍生出毛豆腐,油豆皮等等美味的食物。這便是轉化的智慧。
然而,食物的美味從某一程度上講也是時間的.作品,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死敵。可是智慧的人們創造出風干,腌臘,糟醉和煙熏這樣的方法,讓鮮食相比更加有風味的美味。它們便是時間的產物。然而,我從中也學到了中華民族對世道人心的一種感悟。我想時間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與故鄉,親情,堅忍深深融合在一起,紀錄片中的一句話覺得說的特別好:“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讓我們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廚房是創造美食奇跡的載體,沒有人會想到各種或精致,或樸素,或咸,或淡,或酸或辣的食物都是從那一方小小的隔間里制作出來。然而,這樣的藝術品并不僅僅是調料食材的簡單搭配,而是制作者內心情感的宣泄與對用餐者的深深祝福吧。然而我也想用紀錄片本集結尾當做這段的結尾:“廚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無非是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系。因為土地的無私給予,因為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人與食物,人與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大整體,人依靠食物獲取身體上的康健,依靠文化獲取精神上的康健,而食物呢?又依靠著人的創造力煥發出極致的價值,文化靠著人的傳承一直經久不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得不說,二者中和起來真正形成了一個國家的質感與內涵,也使一個國家真正做到了內外兼修。這應該就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所想達到真正效果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
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看得時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淚光。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了很久都睡不著,掉下不少眼淚。
復活節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沒有回家過過清明了,今年媽媽使盡渾身解數,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給我過了一遍。
鮮竹筍蒜苗紅燒肉;刀魚用筷子去腸,筍尖蔥姜滾水魚下鍋,吃剩的魚骨油炸;剛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燒賣;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飯;剛長出來的新蔥做成的燒餅;蘆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來下面;路邊生機勃勃的各種野菜——黃花菜,菊花秧,采來蒸,煮,配肉配魚,怎么都好吃……
臨走時媽媽說,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來吧,春天真好啊。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國人用食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淚點。 因為現在的我,住在一個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賣的菜都是一樣的。 越來越覺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從故土扯開。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戀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與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會和媽媽去逛菜市場。人們挑選,購買,討論食物,熱火朝天。總是能在菜市場上遇到各種熟人,寒暄以后總是要介紹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戀著這些熱鬧的場景,貪婪地尋找,觀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該有多好,我永遠停留在這個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卻有另外一個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寬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桃花源。可是,當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種采摘果實,鄭重為家人制作食物,品嘗味道而滿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淚。這不就是我的故土嗎?這些踏踏實實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戀的故土嗎?這些從來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被這部紀錄片喚醒。
放學回來,外婆說,今天包餃子。記憶里的廚房便是一片永遠也散不去的霧氣;端午,外婆和媽媽會坐在廚房的門后,包粽子。大高壓鍋里是用醬油腌制好帶著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豬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個粽子;夏天,外婆煮黃豆,發酵。在盛夏時節滿院子的醬缸;蟹肥時節,女人們圍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數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凍豆腐,火鍋或是燉肉,都是無上的美味;……
我也會是片中所說,那些過年過節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將會成為一個飄泊的,永遠的異鄉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卻已經成為我的烙印,他們促使我自己學做飯,尋找我自己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與故土分離。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3
不需濃墨重彩,沒有鳳爪龍肝,只是幾粒浸潤汗水的米粒,在母親的手中簡單蒸煮,卻已成為異鄉的我們,在睡夢中勾起饞蟲的鄉愁。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飽含情意、和真摯的紀錄片。如果僅僅是介紹美食,那只不過是天天廚房的紀錄片版。那它拍的是什么?
就是這部能拍出此番情誼的紀錄片,它渲染著中國精彩的飲食文化,氤氳著中國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懷,浸透著中國人勤勞堅韌的高尚品質。
舌尖上的中國,顧名思義,美食只是一種媒介,重點在“中國”二字。通過食物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我們的中國。這正是紀錄片打動人的地方。
食物,在中國,不僅僅是一種果腹的吃食,更是一種生活的儀式。
通過紀錄片中的很多食材,在飯桌上可能只是簡簡單單的幾道菜,但它們飽含著采摘者和種植者辛勤的汗水,和生活的希望。比如說藕,通過紀錄片我才知道采集藕是十分辛苦的勞動,無法實現機械化,只能人工在淤泥中采集,并且為了賣個好價錢,要保證藕的完整。這就是我們民族骨子里的勤勞和堅韌。在艱苦的環境,我們都能去忍耐,我們都能用雙手去改變。
食物是中國家庭觀念的體現。片子中介紹了一個給村中老者祝壽的場景。人們將自己碗中最長一根面條,挑到壽星的碗中,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僅僅幾個動作,就將中國人家庭觀念中尊敬長者的態度,表現的淋淋盡致。我們沒有西方人擁抱接吻那樣熱烈情感展示,我們只是最質樸的行動,和飽含情誼的食物,寄托出我們對于家庭的尊重和延續。
食物,吸收雨露與陽光,經過人們辛勤的'勞作,變成人們腹中的美食,成為我們天人合一的體現。恐怕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我們一樣,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即利用自然,又感恩自然。在西南地區的稻米梯田,人們在里面養魚養鴨,鴨吃害蟲,不用大藥,其糞便可作肥料,不用施肥。樸素的智慧,應在自然之中,既順應自然,又獲得自然的回報,時時刻刻對自然有一份敬重和敬仰。
正如第五集結尾的寫到: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這就是我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4
這個紀錄片我對它一直以來都算蠻有情感的。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它,并沒有認為它的人物故事占比太多,其實正是有了這些人物故事我才更覺得有可看性。
中國人的情感文化已經綿延了幾千年,它寄托于各種各樣的形式中,可以說食不離情、情不離食。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生于安徽、長于江南,我的骨子里早就烙下了江南飲食的印記,幸好如今也不算離家太遠,飲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種幸運之事。不過我的骨子里可能是個對于食物文化包容性比較強的人,各地的食物不管是否正宗,我都愿意嘗試嘗試。只不過囿于時間、地點和金錢無法實現,那么能有這樣的一個作品能夠讓我見識到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廣的文化也是極好的。只是吃固然能夠喚起人內心的饞蟲,但是真正讓人感動的仍是寄托于食物中的情感,更何況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已經傳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享受一樣的`食物,這種情感的紐帶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讓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陽節,按理說對于現代人,其實關于這個節日的記憶已經相當淡薄了,我們基本上已經忘記了應該用何種方式去紀念這樣一個節日,可是食物不會,便是三歲小兒也明白今日該吃重陽糕了,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僅僅擁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載著人類賦予其千百年不變的情感寄托。舌尖正是傳遞了這樣的價值取向,它拍攝的手法厚重,也不會讓食物的情感表達流于表面,很多人覺得舌尖關于食物的部分較少,或許是一帶而過,并不詳細講她的制作過程,雖然有些可惜,不過事物總是在那里不是嗎,比起食物,能夠給我們展示那些我們并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丟失的傳統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嗎。
在歷史的長河中,農業始終是一個國家的根基,可是誰又會再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播種、如何收獲,這些糧食蔬菜是經過怎樣的工序被送到我們的餐桌上的,人與自然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奇跡,我們現在的旅游業主張回歸農村、回歸自然,自然與我們的食物是息息相關的,幾千萬公頃的梯田、各種各樣的原始的耕作生產方式,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人在干著我們聞所未聞的事情,正是這些奇跡才構成了我們整個的人類文明。有時候,能通過這樣的紀錄片了解到,也是非常可貴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
憑著各大網站和網友們的強勢推薦,我也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這部極具美感的紀錄片。伴隨著色澤圓潤的畫面,一段段故事也隨著鏡頭偏轉娓娓道來。倘若不看標題,你些許會認為這是一檔旅游節目,美麗的山川,充滿人文氣息的旁白,無知無覺中便將你引向寬廣中國的某個細微之地,大美山川,一方水土下造就的子民,以他們獨特的方式與自然結合,為了生存與天相爭,同樣也是為了生存他們竭力保護這片土地、菏澤、山川。
這是一部人文氣息十分濃厚的紀錄片,這也使它區別于傳統飲食節目快餐文化。影片把觀眾帶入一種經驗的體驗,結合民風俗韻,或是上山采摘、下河捕魚亦或大海遠行。記錄的是一種最純碎的生存狀態,取食材之出處,經過經驗的加工,讓每道野味見證大自然與人類最親密的接觸。
這同樣也是一部馥郁濃香的自然哲學饕餮,你會體味到在不同環境中,人們如何學會適應自然,廣闊天地間,工業文明的轟鳴突然銷聲匿跡,最原始的人力勞作才賦予這些勞作者生的希望。反思現代社會的急功近利、浮躁喧嘩,我們本以為脫離了那看似骯臟的土地,便容易產生一種妄念,正是這種虛幻,才使得我們借助現代工具,無限制的開發自然,竭澤而漁。終有一日,我們才會幡然醒悟脫離開鋼筋水泥、高樓大廈,什么才是我們真正的根基。從影片可以看出,西方的環保理念并不比我們早,但真正做起來,我們便相差甚多。舉例來說,你在歐美會看到最純潔、最干凈的自然,在瑞士河流清澈見底,瑞士人為了保護河流,連雨水都要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再匯入河中。影片透露著天人合一、萬物共生的'自然哲學,也希望借助這份對生命感動,喚醒人們自心底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有人說看了此片發現自己更愛的家鄉了,也有人因為它愛上了別人的家鄉,總之,它會通過每個人的味蕾,喚起每個中國人內心,濃濃的鄉土情懷。中國很大,但中國的城市往往千城一面,僅存的幾點區別的就是那巷子里飄散出的、還未泯滅的鄉土氣息。前不久,遇到一個驢友,要游覽我的家鄉,當我還在向他解釋這條街道破舊的原因時,他www.說他所要尋找的就是這樣的街道,最原生態、最市井的,那樣才能找到這個城市的味道。另外,每個人味蕾中總有種味道一息尚存、揮之不去,可能是母親的味道也可能是愛人的味道。因為,飯,盛滿了愛,那個愛你的人把她的心思也一同融入其中,你出門在外久久未歸,還是那個愛你的人為你留著那口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見面常說,吃好了嗎?吃好了,便身強力壯;吃好了,便心寬體胖。
一部紀錄片,記錄著的是悠久回憶,同樣讓我們借古明今。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臺詞01-1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04-07
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臺詞05-06
舌尖上的中國相逢臺詞11-23
《舌尖上的中國2》經典語錄08-11
舌尖上的中國經典語錄大全07-19
舌尖上的中國2經典語錄01-15
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01-16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篇05-1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