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合集15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
“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翼太光輝了。”瑞德在回憶著過去的安迪時說。
銀行家安迪·杜弗倫受到了殺妻的誤判,被施加了兩個終身監禁。在“鯊堡”肖申克監獄的頭幾年,安迪的日子很不好過,天天被打的遍體鱗傷,做著累死人的工作,還要面對典獄長的無情、貪婪與冷漠,獄卒的殘暴、兇狠……后來,因為幫助獄警隊長海利合理避稅獲得了幾箱啤酒,這幾箱啤酒讓他在獄友中得到了友誼,瑞德就是在這時他結交的一個終身的朋友。在監獄里,安迪還繼老布之后,一手創建了鯊堡圖書館。他收了個小徒弟——湯米,沒想到的是湯米竟然知道安迪是被誤判的,并且知道兇手是誰。但典獄長不想讓安迪翻案,不想讓安迪走出牢籠,于是借一次談話,讓海利把掌握真相的湯米殺掉了。終于,安迪忍不下去了,在囑咐瑞德假釋后一定要去一個地方找他,然后爬進了自己用二十年時間挖成的逃獄通道里,最后,借著雷聲敲開下水管道,忍著惡臭,一步一步爬了出去。安迪利用假造的身份,成功取出典獄長30萬美元的黑錢,走到了太平洋邊一個小鎮,干干凈凈地走到了陽光下。
安迪為什么能成功?為什么“三姐妹”、老布、赫伍,瑞德都沒有想到逃走?你可能會說他們沒有想到,或者說他們太老了根本沒逃走的必要,但我會說,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安迪心里那么強烈的希望。在“鯊堡”監獄里,最缺乏的就是希望,灰色高大的圍墻隔開了目光,隔開了一切。漫漫無期的歲月,寂寞無望的日子,精神一點點被侵蝕,靈魂逐漸在扭曲,心靈走向麻木,麻木到自己已經感覺不到麻木。所謂的“希望”,“信念”已然連同他們的肉體一同被禁錮起來。在那種情況下,即使有希望,也都被殘酷和冷漠蓋上了灰塵,變得灰蒙蒙的。但在這種黑暗中,安迪始終高舉著火把,把別人照亮了,也把自己照亮了。他建圖書館,給犯人們聽歌劇,教給他們知識,他的希望從來都不是暗色的,即使看著那個胖子,哭號著,被獄警隊長拖出來活活打死,看著“三姐妹”三番五次找他的茬,看著老布出獄后“體質化”自殺,看著……
監獄里的人們,大都被黑暗同化了,自己也變成了黑暗,就像“三姐妹”,海利,尤其是典獄長。俗話說“惡有惡報”,“三姐妹”被獄警隊長打斷了腿;獄警隊長被抓;典獄長自殺。俗話還說“善有善報”,安迪與瑞德,終于苦盡甘來,走到陽光下,開始了幸福的生活。正如瑞德所說:“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翼太光輝了。”的確,有些鳥兒即使被關住了,它們也會用嘴,自己打開籠子。
謹記,在困境、逆境甚至絕境中,只要你選擇堅守希望,放開被禁錮的希望,那希望就會指引你走向光明。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2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主要講述了一位銀行家安迪,因謀殺罪,鋃鐺入獄,被送往肖申克監獄終身監禁。該片經過剝削人生自由和高度體制化的特殊背景,來展示“時間流逝,環境改造”帶來的恐懼和無奈,來傳遞主題——“期望”。
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人公安迪身上傳遞的無處不在的期望和正能量。安迪被“三姐妹”欺負、毆打,他一言不發。因為他明白進入肖申克,便與外面的世界永久地隔絕了,你不明白在這會發生什么,要么忙著生存,要么趕著死亡。很顯然,他選擇了前者。無論是被“三姐妹”欺辱、毆打,還是他人惡語相向,亦或是關監禁,他都一言不發,毫不在乎,眼里期望的光芒從未消散。
在監獄枯燥乏味的日子里,他卻從未失去對生活的態度。他親手打造了整個英格蘭最好的監獄圖書館。在這樣充滿體制化,日日如一、年年如一的地方,他卻依然心懷期望。就如他自我所說的——期望是永久不會消散的,它一向在我們心底,是別人抹滅不了,拿也拿不走的;期望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
是啊,期望是最完美的事物啊!期望誰也無法抹滅,除了你自我。要么選擇心懷期望,要么自甘墮落!因為心懷期望,所以才使安迪有了越獄的膽量;正因為心懷期望,所以安迪才有了拯救生活的念頭。因為心懷期望便可讓自我所向披靡!所以,經過20年的堅持不懈,在一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悄無聲息的從那個瑞德曾夸下x說要600年才能挖通的隧道逃離出去了,他得到了救贖!因為心懷期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因為心懷期望,一切又都在意料之外!
影片中有一句對白發人深省,讓人感同身受。“肖申克沒有一個人有罪”,這句話微乎其微,卻極富諷刺。無一人有罪,監獄里的犯人竟無一人有罪,多么諷刺啊,可笑至極!明明無罪,卻要入獄;明明無罪,卻要替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背負一輩子的罵名;明明無罪,卻要將牢底坐穿。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只能將生死存亡寄托在一個人的只言片語中,又或者一張冰冷的審批書上。法律沒有公平可言,看似有罪的犯人實則無罪,而那些看似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君子”的軀殼內里卻是一顆血腥、丑惡、貪婪的黑心!
影片留給我太多的感悟和感嘆,我們要怎樣應對這紛繁復雜的人世?我想:這個世界不必須完美無缺,不必須事事公平公正,但只要你我都能循著心生活,都能心懷期望,好好生活。正所謂“強者救贖自我,圣人普渡他人”,心懷期望,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心懷期望,就是對心靈最終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3
開始以為肖申克是個人~然后才知道它是個讓人感到恐懼,暗無天日的監獄!但有些人確實閃閃發光的!所以有時候會說同樣的環境也會有不一樣精彩的人生。
肖申克里面關押的是犯了大大小小事兒不會被放過的犯人,但是大家許多是被不得已冤枉而判刑來到這兒的。在肖申克監獄里有的是姐妹花,有的是舊犯對新犯的壓迫,有的是每天監獄的例行檢查……總之來到這兒就是讓你像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那么干凈!
安迪也是像所有監獄里的人一樣,經歷了每個新成員所要經歷的一切。但是不同的是他與別人的結局截然不同。
首先我看到的是希望。因為安迪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從進去監獄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可以在看似暗無天日環境中找尋出路。慶幸的是他最終成功了。安迪是一個銀行工作者,他被指證殺了他的妻子和妻子的外遇,所以不得不來到這個監獄。在最初的一個月里,他沒有和任何人打交道,也沒有像許多犯人一樣熬不下來。一個月以后他和瑞德開口了,是需要他幫忙尋一把小錘子,后面接著是海報。也許海報給予他更多的是對外面世界的信念,盡管二十多年過去了依然可以堅持!
還有在片子中有段是安迪自己利用自己的銀行工作者的才能為大家贏得了啤酒,那是在修建監獄頂層的時候。瑞德說過:安迪冒著巨大的危險換來的啤酒不僅使他增添了朋友,而且更多的也是讓這里的大家覺得仿佛是給自己家修建屋頂呢。安迪臉上洋溢著奇怪的微笑面對這一切。
在這里你會明白知識可以贏得生命的價值。即使在監獄里大家都會有書讀,并且在后來安迪利用監獄長得野心來實現大家的利益,通過自己每天寫信申請最終擴大了監獄圖書館規模(這個過程也是艱辛而漫長的)大家可以讀更多的書甚至有人還可以拿到大學文憑。這一切都跟安迪有關。
安迪善于觀察,了解世事,所以抓住典獄長得心理,為他牟利,減少稅收〈會計方面的知識〉讓其依賴他。后來出去也拿到了一筆自己二十多年來應得的報酬。所以也用自己的智慧成就了自己。
目前想到的只有這么多了,但我覺得作者塑造了一個非常有魅力的角色!他有知識,有氣魄,是一個真正心有一片海的人!他只是常常會在嘴角閃現一道微笑。二十年過去了依然不忘初心,即使他面臨著有可能失敗,有可能出去后不適應(畢竟在里面他還是有地位的)出去后一切都是新的,即使時間過去了二十多年!當看到電影里他在雷聲中敲破下水管道有東西噴出來的時候你真的會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4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我以前就有聽過,但這次是真正的完全看完。這部電影講述了男主人公安迪含冤入獄后,表達了安迪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以及安迪通過自己的才學和金融證券的知識,得到比平常獄友們生活更好一點的待遇以及成功越獄后的生活資金。
安迪在肖申克中,他遇到了很多人,有瑞德、典獄長、湯米等人,可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瑞德。
整部影片都是以瑞德為第一人稱來講述,他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安迪從入獄、在獄中、出獄的所有心理和狀態,從自己的角度對安迪進行了一個理性的表述。安迪進入肖申克時,瑞德已經在肖申克里呆了20年。瑞德是典型肖申克的大哥,就是那種什么物資都可以得到的人。安迪的到來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他的敘述中說“我喜歡他″,這是他和安迪成為朋友的契機,他在獄中總共待了40年。40年,滄海桑田,當時的美國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一切都在變化。40年足以讓一個小孩成長為成熟的中年,一個中年成為一個老人,雖然他一直在獄中,但至少他一直與獄外的物質世界接軌,但他卻從來沒有真正走出監獄。40年,他適應了獄中的一切,甚至到后來在假釋審查時,直接的告訴審查人員,“我無所謂"。是的,他已經被“制度化”了。布魯克斯的事給他敲響了警鐘,在肖申克中,他可以拿到各種物資而被獄友們羨慕。可是到了外面,一切都在變化,他根本無法適應。在肖申克中,他向往自由,對未來充滿希望,可離開后的錯不及防,他想過自殺,但他與安迪的約定救了他。他珍惜安迪這個朋友,堅守他與安迪的約定。當瑞德與安迪相見時的快樂,隔著個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出獄后的自由讓他們失去了在肖申克中制度化的管理。他們的快樂、高興更加真實。
如今社會是日新月異的,一天天都在不斷的進步,一直發展不會有停滯,且永遠不會達到頂峰,4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人的一生一共可有多少個40年呢?肖生克中的40年。沒有自由光明,沒有快樂與同情,只有無盡的勞動和典獄長的辱罵和暴打。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肖申克的管理者們對犯人生命的無視和冷漠,也看到肖申克中的犯人對未來生活、外面世界的渴望、還看到了肖申克管理者的貪婪。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希望可以是人活下去的動力,肖申克中的犯人正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有渴望和希望,所以他們堅強的活著,拿怕挨打挨罵,他們依然活著。對未來的希望,對外面的希望是他們活下去動力,哪怕假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通過,但他們最終依舊會獲得自由。這也告訴我們,有希望不一定會成功,但至少讓你擁有勇氣去面對未來要經歷的風風雨雨。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5
"記得很久之前就看到過關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的大量介紹和報道,但這并未激起我觀看他的欲望,直到今天我在網上閑逛的時候,無意中讀到了一篇關于“《肖申克的救贖》”的文章,這才使我有幸觀看到這部經典影片,我想我應該感謝的是這位編寫觀后感的作者!讓希望的燭光在心中燃起,每當有人落魄時都會感到沮喪、懊惱,會覺得世界很無助,甚至會有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想法。
其實,在我們深陷困境無法自拔時,常常會有一種力量悄然降臨到我們身邊,而這種力量就叫作“希望”。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里,希望是安迪唯一的出路,因為他把希望當作是他重獲自由的支撐,也正因為安迪有了這樣一個堅定的信念,希望才在他的心里燃起一支永不熄滅的圣火。他靠著一把別人眼里要鑿600年的錘子,用了二十年鑿通了整個墻面,挖出了一條通向自由的隧道,當他爬過狹長的隧道,在大雨中沖刷他身上的污穢時,他便是一個得到解脫、自由的人,安迪走出了肖申克,重獲了自由,這也正是因為安迪從走進肖申克的那天起就懷揣夢想,向往著自由,他一直堅信總有一天他會走出去,對安迪來說希望就是他追求的動力。
而在這部影片中還有一個角色,那就是老布,老布在肖申克度過了大半輩子,有一天他獲得了自由生活的機會,這是所有肖申克人期望的一天,然而老布卻不能和同樣身陷囹圄的安迪那樣,重新面對生活。在肖申克,獄警們長達數十年對大家的禁錮,使老布失去了自已靈魂,除了服從制度外,他不敢再有任何的想法,更沒有了夢想和希望,也正是因為在老布心中這盞希望之燈的熄滅使他失去了自由,雖然他離開了肖申克,但他的心靈已經被體制化,無法得到真正的救贖,最終只能選擇結束自已的生命來逃避現實。
希望就如燭光,即使忽明忽暗,但只要不滅,仍有一點閃爍的微光照著前路,就會使你不至于迷失在黑暗中,影片中的安迪就是這么一個堅信希望的人。而我們在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迷茫或無助的時候,只要我們心中也燃起希望的燭光,就相信一定能看到光明。當我們來到人世間的第一天起,就注定我們的人生不會是風平浪靜,無論在何時,在何種環境下只要我們有著自已的希望和夢想,我們就離幸福更近了一步。現在讓我們雙手交握,閉上眼睛,默默地在我們心中燃起那“希望的燭光”!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6
不是每一朵花都可以結出果實,但每一顆果實都曾是一朵花。
在一個朋友的建議下,我看了《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給我推薦這個片子,是因為我向他抱怨自己的專業不好,學習沒動力,上大學前許下的諾言也正在秋風中飄零。
在肖申克里,獄警們就想判你一個終身監禁。隨便打 死人、貪 污受 賄的現象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可以這樣說:肖申克就是地獄。
當你進入了這么一個地方,目睹了一切的罪惡,是否還有勇氣去想離開(逃跑)呢?人是可以被環境化的。瑞德在評價布魯斯的死時說,這周圍的高墻,一開始你討厭他們,但慢慢會習慣、依賴,知道最后無法離開他們。所以在肖申克呆了五十年布魯斯得到假釋的通知后試圖殺死希活使自己留下來。
并不是每一個堅持的人都能成功,但每一個成功的人都堅持過。就像安迪,他成功了!他始終相信自己能活著出去,他用小槌在厚厚的石墻中打開了通道,他爬過了狹長而骯臟的下水道。當大雨沖刷他身上的污穢,剩下的便是一個解脫、自由的人。
也許逃脫對瑞德來說是不可能的事,用那把小槌子鑿一個洞,他認為要用六百年。這不能怪他,那是瑞德對地質不了解。他不知道壓力和溫度等外界條件對石頭的影響。這無所謂,重要的是態度,就是在看似無望的處境中仍抱有“幻想”。沒有發生的事情永遠都不要去想絕對!只要你還有權利去“幻想”,就不要放棄這種權利。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人們還有一種最后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無論如何,都不要把事情看成必然。生活不是簡單地加減乘除,還有隨機分布。
想想自己的處境,雖不能說進了肖申克,但有一些共同點,就是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有點被壓迫的感覺,而自己又沒有什么目標,想逃離。周末經常泡在網吧;晚上不知忙些什么一轉眼又到了熄燈時間,上課時則不知老師所云趴在桌子上睡覺。看過不少描寫大學生墮落的小說或文章,在碌碌無為中消磨自己的個性,忘記自己的追求。就像這大學輕松的環境,由不適應到適應,到離不開它,不能容忍一絲的壓力。
是時候了,該覺醒了!外界的條件從來都不是阻礙你成功的因素,而是你的態度,你的對策。環境從來沒有好壞之分,而不能決定你能否成功。當你想要成功堅持不懈時,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你前行。從現在開始,朝著前方,邁進吧!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7
“救贖”在我眼里一直以為是不好的人才需要做的事。直到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我才明白“救贖”這兩個字沒有字面上那么簡單。
電影講了男主人公安迪,被陷害殺了妻子,進了一所名叫肖申克的監獄。在監獄里,他結識了一群朋友,和一個可以傾訴心事的摯友——瑞德。他通過瑞德得到了一把小錘子和一幅畫,還在監獄里擴建了圖書館,甚至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長逃稅,洗黑錢。
“布魯克沒瘋,他只是體制化了”影片放到這兒我開始可憐布魯克。我一開始有點不明白他明明可以出獄了,為什么還要拿刀子架在赫伍的脖子上?后來我才明白布魯克在監獄已經呆了50年。他已經習慣了在監獄里的生活,該睡覺時就睡覺,該吃飯時就吃飯,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被安排好的。可到了外面就不同了。他變得不會生活,如果說肖申克是個“井”,他就是那只坐井觀天看了50年的“老青蛙”。
這有點如同我們當下的處境。因為新冠肺炎而被困在家里的我們,2月9號本來是開學的日子,可是因為它我們只能呆在家里。呆在家里的我很不習慣!平時在學校,什么時候讀書,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寫作業,什么時候吃飯,都是規劃好的。但在家里,我像布魯克做超市店員一樣,變得很混亂,有時會記不清哪樣東西做了,哪樣東西沒有做。自己不會合理有序分配時間,制定學習計劃。時而睡懶覺,時而偷懶癥“上頭”。師傅領進門,我被死死地卡在了“學習”的門外,怎么也闖不進去,猶如布魯克融入不了現實。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也被體制化了,他們一開始也會有夢想,也曾追求過。漸漸地,他們學會了妥協,放棄了自己曾經的追求,活成了自己曾經覺得可笑的模樣。
沉默是金,有的“愛”靜寂無聲,卻閃閃發光。安迪對瑞德說:“我太太說我是一個很難理解的人,其實我是多么愛她呀,只是我不會表達。”安迪其實很愛他的妻子,他希望他的妻子過的很好很幸福。于是,他努力工作,年紀輕輕就是一家銀行的副總裁。影片中的安迪與我的爸爸有許多相似之處。他每天天剛亮,就起床,等我下樓時,已經看不見爸爸的身影。爸爸與我也少有溝通,爸爸不太能理解我。因此,我一直埋怨爸爸陪伴我的時間太少。直到看了這部影片,我才知道有些愛雖然不常掛在嘴邊,但早就埋在彼此心底。我的爸爸不善言辭,不愛說話。他唯一擅長和堅守的,或許就是:努力工作,給我們更好的生活。
有些鳥是不應該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他們的羽毛太過豐潤了,當他們飛起來的時候,你會由衷地為他們高興,因為覺得如果把它們關起來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孽。
有時彼此依賴,相互羈絆的愛,是不是也會成為一種“束縛”?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8
在人生的征途中有許多彎路,小路,險路,暗路,只有意志堅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勝利的遠方。
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有時多得數不清,這不是壞事情,但你始終堅持不懈的努力嗎?有時身處不同的環境夢想也就黑暗中火柴的火焰,慢慢的熄滅了。
正如我們進入并不理想學校,剛進入時我們會恨這個環境,對這里的一切都有挑剔,慢慢的又依賴上了這里的環境,這里的生活,每天重復做的事,可是心中的夢想依舊存在并慢慢消失,一次去別的學校考試,這是一所好的學校,總之別人都說它好,可進入后這一切讓人失望,學校面積又小,食堂衛生又差,人又少,總之心情糟糕透了,可突然我發現自己學校原來并不差,甚至更好一些,也許這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你心中的夢想與環境并沒有關系,關鍵在于自己內心深處始終如一,并付出行動,也許人們身處的環境就好比肖申克的監獄一樣,我們也習慣了周圍的一切。
安迪是個有著強大心靈力量的人,所以他才能19年如一日堅持挖地道,最終越獄成功,在肖申克那樣惡劣的環境下,安迪卻始終充滿希望,是這個希望支撐他最終打敗了典獄長,逃離肖申克。獲得心靈和身體上的自由。
這部電影有一段經典的臺詞,是經由安迪的好友阿瑞德口說的,他說我們都被制度化了,剛進來時,起初我們會恨這堵墻。這也正是人的可悲之處,最后我們就依賴上了這堵墻,只有向安迪那樣有著強大的心靈力量的人,才沒有被制度化,他有自己的夢想,他堅持,他努力,最終他自由了。
其實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也像肖申克的那堵墻。剛工作是,我們會對環境看不慣。對婚姻中另一半看不慣,會抗爭,但發現沒有成功后,我們慢慢就被制度化了,習慣了這個環境依賴上另一半,哪怕衣服是不合身的,可是穿久了,也就習慣了,脫下來時就會感覺難受。
有多少人能像安迪那樣始終都有夢想,然后付之于堅持不懈的努力?大部分人是放棄了,過一天,算一天,混上一天是一天,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被環境同化了,只有像安迪那樣的人,有著強大的心靈力量,他才能沖破這個不合理的制度,抵達自由的彼岸。
《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們的兩件事,一是堅持的力量;二是人生一定要有目標,套用安迪的話說,hope is a good thing。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9
肖申克的救贖主要講述了銀行家安迪的“自我救贖”為了重見光明、追求自由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贖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抨擊了當時美國司法制度和獄政制度。主角安迪在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下被陷害進入了——鯊堡監獄,拯救他的不是監獄,不是圣經,而是希望,是希望拯救了自由,一種心靈的救贖。于是故事以獄警打死犯人的情節拉開了監獄黑暗生活的序幕。
我們知道每一個進入監獄的人都是清白之身除了瑞德,在這個黑暗的社會恰恰是因為這種冤案的錯判給了他出逃的借口,他出逃不是逃避自己應有的罪責;相反他只是為了重拾屬于他的自由和夢想。他曾經以為可以光明磊落地走出肖申克的四壁高墻,因此還因為這樣的希望而變得瘋狂躁動,而當這種渴望被諾頓徹底地槍殺了之后,他知道只有通過比較極端的方式才可以再一次獲得自由重溫夢想。也許希望只對自己而言是通往光明道路的支柱,而對監獄其他的人來說卻成了難以接受的東西。特別是以托馬斯會在離開監獄之后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出,外面快節奏的生活給他帶來了一種不安和驚惶,生活完全脫離了他的軌道他習慣了被拘束、被管制的生活。無法適應這個自由的社會,最后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沒有希望還可以心安理得地在這里面生老病死,但是安迪不同他心中始終保持著那份對生存的渴望和對希望的熱誠祈盼,并且在不斷的努力實現著。在黑暗的監獄里安迪知道要么在獄中老死要么出去。而他聰明的選擇了后者。在安迪幫助典獄長洗錢等一系列的片段中更加充分的結露出了美國官員知法犯法的丑陋現象。
整個故事欣賞完了,我覺得安迪確實是一個頭腦聰明的'人,聰明的利用了自己淵博的地理知識完美的計劃出來一個出逃的計劃,擺脫了殺人的罪名,懲治了監獄真正犯法的典獄長、獄警長。安迪越獄成功后圓了自己自由的夢想。通過對《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的觀賞,讓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道理,人活在世上還是要有自己的理想,要為實現、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就拿我們自己來說:至少現階段我們必須學好學精我們的專業知識,為明年下半年的實習打好基礎。要時刻對自己充滿信心,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機會。我們的人生才剛步入軌道,所以在面對任何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做到毫無懼色,把它當作是對我們成長的一種考驗。而這部電影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安迪的那種用不放棄追求自我的執著精神,雖然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個理想化的世界,但是正因為有了理想人們才會想要實現,實現了才出現了我們現在美好的社會。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0
剛剛看完這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起因是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從直覺來看,我簡單的把他理解為一個名叫肖申克的人為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進行彌補。而事實上除了人物的名字錯了以外,故事的確是這樣展開的。
安迪長了一張可以吸收浮躁與絕望的臉,最出色的是他的鼻子。一個相當有福氣的鼻子,給人以溫厚穩重的感覺。中國人常說這種鼻子是招財的鼻子,安迪幫我們印證了這一點。雖然直觀的看上去,這樣的鼻子讓我們聯想到一種平和中庸,甚至故事中他的好朋友瑞德僅憑一面之緣就用10根煙的代價斷定了他的軟弱。但是,影片發展到最后,我們不得不佩服安迪以其沉默與服從贏得了自由(和一個嶄新的完備的身份),以至物質享受(典獄長那筆干凈的錢),以及精神層面的滿足(完美的復仇與沒有回憶的理想)。
一個成功的人,往往毫無聲息。那是他們在積淀,如同花上19年,成千上萬個夜晚鑿透監獄的厚壁。那本圣經中藏著的小錘,看上去花上600年也鑿不透肖申克監獄的銅墻鐵壁。但它僅僅用了不足20年。平凡的人們總會低估平凡。安迪本身就是這樣一把讓人發笑的小錘,但那阻止不了他積蓄的力量。我看見了一種信念,安迪把它叫做希望。
如果說鑿開墻壁是重返自由的基礎,但那決不是全部。這如同一個人不能只有軀體一樣,他還要有精神和思想。銀行家就是銀行家,律師害的就是律師害的。朋友們跟他說監獄里的人都無罪的時候,安迪也這樣回應。但到頭來我們只相信安迪。我們看到了這樣說的資本——一個極具智慧的大腦。我們并不是說只有聰明人才可能受冤枉,傻瓜都是活該。但我們能看到沒有被知識武裝過的頭腦,普遍簡單粗暴,缺乏理性的思考。
安迪智慧的大腦讓他比別人多想了一步,他有了一個計劃內的未來。可憐的老布,就是因為沒有一個自己的未來才無法為自己的靈魂找到新的寄托。如果說有這樣的想法,是與生俱來的周全,那實現計劃的手段則得益于后天的經驗。他就這樣沉默的用智慧謀殺著典獄長。還贏得著他在監獄的社會地位。
令我欣賞的還有他能注重精神層面的享受。一個人再貧窮,其思想不能貧窮。一個人再被束縛,其思想要自由。當那沉醉動聽的音樂響徹于整個監獄,當大家在完備的圖書室閱讀,當清涼的啤酒滑入喉嚨的一瞬,安迪做到了!他讓所有人的精神得到了自由。如同在自家房頂上那般愜意,那般自由!
身體可以疲憊,容顏可以老去。走不掉的唯有一種信念,一種希望,一種能力,一種態度。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1
人都有向上之心,但在實踐的人生中,沉淪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活在世界上,受的制約太多。我們都想只為自己而活,但是,又常常不可得。規范得遵循,游戲規則要遵守,責任得去盡,還要努力取得成就(在這個貧乏的時代,成就只不過是金錢的代名詞,20世紀以降,一個重要的觀照人的方式是看他能賺取多少數量的金錢,這實際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評價方式)。每個人都自覺的按照他人的眼光來過自己的人生,拿他人的意識衡量自我,而忘記了自己的本色人性和內心訴求。如果自己做不到這個社會所要求的,不用他者質問,自我就已經感到是一種犯罪。這種無理的罪惡感使得人都自覺的認同社會規則,并以此評價他人。對習慣于遵循規訓生活的人來說,永遠都不會有自由的一天,因為權力者的社會從來不缺乏規則,并且它還越來越多。假如遵循者突然自由了,他絕不會歡欣。他會感到自由于對他是一種巨大的束縛,正象《肖申克的救贖》里的那個老圖書管理員,習慣了順從和規律的生活,習慣了不自由(不自由意味著可以不作決定,不承擔責任),一旦真正的自由到來,他反而不能適應,不知如何是好。
這只是一個極端,可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不都是卑微的活著嗎?生存就是一切,規規矩矩的活著就是一切。我們仿佛生活在一個延綿幾千年的騙局和謊言里,勞作,繁殖,忍耐,犧牲,然后死去,從未享受過生活的喜悅。人變成了生存的工具,成為生存延續自身的低價手段。對我們的大多數而言,存在不是為己的個體性存在,而是一種符號式的集體性存在。我們被淹沒在人流中,迷失了自我的道路。這種時代早該結束了(在此時代,我們忍受,一再的忍受,以至造就了一種適應——這給了我們安慰和自信,適應的再繼續又成就了一種習慣——這更給了我們巨大的生存策略,順應習慣總是很容易的,何況習慣本身好像具有一種不言自明的合理性,習慣的再繼續又會異化為傳統——不但為我們提供了合情性和尊嚴,還給了我們驕傲的資本和活著的根。搞到最后,忍受被我們對卑鄙生存的強烈渴望變成了一件美麗的事情),雖然直到今天還沒有結束。
應該培養起一種對自由的普遍熱愛和渴求,否則,我們就注定要一再的被延宕,離地獄越近就是越遠離天堂。雖然自由比奴役更美好,但也意味著更冒險:承載更多的犧牲,責任和人道的良知。但堅持的人總是遲早要得道的人,也許道路本身就不會是一馬平川。否則,就肯定不是達至自我成就的道路,而是人生的陷阱。在風雨中歷經磨練和考驗,去真切的體會和經驗,花朵才會在春天的原野自在的,欣喜的開放。人啊,生和死都那么偶然,存在是如此寒冷,我們是如此孤獨和脆弱,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活著,作為自己,只為自我的實現和喜悅而活著。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2
一部太富哲理的電影總會給我們這些迷茫的人太多遐想。
我們站在人生的不同角度都看懂了什么!
它總會以最殘酷的現實來給我們以指引,因為我們的生活并不會像電影里一樣慘烈,所以當我們看過了,想想,會感到慶幸,慶幸我們不會有那樣的人生,慶幸我們即便面臨那樣的困境也學會了怎樣去面對。
人生就像你與魔鬼之間的游戲,他給你的每次選擇都是戰戰栗栗,每次的結果也都是痛不欲生。雖然如此也要面對!
周末困于家中,近日內心彷徨,晝夜難眠,惶恐度日,在我眼里曾經的清幽小院現已失去往日的風景,竟然成為將我困于家中的牢籠,徘徊其中惶恐不安!苦思,明日如何?人生如何?我應如何?面對這樣的人生洗禮我將經歷怎樣的蛻變!此刻看了《肖申克的救贖》。
“救贖”我猜是圣經里的詞匯,用來挽救人的心靈。
當我沒有選擇,我必須試著去接受,并且從中找到希望。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只有希望才能使我們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也許有一天我會被判終身監禁,那時我一定痛苦、憤怒、無助,后悔為什么我沒真的殺了他們,同樣的判決,至少值得。但我是冤枉的,莫須有的罪名,不容辯解,我的余生將在高墻里度過,這不是我想要的。可漸漸的,我開始思考,我要離開這里。
一段背叛的感情會付出代價,上天會安排來懲罰他們,但你同樣痛苦,所以珍惜是互相的。那樣就不會有終身監禁的事情發生。
當我落入像監獄一樣的困境,不要忘記自己最強烈的感受,就是“我要離開這里”,雖然我會付出很多,可能那時我已白發蒼蒼,但我也要堅持,也要為之努力。
不要忘記,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也要幫助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同樣受困的人,找到希望——對未來的向往。
人活著就要有價值,即使在監獄里,哪怕是被利用的價值。
若果你有陰謀,不要讓你的對手知道,直到你成功為止。
在枯燥的生活中,一點小小的情趣,會讓一切變得不一樣,否則枯燥的生活會把我逼瘋。
即使用不到,也不要嘀咕知識的力量。
堅持不懈的努力,努力要用時間來衡量,10年、20年直至一生!
找到你想要的!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你需要的工具。
任何對名利的追求也不敵對自由的向往,也許我會終其一生,去追求金錢、權利和對欲望的滿足。可能到死才明白,自由才是我想要的,簡單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如果走入絕境,除了靠自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任何閃失都會把你送回原點。
友誼,朋友是最值得珍惜的,不要忘記把你的聯系方式留給你最好的朋友,快樂是用來分享的!
警醒!不幸的生活若追隨你一生,那將磨滅掉你追求理想的信念,慢慢接受,并習以為常,當有一天改變的時候,也很難適應。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3
《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最大的意義不僅僅有主人公的堅忍,還 包括人應當堅持心中法律之信仰。
影片的開始,主人公因為沒有不在場證據或證人而被法官錯誤地判為有罪,爾后被送入鯊堡監獄,開始其漫長的牢獄生涯。看著獄友平日無所事是的生活,主人公并沒有消沉,而是默默地堅持自己心中對于真相的認定和對于自由生活的執著,并且冷看人世間的齷齪和悲劇的一幕一幕上演。
對于主人公的堅忍我們無須再多說,那么多年來的電影評論,多次被評為優秀影片的`祝賀詞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對于主人公的敬佩當然不止于此。作為一個男人,當處在人生低谷之時應當何如面對,一直是值得討論和效仿的,但是究竟有幾人可以那樣踐行自己的豪言壯語?或許更多的時候,男人應當默默履行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和暗自對自己許下的諾言。凡此為之,方可謂真丈夫。
當然,對于法律切不可失去信心,尤其是社會不夠成熟的時候。主人公無奈吞下了法律紕漏而生的惡果,消化了大約四分之一的生命時長,卻堅信自己乃是清白。一般來說,遇此不幸,凡人都會妥協,縱使心中有過反抗與斗爭的想法,卻終究是難敵現實之無奈。然而,主人公卻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對于法律之信仰,堅持每日挖通涵道之一點,堅持把典獄長往罪惡深淵推一點。正所謂量變引起質變,修成了正果。我不是說越獄這種事情值得褒揚,而是,當法律無以維系正常之社會秩序,應當允許受害人尤其是無法獲得救濟的受害人自行行使一定權力來救濟自己。這不是對法律的曲解和褻瀆,而是一種諷刺。
法律究竟教會人們什么?說到底,是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是對這種信念的信仰。正如德國著名法學家魯道夫·馮·耶林說的:為權利而斗爭!他指出,為權利而斗爭不僅是個人的義務,而且是社會的義務,更是國家賦予的神圣職責。由此觀之,《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為了真理,我們再所不辭。而片中的真理就是所有怨鎖在鯊堡監獄里人的自由和青春。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老布。他就是典型的失去堅持法律之信仰的代表。在被關押一生之大部之后,殘存的生命體被釋放了。然而因為對于法律之信仰的缺失致使他早在鯊堡監獄就習慣了監獄的生活并產生對于自由生活的恐懼。而這是令人無法想象和觸及的悲劇,如果真的如鯊堡監獄里每一個囚犯所言,人人具是清白,老布的這種妥協實際上等于在自己的心靈深處刻上了我此生有罪的宣判。這無異于是送給世世代代為爭取自由的人和為此犧牲的人的一記響亮耳光。
行文至此,我想已經揭示了我對《肖申克的救贖》的所感,即堅持對法律的信仰,并如同主人公一樣的堅持,堅持一切應當是正義和實在之事,萬不可自己審判自己有罪。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4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自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1994年,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在全球上映,大獲成功,并受到了全球觀影者的熱議,自此之后,該片口碑被影評人爭相傳播,躍居為全球電影評分排行榜第一的作品。
我是在了解到這本書之后,才觀看的影片。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安迪遭受妻子的不忠和背叛,然后被誣陷殺人犯喊冤入獄并自我救贖逃脫監獄重獲新生的故事。在司法審判的過程中,奸詐的律師提供了各種置他于死地的證據和辯論,而法官也并沒有擔當起應有的責任對證據進行細心審查。入獄后的安迪一開始與眾人格格不入,逐漸的,他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能力重獲自由。
在監獄里,安迪結交了好友瑞德,獲得了他的一些幫助。同時,安迪積極得與典獄長和獄警們搞好關系,典獄長和一眾獄警為了理財和教育問題請教安迪,安迪用自己的知識從他們那里獲得了不少便利。而____的典獄長為了將自己的不義之財洗白,也讓安迪作為他的代理人,用他的銀行學和財務知識來處理個人財產問題。
安迪當然沒有放過這個大好機會,當他獲得了獄警們信任的時候,也為自己的一班獄友爭取福利和進入圖書館讀書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他有了一個長遠的逃生計劃!
安迪在自己的獄房中的墻上找到了一個薄弱之處,并通過瑞德的幫助獲得了一把鐵錘,他決定用這把鐵錘挖出一條通過自有的路。而要實現這個計劃何其艱難!監獄的檢查非常嚴格,于是他用一副美女的畫來遮住自己挖掘的洞,由于獄警們和他相處的不錯,因此一直沒有引起警覺,安迪正是利用了這個心理。
安迪用自己的知識也幫助獄友們重獲人生的希望,讓他們燃起生活的熱情,瑞德就是其中最要好的一個。而在瑞德的心里,安迪似乎是一個不可能被牢籠關得住的人。果然,經過20年的努力,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從那副畫后的洞里逃了出去,并在銀行通過自己的簽名取走了典獄長的所有錢。
而貪心和卑鄙的典獄長也因為安迪的匿名舉報和提供的證據被檢察官調查,最后選擇了自殺,在臨死前,他打開了安迪的《圣經》,發現里面藏著一把鐵錘,并寫著: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當瑞德通過自己的努力減刑后出獄,安迪聯系了他并和他重逢在墨西哥海岸——美麗的異國他鄉。
故事就完了,這本書和電影讓我們看到了層出不窮的人性之惡,讓我們對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產生了思考。而長期的精神摧殘會將人們的思想制度化,我們需要做的是懷抱希望,為了自由而通過努力實現自我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5
一部兩個半小時長的影片,有兩個多小時讓觀眾窒息,為那些判了無期徒刑的人的絕望,終于在最后的半個小時,主人公安迪從一個鑿了20年的洞逃離可怕的監獄,讓人看到了黎明和希望的曙光。
電影的主人公安迪曾是一名出色的大銀行家,因為妻子出軌被殺而被冤入獄,被判無期。他的人生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人上人變為了階下囚。在監獄,他遇見了像慈愛媽媽一樣的黑人大叔瑞德,當時瑞德已經在監獄呆了20年。安迪希望瑞德能給他一個錘子,瑞德開玩笑地說:“你不會要鑿墻逃離吧,那大概需要600年。”然而,就是這樣一把很小很小的錘子,成了安迪活下來的希望和逃往黎明的工具。
整個影片讓人壓抑,變態的典獄長、暴力的海利警長,殘忍地殺害或者毆打犯人,看到很多被冤枉入獄的人被殘暴地毆打,我的情緒甚至出現了暴躁,每次這些人進入像籠子一樣的獄室,不禁讓人悲從心出。影片名叫《肖申克的救贖》,何時救贖?安迪何時能夠平反?
二十年的監獄生活,安迪已由一個青年才俊變為一個兩鬢斑白的中老年人,他用大銀行家的所學為警長們逃稅,幫典獄長洗黑錢,申請圖書館,讓犯人考同等學力,用知識為獄友們贏得了啤酒、知識和對生活的希望。當一位叫龐克的年輕獄友偶然告訴他,安迪的罪是由另外一個人犯下的,安迪整個崩潰了。他希望典獄長給他機會,給他申訴和重新調查這件案子的機會,一句“這是我的人生啊”道出了安迪對生活的渴望。但典獄長無情地拒絕了安迪的合法要求。
所有的人包括瑞德都認為,安迪會絕望甚至自殺。當新的一天來臨時,安迪沒有出籠。誰也沒有想到的,他已經在前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爬出五百碼惡臭的污水管道,沖出黑暗和骯臟,走向了光明。
黑人大叔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在重重擠壓之下的牢獄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確有資格這么說。安迪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就因為沒有希望和寄托,在監獄呆了五十年的老布以懸梁自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正因為瑞德大叔要踐行自己的承諾,幫助安迪在樹下尋求一個寶石,才尋求到了生活的目標。
這部影片,除了“希望”以及很多人評論的“信念”、“友情”、“自由”之外,我認為這部影片很突出了知識的重要性。安迪用知識在監獄里所做的一切,以及他在為典獄長洗錢的過程中“制作”了一個嶄新的自己,一個有護照、有姓名、有銀行賬號的人。如果沒有知識,即使他逃出監獄,結局可想而知。
人生,要有希望,希望是活著或者活得更好的動力。
人生,離不開友情,友情會讓人活在世界上不會孤獨。
人生,要有自由,無論是心靈的自由還是肉體上的自由。
人生,要不斷學習,知識改變命運。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相關文章: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03-31
《肖申克救贖》觀后感09-01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08-30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0-11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09-24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09-14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09-24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09-16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02-09
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