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時間:2022-11-03 16:51:50 觀后感 我要投稿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篇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

  故事是從這艘船上講起,也是在這里結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好心人的收養好像也不能改變他在這個世界里的孤兒角色。

  憑借自己過人的天賦再加上后天的勤奮,他對音符的掌控令人難忘。從一個小角色到一位大人物,不應該用幸運來理解,因為他只是一直在這艘蒸汽船上,獨自一個人去領悟這生活的真諦,沒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地方,一路走來。

  鋼琴,大海,無暇的藍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腳下,遠離了城市帶來的喧囂,讓他輕松自如的生活著,也難怪給他帶來了無限的音樂靈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托!拜托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這是他最后的獨白,他離不開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進另一個未知世界,帶著對未知的恐懼選擇了離開,離開也是他的一種選擇。那些無法看到的東西對他來說真的有那么恐懼嗎?世界的盡頭在哪里?這是一個很陌生的問題,對我們來說。但對他來說卻是一張駛進另一個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會有迷路,只需記住八十八個琴鍵就行,就那么簡單,沒有太過于復雜的方向,純真而又充滿靈性的世界。

  “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每當看到這些,我的思想就會停滯一會,想象一下我理解的這種“盡頭”到底在哪里?遺憾每次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能幫我解脫心中已久的困惑,對啊!這種盡頭到底存不存在?我們每天都重復的做著相似的事情,而我們的盡頭在哪里呢?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上帝的鋼琴,他說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彈奏的音樂,不能駕馭的生活,是因為自己從未下船,還是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太過于自我。

  每天奔波于生活的我們又能怎么去面對這個問題?或者自始至終我們從沒考慮這些,因為我們的每一步都有一個相似的腳印在眼前等著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里?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歡的飯菜去品嘗,沒有多么復雜,簡簡單單。只不過我們已經沒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納和融入讓我們變成了這個現實社會中的一個人,或許這就是我們不同于1900的故事。他從未走進,而我們也從未走出。他選擇了離去,因為他不能活在一個無從選擇的世界,一個沒有盡頭的世界。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2

  1900生于海,長于海,死于海。他就在海上度過了他的一生。  1900年的第一天,嬰兒的一聲啼哭打破了海面上的平靜。1900也開始了他的一生。他是孤獨的,他沒有姓名,沒有國籍,沒有家人,又或者說是他曾經有過家人,可是他們卻把他丟棄在了那艘船上。幸運地,1900被船上的一位工人抱走,然后在船上長大。 

  他總是看著船上的人們來來往往,他能看懂他們眼中所蘊含的故事,他一生經歷過無數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有20xx人左右,1900在他們眼中看到了這個世界。1900把他所看到的故事都用鋼琴記錄下來,他的音樂不被規則與技巧所束縛,他讓手自然敲擊,心自然流淌。他的音樂是有靈魂的,琴鍵在手下,思緒在旅行,自由無礙。他尊重一切美好的音樂,所以當杰利來找他進行鋼琴比拼,即使對方是不屑的,可是1900仍舊為對方彈奏的曲子而感動流淚,為他獻上贊賞。但是如果對方因為想要打敗他而把音樂當成工具進行單純的炫技時,1900也會感到惱怒,而后用自己的方式打敗他。

  人們都說1900是個天才。的確,天賦是上帝賜給他的禮物,可是藏在1900身體下的放蕩不羈,不為物欲所動讓他永遠是純真無暇的,他將畢生時光獻給所愛,用鋼琴向人們闡述了自己的音樂。這一點不會隨時間而改變,他有所愛,并用盡全力奔赴所愛,那是真正純粹的快樂。 

  后來1900想要下船,從陸地上聽聽大海的聲音,他說這與在船上聽到的聲音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那之前從未下過船的1900第一次提著行李踏上了海陸間的鐵梯。他看到了這個繁華的世界,不再是小時候通過船窗看到的小小一角,這個世界很大,什么都有,可是1900沒有再繼續往前走了。這個世界很大,什么都有,就是沒有盡頭,當漫無邊際的城市展現在1900眼前時,他找不到盡頭,他看到了成千上萬條路,可是他該走哪一條呢,在這偌大的土地之上,又有哪一寸是屬于自己的呢。大海的聲音在耳邊,告訴他生活是無限的。可是在鋼琴上,琴鍵是始,琴鍵是終,88個琴鍵,清清楚楚,就像1900的這一生,簡單而純粹。世界的琴鍵有幾百個幾千個甚至也看不到盡頭,1900不會選擇下船,他是清醒的,不會妄想去彈奏那臺屬于上帝的鋼琴。所以他把頭頂的帽子向外扔去,帽子最終落到了海上,那是他的選擇。 

  其實1900的選擇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他做到了,他熱愛音樂并獻上了他的一生。他既深思熟慮地忠于自己的選擇,也毫不猶豫地忠于自己的心。并且他對自己很了解。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無數的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將決定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可是在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又是否能聽從內心的聲音忠于內心呢? 

  1900是孤獨的,沒有人記得他除了他的朋友;1900是自由的,即使是為了熱愛獻上了生命。他的一生依舊簡單純粹,用自己的方式活著,純真隨性。 

  伴隨著弗吉尼亞號的巨大轟鳴聲,我們仿佛看到了1900的背影,孤獨,決絕卻也自由。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

  《海上鋼琴師》已經看完好幾天了,但心里卻一直惦記著,要寫點兒什么。很喜歡這部電影,甚至為之落淚動容。它沒有凄愴的愛情,沒有戰爭,似乎沒有一切應該讓人落淚的東西,但我卻還是落淚了,雖然它沒有一切看似噱頭的鏡頭,但編劇卻用他的筆觸,觸動了我內心深處多年來從未曾消失的感受。遇見知音而落淚,因為有人了解自己的內心而落淚,這,就是我看完這部電影后的最大感受。

  不必去考究生活里到底有沒有這樣空穴來風的名為1900的人,甚至空穴來風的就成為了鋼琴家,這個不重要,邏輯和理智不必總是存在于人們的生活里,至少我一直這么認為。人們會因為理智和邏輯生活得更好,但卻因為感情才會生活得更有趣。

  1900生于一艘船,死于同一艘船。他用他的方式,看待這人生。看待陸地與海洋。重要的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生活著。他有一個一觸及到的夢,但他卻從不去觸摸。電影里,也許導演讀出的含義是,1900覺得陸地是他無法演奏的鋼琴。所以,他拒絕登錄。他只想彈奏他能控制的海上的鋼琴,而不想去觸及那阡陌縱橫的陸地之琴。但我卻覺得,除此之外,編劇還有另外的想法。

  我們這些人,誰又不是1900呢?不同的是,電影里的人,是生活在船上。而我們,生活在陸地上。我們莫名的來到世界上,總有一天,還要莫名的離開。我們生活在這個縱橫捭闔的世界里,世界很大,我們的領地卻很小。我們盡職盡責,戰戰兢兢。我們居安思危,謹慎從事。為人子時,做乖孩子;為人父母時,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剩余的一點,我們要奉獻給自己的工作。我們的一生,就在這樣的幾個角色里,分別度過不同的幸福和努力的時光。我們遵守家規,校規,公司規矩;然后,我們要求孩子重復一樣的道路,周而復始,萬變不離其中。

  我就是這其中一員,這一切,并非埋怨。只是陳述。但我會問自己,如何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事實是,我從來未曾想清晰過,到底我想要的,是什么。因為時間變了,我也變了,我們想要的,也跟著變了。我想也想不清,所以我就永遠的繼續的想。在未知的思緒里,有一點我卻很清晰,我一直有個愿望,或者說,是一個美麗的夢。如果我們都無法真的過上自己覺得最美麗的生活,那么,我要把它存放在我思想的角落里,或者有一天,通過文字去實現,通過一本書,一本哪怕是耗盡我心血的書,把我所有的美麗愿望,編織在其中。1900用鋼琴演奏他所有的思緒。而我,一直曾經希望,能用文字,寄托自己所有的夢想。所以,當我看到1900能終生都堅持自己的一個想法時,禁不住為之流淚。那近在天邊的大陸,那個有著他心愛的人的大陸,他永遠只是去想象和回憶。他犧牲了一些東西,成全他的一些夢想。而舍不得犧牲的我們這些陸地人,自然沒有成全之事。

  《海上鋼琴師》,讓我想到自己多年來存放心底,卻從未去登錄的地方。如何付出和努力?如何放棄才能成全?終究有一天,時間會給出答案。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

  除了船之外,他的另一個心錨是鋼琴。沿途的風景,過往乘客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過去未來以及他們到過的地方,涌入他的視線、腦海,而他轉頭又用一種奇特而美妙的“語言”表達出來,那就是鋼琴。船可以說是他物理、位置上的錨,而鋼琴則是他心理、精神上的錨。船是他的家,鋼琴是他的存在方式、立身根本。他把心安放在船上和鋼琴上,所以他能心無旁騖,專注于彈琴,享受彈琴的樂趣,并不分貴賤向各色乘客演奏,讓他們深受感染。

  在這樣的心性之下,一九〇〇的鋼琴彈得如何呢?為了彰顯電影主題,表達電影創作者的價值傾向以及對于這種心性的贊許,電影里特地安排了一場鋼琴對決,由一位號稱“爵士樂之父”的岸上首屈一指的鋼琴家向一九〇〇發起挑戰;結果自然是這位鋼琴家敗北,而一九〇〇酣暢淋漓的勝利,讓大家看到他純粹心性之下所能達到的高超技藝。這場對決也算是電影的一個小高潮,讓觀眾著實“爽”了一下。

  上述種種讓我聯想到康德,一九〇〇的船和鋼琴,就如同康德的葛底斯堡小鎮和哲學,令人仰慕不已。

  當時,凡是戲劇都少不了沖突。一九〇〇的心性也遇到過挑戰和考驗。他在邂逅一位讓他心動的姑娘后,就想過要下船,去追隨這位姑娘。但是他在下船的舷梯上看著岸上,踟躕良久,最終還是沒有走下舷梯。電影在這個時候沒有向我們展現他沒有走下船的原因,而是在最后船要被炸毀、一九〇〇面臨生死抉擇這樣尖銳沖突的時候才說了出來,讓我們對一九〇〇的堅持有了更深的體會,也因此把電影推向高潮。這個高潮部分一九〇〇說的話,簡直可以當做格言,我以前就溫習過很多遍:

  當年,我踏上跳板,不覺得困難。我穿上大衣,很神氣,自覺一表人才,有決心,有信心。

  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看見的,而是因為我所看不見的。岸上連綿不絕的城市里,什么都有,就是沒有盡頭。

  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只有88個鍵,這并不是無限的。而此時你就是無限的,在有限的琴鍵上,你能演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這樣,我應付得來。

  一旦走過跳板,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這無限大的鍵盤,凡人根本彈不出任何音樂,這是上帝才能彈的。

  上了岸,何從選擇?如何選一個女人,選一間房子,選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選一處風景,選一種死法。所有這些問題向我壓過來,漫無止境。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么過?

  這艘船每次只載客兩千,既載人,也載夢想,始終超不出船頭到船尾的范圍。在這有限的鋼琴上,你能演奏出幸福快樂。

  岸上?對我來說,岸上就像一艘太大的船、一位太美的女人、一段太長的航程、一瓶太濃的香水,一支我彈不出的曲子。

  我沒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

  最終,一九〇〇以這種決然的方式堅守了自己的初心。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

  一個人,沒爸爸媽媽,沒名字,沒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塊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部分人聽不到,即便聽到也不知曉琴聲的另一邊是哪個。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需要講解,就能打動大家的心弦。與生俱來的天分,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范圍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只讓大家震撼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跡。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曉適合與否?但大家總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總會還給你些什么,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這樣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小學的時候,大家的老師就告訴大家“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分。”目前看來,這好像是一個善意的謊話。偉大的創造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想法非常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要緊。”到今天為止,大家可以十分確定大家都還不是天才!大家沒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分,但非常慶幸的是大家有一個完善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曉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并非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如此,我能輕松應付!”他喜歡做他能輕松應付的事,他感覺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沒辦法應付,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節奏,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年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生活因嘗試而愈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可以用我們的琴音點亮其他人的世界。假如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或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同的自己,不同的世界。

  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攜帶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大家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于這個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大家為了什么而活,大家如何活,又是什么支撐著自己,大家是不是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于我們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非常遺憾,但不能不說,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的藝術家所擁有些高貴的自尊。

  生活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大家取舍有道,則常足!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6

  我是深夜一口氣看完這部片子的。海上鋼琴師所在的郵輪,就像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孤島長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時離大陸才近在咫尺,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座孤島之旅,多半是慕名而來親身感受這位鋼琴大師杰出表演,按理說他應該有一大群粉絲和知音的,但命運對他確實不公,他就像貝多芬一樣一生追求他的音樂夢想,卻不為名利所動,當他被迫應戰贏了大陸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謂鋼琴家,博得了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的驚嘆和經久不息的掌聲同時,卻沒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樂和知音,而有的只是為了復制他作品的資本逐利者,其實藝術是無價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錢衡量的,他為什么一刻都不離開這艘船,在他眼里大陸就是名利場,只有他的孤島才是塊凈土,才是他施展才華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滿誘惑的城市街道無邊無際,而關鍵是他在這座孤島奮斗的幾十年中居然沒有遇上一位真愛自己的紅顏知己,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時,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愛自己的愛人,不是嗎?當今這個現實世界像這類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這不禁讓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畫家梵高凄美的愛情故事:1853年3月30日,荷蘭鹿特丹市的一對牧師夫婦生下了他們的長子梵高,一位神秘的預言家對尚是嬰兒的梵高說出了可怕的預言:你會到巴黎,英格蘭,當店員,當教師;你會戀愛,遭到拒絕,成為傳教士,再戀愛,再遭到拒絕,成為藝術家,你會和x女結合畫800幅畫,在普羅旺斯變瘋,37歲時自殺,你一生只賣出一幅畫……事實真的如這位預言家說的那樣,從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歲的弟弟提奧做朋友,長大后做過傳教士,畫商,教師,足跡遍布歐洲的許多地方,感情生活非常不順,連著向三個女人求愛,遭到三次殘酷的拒絕。被拒絕后的他再也不相信還有誰會追求自己這樣窮困潦倒的瘋子,居然拒絕了一位莊園主的女兒的瘋狂追求,最終雙雙變成了真的瘋子,真是讓人扼腕嘆息命運對他的不公,他死時很年輕和徐志摩一樣都是37歲,但他們都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偉大的經典作品。

  這同樣不禁讓人想起為了崇高理想而奮斗且多次與愛情擦肩而過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由于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由于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人應當趕緊的充分的生活,由于意外的疾病和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能結束他的生命。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7

  有那么一些電影,它沒有震撼的鏡頭,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只是毫無修飾地講述了一個故事,但銀幕前的你心中卻掀起了驚濤駭浪。這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他的傳奇。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看完這部影片后,心中感慨萬千卻又無從下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簡單地概括一下這部電影的內容:在豪華游輪維珍尼亞號自成一格的海上世界中,名為1900在1900年被遺棄的孤兒在海上成長為天才鋼琴師,引來陸地上的第一天才鋼琴家登門挑戰,而愛情也在不經意間從窗外中到來,但最后1900卻決定生于大海死于大海。但我想我們可以不用太在意這些情節,我甚至認為這完全不是這部影片的重點,因為這些已經在許多電影中不厭其煩地上演過。看這部影片我們更該看他最后那段對外面世界獨白的臺詞,以此理解他最后關于上岸的抉擇。

  影片兩次重點涉及到他的離開問題,第一次是為他心愛的姑娘決定去岸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在生死抉擇的關頭,依然決然地堅持沒有上岸。也許,觀眾看到最后都會感到很惋惜,他為什么不離開呢?為什么寧死他也不愿踏上那片他曾經愿望踏上去的岸上呢?

  “拿一部鋼琴來說,從琴鍵開始,又結束。你知道鋼琴只有88個鍵,隨便什么琴都沒差。它們不是無限的。你才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制作出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活的慣。”這是他給出的回答。開始我很不理解他不下船的解釋,認為這是一種對生活不積極的做法!但是最后1900跟麥克斯開的玩笑讓我明白1900為什么這樣選擇,因為他死后到天堂還想彈鋼琴,彈只屬于自己的曲子,因為沒人能用兩只右手彈琴!如果1900下船估計他會和杰里一樣,不再為自己的喜愛而彈琴,而是為了別人或錢而彈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說1900如果下船后就再也沒有靈感彈出屬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站在我們的世界看,學習,工作,為人父母,然后老去,聽來仿佛一切都已明了,我們一路走來,一切自然而然。我們已經習慣被身邊那些繁雜的事物消磨、吞噬,而自己卻從來不覺得自己應該有一些簡單的日子。而對于1900來說,岸上的世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獨沒有盡頭”。在船上,那些所有關于音樂的不純動機都被隔離,有的只是自己對音樂發自內心的理解。他可以隨性去讀眼前人的喜怒哀樂,然后用琴鍵為所有人安排上一首背景音樂。他從來不用因為指揮的哀求而讓自己違心地彈奏那些枯燥無味的舞曲,他永遠可以彈奏自己的格調,然后讓那一群人跟著自己舞蹈。

  電影的最后,1900沒有走下那艘游輪,湮沒在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里,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就是他的宿命。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8

  終于都看了這部電影。電影有為人增加煩惱和減輕煩惱之分。而這確實是一部令我煩惱,令我思考了很多令人煩惱的問題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1900沒有出生證明,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也許他本不屬于這個世界,他是一只落入凡間的天使。他有最清澈的眼神,最清澈的琴音,最清澈的心。1900的一生大概注定在弗吉尼亞號上度過,現實世界注定容不下這份如此徹底的清澈!隨著炸藥爆炸的一聲巨響,本世界最偉大的鋼琴師結束了他的一生,不,他只是回家罷了,除了這個純真得像孩子一樣的人以外,還有誰能樂呵呵地想象自己在天堂里用兩只右臂彈琴的景象呢?

  曾經認為1900的不肯下船是一種軟弱和對現實世界的恐懼,然而,其實這是一種對藝術的純潔性的堅持。1900對名利的不屑達到了一種極端的程度,他從不為虛名彈奏哪怕一個音符。其實他都知道,站在樓梯上的那刻,他看不到自己的音樂的存在,他知道一旦離開了這條船,他就再也不是那個天真爛漫的1900,他就再也彈不出那直面靈魂的琴音了!

  誠然,對純真的堅持是一種高貴的品質,然而這極端的浪漫主義只能是一幕悲劇。那份倔強的清高,那顆不肯向世俗低頭的心,在這個世界里只會落得一個不知好歹的罵名。真是個可悲的世界啊,最美妙,最純潔的琴聲偏偏沒有容身之處,這不是1900的悲劇,這是時代的悲劇。“嘭”的一聲,這來自天堂的烏托邦也隨著破舊的弗吉尼亞號灰飛煙滅。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藝術是人類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的需求。從本質上來說,脫離了現實的藝術就像沒有腳的小鳥,像沒有根的鮮花一樣,難以生存。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1900也一定要死去,精神上,或者肉體上。他選擇了以身體上的死亡來保持精神上的永生。

  片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吹小號的胖子,他正是大多數人的寫照:藝術只是他謀生的工具,為了錢為了維持生活能賣掉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康恩牌小號。假如說低價出售小號是一次向現實的屈服,那么樂器店老板把小號送還胖子則是一次藝術的勝利回歸。

  沙翁真的很偉大,我發覺很多東西最終都歸結到同一個問題上: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我們都是游蕩在夢與現實之間的孤魂,我們并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歸宿。太理想的不是人,太現實的也不是個人,可是沒有人會欣賞像胖子一樣的平凡人,就像胖子把與1900一起在船上度過的時光視作此生最珍貴的回憶而不是其它平凡的生活一樣。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著對浪漫的向往,但同時又不能避免地具有現實的一面,我們的心中只有那永無休止的搏弈而沒有勝負。

  雖然1900是個飽受爭議的角色,但請記住,他只是一個角色,這也只是一場電影,導演給我們的一場浪漫的夢,而已。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9

  一個人,沒有父母,沒有名字,沒有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多

  數人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知道琴聲的另一邊是誰。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弦。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跡。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

  總會還給你些什么,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賦。”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至今為止,我們可以十分確定我們都還不是天才!我們沒有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賦,但很慶幸的是我們有一個健全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

  那兒,錯不了。它并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對!”他喜歡做他能輕松應對的事,他覺得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無法應對,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步伐,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

  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時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人生因嘗試而更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有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能用自己的琴音點亮別人的世界。如果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也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世界。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帶著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我們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于這個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為了什么而活,我們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撐著自己,我們是否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于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很遺憾,但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我們取舍有道,則常足!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0

  在我看來,這個意大利電影講了一個真正浪漫的故事。

  不過,說是故事,也許還不如說是心愿,一種不顧一切的對純粹的追求。

  我覺得世上必定會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因為在我們的心中,生命喚起的感慨,雖然也許是隱約的,但卻恒在。有一種心愿,它要求擦除一切雜質,來表達對存在的最純粹的呼應。《海上鋼琴師》,在我眼里,就是一個這樣的呼應。

  我們中國把那種人人都會有的生命的感慨叫做“人生如夢,此身如寄”什么的,西方則叫做1900——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他的世界在一條叫做弗吉尼亞的游輪上。作為一個人,他的附屬關系被減到最少。沒有生日,沒有身份,沒有家庭,沒有愛人,沒有社會糾葛,也沒有性沖動,沒有發育煩惱……他什么都沒有,但碰巧是一個天才,碰巧是最虛渺的音樂的天才。他活著,卻等于不存在,他死去,正如不曾活著。他愛過一個女孩,但止于凝視,至多是黑暗中輕若鴻毛的一吻。

  1900,他孓然一身,輕盈地、潔凈地、無邪地、憂傷地,懸浮在無垠的大海之上。

  影片較出我意外的是,1900不是一個像《Lolita》(港譯:一樹梨花壓海棠)里的那個憂郁而變態的中年男人,他像兒童一樣無憂無慮,嘴角總是掛著漫不經心的游戲一樣的微笑。還有,他也講粗口,但無論如何算不上一個玩弄人生的自戀狂。他真是干凈的。

  但是,當人生被減去得太多,就會失去還原真相的能力。我總是害怕那些過于純粹的東西,我害怕它們破壞生活的根基,輕巧地擦除了生活所必須的雜質。它們把一些羅曼蒂克放入人們眼中,同時偷去一些樸素。

  羅曼蒂克就是充滿巧合。羅曼蒂克的優美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但在我們那一腳深一腳淺的人生里,卻沒有辦法去維持這種平衡。

  二戰后,殘破的弗吉尼亞號將被爆破,但1900躲過所有人的搜索,留在船上。當他的朋友最后找到他,他傾訴了自己對陸地與城市的恐懼,解釋了他將與弗吉尼亞赴黃泉的打算。

  我想,也許不要讓他講這么多話吧。不要太自信。如果真有1900這個人,難道真有人知曉他在生命的終點想了些什么?生命的神秘,一個人對生命的感知,真能用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來解釋清楚么?

  我的設想是,1900始終沒有出來與康恩相見。在浩瀚的海中,爆破前一刻,他從船窗玻璃露出一貫微笑的臉,朝這個世界揮手作別。康恩也早知道他不會出來,他只是設想了幾種1900可能對他說的話。這樣,是不是更符合影片虛渺輕盈的質地呢?可是,康恩是個太笨的朋友。這個小胖子,總是激動萬分的鼓動1900下船,列舉了陸地的千般利誘,名利啊,妻子啊,孩子啊。正是他的憧憬嚇壞了1900。要我就不這么說。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1

  這部電影聞名已久,一部非常棒的電影,評分很高,推薦的人也多,只是自己一直沒有觀看的欲望,今天突發奇想利用午休的時間看一看,到底這部電影好在何處,令那么多人喜愛。

  《海上鋼琴師》主要講述了一位從船上出生的小孩,被他母親遺棄,后來被一個火爐工給收養,但從小表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對鋼琴能夠自學成才。記得主角那時候才7—8歲,第一次彈鋼琴,便將頭等艙的乘客和船上的船員給震驚了,從此這艘從歐洲到美國來往的豪華游輪上多了一位鋼琴師—稱為海上鋼琴師。因為是被人收養的,而且時間很特別,最后被取名為1900,后面也一直被當做稱呼。主角就這么一直在船上生活中,從出生在船上,一直到他聲明卓著,這期間他從未下過船,唯一的一次,已經做好準備下船,最終半途而廢,就差半個船梯,就下去了,但致死也未下船。一直到船被炸毀那一刻,他仍然堅持不下船,認為自己屬于這條船,只有這艘船上,彈奏著鋼琴,自己就有活著的意義。在自己看來,主角確實屬于這艘船,他的音樂也只能那里表達出來,如果上了岸,也許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如同在最后,他自己所言

  在這艘船上,只有船頭到船尾的距離,是有限的,但是下到一半的船梯,他看見了那座城市不斷地向遠處伸延,包含一切,除了盡頭,無數的街道,每個街道又有多個道路,我看不見盡頭,我知道哪里是盡頭,但是不知道。

  鋼琴有有限的鍵,只要自己可以創作,可以有無限的音樂。

  這部電影一個琴技決斗的片段,令自己熱血沸騰。隨著主角一直在這艘豪華游輪上,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琴技被無數人稱贊和吹捧,名聲斐然。這時候有個爵士樂的創始人,聽到主角的名聲后,當做媒體面前表示很不屑,一個從不下船的鋼琴師,會有多高的彈琴水平,這個仁兄不惜在媒體面前大肆宣傳,口出狂言,要上船挑戰主角,將其按在地上摩擦。他們的琴技切磋,在自己看來,是最震撼的一個片段,20分鐘的鋼琴表演,令自己沉醉其中。可能自己對鋼琴了解太淺了,在主角第三首曲子彈奏之時,自己同電影中聽眾一樣,被它深深地吸引,音樂的魅力如此之大,此時此刻也希望時間永遠停止,這一幕即將載入史冊。

  在我看來上天給了他音樂天賦,也給了他膽怯的心,不愿嘗試下船,也許他再次見到那個女孩,就會大膽地上岸了,最終會過得很好,可惜是假定。有點像《肖申克的救贖》,在監獄里是沒有自由,出去了,心飛出去了就是自由,對1900而言,在船上是自由的,上了岸反而會是監獄。與好朋友聊完人生最后一次,他樂觀地對待接下來的炸船,感覺很平常,就像一次告別而已,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這段人生,唯一犯愁的是能不能繼續彈鋼琴罷了。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2

  這樣的臺詞太沉重。《海上鋼琴師》。

  本來對于生與死的話題,太重太重,我盡量的克制自己不要去思考,過好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就好。可是,總是有那么一些時刻,讓我不知不覺的沉入對于生命這樣深刻話題的思索中。其實,每每思考,最后總會以得不到結果而告終。

  下午有人在MSN和我聊天,說了很久很久,關于恐懼,關于長得看不到盡頭的人生,關于生命的意義,在電腦這頭,我一直扮演著一個開導者的角色。幾個小時之后,我覺得筋疲力盡。真的。有許多的問題,常常我也會覺得困惑。生活平靜如水的時候,我也會覺得了無生趣的看不到盡頭;獨自一個人的時候,我也會覺得仿佛是被這個世界遺忘;面對選擇的時候,也會患得患失不知道如何選擇;愛上一個人,也會為這個人的一點點小小的情緒而驚慌失措胡思亂想。嘿,我也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要怎么樣呢?我沒有那么勇敢,敢于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沒有那么懦弱,膽小得活不下去。你看,無論如何,不論是高峰還是谷底,生命的盡頭,都是殊途同歸。

  有人說,閉上眼,什么都不想,也就是幾十年。可是對某些人而言,這把像白開水一樣的軟刀子,也會一刀一刀的要人命。

  他繼續問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我如何能知道?除了你自己去走,誰又能真正的告訴你?

  一種很悲痛的感覺,是覺得這樣的規律太殘忍了,一種無法掙脫的殘忍。就像人生或許最有趣味的,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你會怎么走,而如果一旦你知道了,那樣的人生或許就沒有任何刺激性可言了吧。我真想,和電腦對面的他說上這么一句,可是好奇心極其大的某人,似乎興趣不減。現在的自己,總是覺得很多時候,挺悲觀的。對人性,對人生,其實,也有許多開心的時光不是嗎?可是人的心理特征總是會更深刻的記起那些開心時光的背后,比如說,一曲終了,音止人散,空留1900一個人孤獨守著鋼琴。站在舞臺中央的人,對曲終人散的孤獨寂寞,或許要比一般人體會得更加深刻。Jakie是這樣,Pianf也是這樣,而這里的1900,還是這樣。上天在某一方面給你天賦的時候,也會在另一方面讓你體會人性更加深刻。這就像是蹺蹺板的兩端,如果你選擇了跌宕起伏,那么必定會有高潮和低潮,而普通的人,雖然看不到頂峰的風景,可是他們的人生永遠是平平靜靜。

  想起曾經和朋友聊天,我說,很羨慕她現在過著平靜的生活,老公,孩子,完成了人生兩件大事,而我還在繼續漂泊。她回過來說,可是我看到了許多的風景,我選擇的是走出去,而她選擇的是留下來。你看,就是這么簡單。可關鍵就是,人生從來不可能從頭來過,選擇了就得繼續走下去。所以,在這樣的時刻,還不如用一瓶酒把自己灌醉,然后安然睡去最好。

  就這樣。哭了。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3

  大海、游輪、鋼琴如果只這三個事物就構筑起一個人的一生,那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藍中顛簸飄泊,在悠揚的音樂中領悟人生。世界很小,從船頭到船尾,在舞廳中的那架鋼琴前,從左到右,總共88個琴鍵;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藍天下,用心靈演繹出的樂曲融入世間百態,寬廣無邊。朱賽佩:托那托雷的《海上鋼琴師》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段詩意浪漫的人生傳奇。

  《海上鋼琴師》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個被遺棄在豪華的“弗吉尼亞人號”郵輪上的嬰兒,由一個黑人船工丹尼撫養長大,因此取名1900。他有一個傳奇的名字,他也有一段傳奇的身世,他出生在船上,成長于船上,他死于船上,他的一生與陸地無緣。

  1900從小在丹尼細心的關懷和善意的謊言中自由健康地成長。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后, 1900一次無意間鬼使神差地來到一等艙舞廳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見到了那與他一生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樂器——鋼琴。

  隨著1900的長大,他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誰也說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聲給深深的打動,音符仿佛是自他的血液里流出一樣,隨性而至,信手拈來,卻每每動人心弦。

  后來,1900有機會登上城市,但是最后他卻放棄了,當他看到又邊界的城市時,他說道:“我出生在這艘船上,在這里,世界流動,每次兩千人。這里也有欲望,但無法超越從船頭到船尾的空間。你彈奏自己的幸福,在那并非沒有邊際的鍵盤上。 對我來說,大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段太漫長的旅程。是一個太漂亮的女人。是一種太強烈的香水。是一種我無法彈奏的音樂。請原諒我。我不會下船。讓我回去吧。 拜托了。 現在,朋友,請你試著去體會,試著去體會,如果你可以。 眼中的整個世界。 美麗,可怕。”一艘輪船是他的一生;一架鋼琴,是他的一切。

  1900始終明白自己內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無論代價如何,他都選擇聽從內心,這種平凡的偉大,最難能可貴,這也帶給我們思考,面對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的時代,我們也會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對不順的處境時,我們能始終堅持做真實的自我,找到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面對的誘惑太多,只有勇敢追隨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才能不忘初心。

  在故事的最后,游輪廢棄,被裝滿了炸藥,有機會逃跑的他,卻選擇了留在船上,麥克斯的勸說也無法使他回心轉意,在巨輪炸毀的前一刻,1900雙手災憑空彈奏,這個落入凡間的天使要回歸天堂了。

  1900雖然死了,但他避免了被世俗玷污,被磨去棱角,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也應該如1900般追隨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世俗所誘惑!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4

  小號手慢慢地講述著1900的故事,清新歡脫的樂音掙脫了唱片的裂痕,消散在寒冬的蕭條中。

  1900年,一名被發現遺棄在弗吉尼亞號頭等艙鋼琴上的嬰兒從小就生活在海上,并逐漸成長為一名以海為家的天才鋼琴家,最終死于海底。

  他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自學成才。他在年輕時成名了。他永遠不會忘記這首歌。在一舉擊敗搖滾大師之后,他的名聲更大了。人們都知道,當這樣一個天才來到陸地上時,他將是音樂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也是最耀眼的新星。每個人都在勸說他下船。只要你走下舷梯,那只是幾步。他沒有回應。我不禁想知道,那些出生在船上長在船上,每年往返大陸不少于一百次的人是否渴望陸地?

  當他和他的小手并排躺在煤堆上時,他說他曾經躺在舷窗上,看著人們在新奧爾良冬天逐漸消失在乳白色的薄霧中,那些人變得朦朧,直到他消失在街道上。我認為,他渴望穩定的土地,至少,曾經渴望過。

  他還收拾好自己的衣服,從甲板上走下來,想著那個女孩,但在中途,他停了下來。他面前是陸地、星羅棋布的街道和小巷,工業化中滾滾的煙霧和遙遠的灰色天空。他站在舷梯上,凝視著這片土地。很長一段時間,他轉過身,摘下禮帽,把它扔了出去,他回到了甲板上。在他的頭上,有一只海鷗在無邊的藍色中掠過。

  起初,我把他的行為理解為恐懼。他在逃避內心的恐懼。直到電影的結尾,他才敢踏這片土地。他說:我愛一個女人,住一個房間,買一塊地,看一個場景,走一條死路。選擇太多了。我不知道該做什么,沒有盡頭,沒有盡頭。我意識到他可能在追求自由。自由不在于他所在的地方有多廣闊,而在于他內心是否有地方讓自己真正安寧,而海洋和音樂是他的地方。雖然土地很大,但它不是他的目的地。

  后來,小號手發現了1900年隱藏在廢船,談論為什么不下船,他說,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個美麗的女人,一個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能創造的音樂。我永遠不會放棄這艘船,但幸運的是,我可以放棄我的生活。

  他坐在溝邊,手指搖擺著,彈著看不見的鋼琴,嘴角揚起笑容,揚起了他的固執,弗吉尼亞號即將爆炸。

  1900年涵蓋了太多的浪漫和感情,內心的堅持,遠離世界的和平,簡單的人性,自由和孤獨的靈魂,這些烏托邦式的感情,在我們的現實中,似乎是一種奢侈,遙不可及。這些東西,正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基本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1900年的心中。

  盧梭說:人們生來就是自由的,但他們到處都在鎖鏈中。1900年掙脫枷鎖,勇敢地沖向大海。他堅持一種普通人可以理解的自由,但他只能從遠處看。是的,有些自由不是為了實現,而是為了記住。它給我們的生活留下了一個向上的方向。在路上低頭后,我們可以保持一些向上傾斜的可能性。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

  有人說美國電影擅長創造奇跡。如果說《阿甘正傳》是一個巧合的奇跡,漫威英雄是一個血腥的奇跡,那么《海上鋼琴家》就是一個詩意的奇跡。

  海上鋼琴家的奇跡是什么?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天才。難得的是美好逝去時對我們心靈的直擊和觸動:遺憾的味道和遺忘的音符。

  當我看到1900的時候,我看到了什么?孩子般的固執仍然是一輩子流浪的孤獨。他似乎已經越過了古典的戰爭。他是另一個世界。袁小尼請學習這一點,但我的金谷沒有,廣陵散在今天是絕對的!公元263年,嵇康被司馬昭殺害。作為魏晉的一名鋼琴家,嵇康不同意那些流傳已久、名副其實的教條和禮儀。正如1900所說:陸地上的人們喜歡詢問他們的根源,浪費他們的美好時光。冬天擔心夏天遲到,夏天擔心冬天來了。因此,他們繼續四處游蕩,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不幸的是,季康和1900的卓越才華和無憂無慮的生活方式最終為他們的帷幕埋下了詛咒。

  他想要一架鋼琴。在高高的刑桌上,面對成千上萬來為他送行的人,他演奏了最后一首《廣陵散》。鋼琴的鏗鏘聲音遍地開,深入人心。演奏結束后,季康平靜地領導并在19歲時殺死了他。他以心為琴弦,以琴鍵為琴鍵,坐在塵土飛揚的車間里,像王子一樣高貴,不吃不喝。他承擔的是洶涌與平靜共存的美麗而神秘的大海。面對無法挽回的命運,一個破碎的盤子喚醒了過去,奏響了。在大爆炸中,1900人生來就死去。沒有多少人悲傷,但沒有人會快樂。

  我寧愿一輩子孤獨,也不愿隨波逐流;我寧愿塵封,也不愿拋棄純潔。在鮮花和批評中,人們總是嘲笑這部電影的鋼琴藝術只是圍繞著表面上的只有速度不能被打破,而有選擇地忽略了故事中遺忘的悲傷之美。

  你從來沒有漂流過,但你一直在漂流;你可能從來沒有孤獨過,但你總是感到孤獨;你從來沒有停下來,但你從來沒有離開過。1900年的懦弱是真實的。與奔向未知的失落相比,守護舊夢是多么浪漫啊!

  誰能說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一個理想的人。成功也是大海,失敗也是大海。如果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為什么我們要把陸地的重量強加給一個海洋之子?他看到的無數選擇只是一種選擇:回到船上,再次從船頭走到船尾,世界從我身邊經過,但只有兩千人一次……這是我生活的陸地。

  義無反顧。

  也許他已經讀完了,最后在人群中找不到一席之地,因為他是一個傳說,一個故事,一串音符,甚至連耶穌都要問他是誰。在過去的30年里,他在船上冷冷地看著這個世界,卻得到了它的精髓。

  只要你有一個好的故事和一個可以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

  即使一個分離就是永別,一個遺忘就是永遠。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上鋼琴師》 觀后感02-20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04-08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8-13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7-20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04-28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4-28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4-28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范文01-03

關于《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4-08

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1-0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精品免费久久久国产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超清 | 日韩午夜福利视频 | 视频一区网友自拍第二页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