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尊敬和供養老人,愛護和撫育子女,是共產主義道德對婚姻家庭關系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先秦儒家在推行以“仁政”治理國家的理論時,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他們提出的“大同”理想社會里,“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殘疾者皆有所養。”雖然,這些主張在當時具有明顯的鞏固地主階級政權的目的,但是,由于它帶有社會公益道德的性質,所以又有超越社會組織權利的特點,可以為全社會所承認。
近些年來,父母將自己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例層出不窮,輕則不給老人生活費,重則將老人趕出家門,更有甚者——毆打自己的父母„„看著這一幕,不禁的讓我疑問:中國的子女們這是怎么了?一向以尊老愛幼為傳統美德的中國怎么會層出不窮的發生這樣的事情?可能有人會說老人可以進養老院嘛!那么請問,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那年青一代還有多少奮斗的動力?國家還要怎么富強?將來你也會為人母,在你老了之后,你的孩子也這樣對你,你會怎么樣?敬老院只是那些無家可歸的孤寡老人的一個歸宿。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在歷史上第一次為這種精神財富的普遍發揚提供了現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9條明文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婚姻法對此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敬老愛幼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古代優秀得到的遺產的繼承和發揚。我們所說的贍養,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方面的內容。
敬老的要求是:在家庭生活中子女要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給予老人以照顧、安慰,任何虐待老人的行為,都是不容許的,都要受到共產主義道德的譴責,嚴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在社會上要形成大家關心、愛護老人的良好道德風尚,認真辦好敬老養老的社會公益事業。
今年暑假我和我們高中的的幾位大學生同學來到了我們縣里的敬老院,看望住在那里的老人。老人們看到冒著酷暑趕來看望他們的學生,十分感動,緊緊地攥著我們的手,詢問我們在異鄉學習、生活各方面的情況,體現了老人們對年青一代殷切的希望和關懷。老人們也是都高興得合不攏嘴,與我們分享自己“想當年”的“金戈鐵馬萬戶侯”得壯舉。我們還和老人們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了解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老人們都感慨地說道,正是有了國畫家的各種福利政策才能這樣無憂無慮的安享晚年。老人表示我們的到來為他們平淡的生活帶來了生機和樂趣。我
詳細詢問各位老人的生活起居情況,與老人們聊起了家常,幫助他們打掃衛生,很快就融入其中。我們沒有因為酷熱的天氣埋怨過一句,取而代之的是滿腔的熱情。因為這次看似普通的活動其中實際上蘊含了巨大的人性美,它是一種美德,更是老人與大學生之艱辛與心的交流與溝通。
這里的老人并非每個都還有健康的身體,他們是社會的弱體,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注。在陰雨天,他們正忍受著風濕等各種疼痛的折磨;冬天,由于環境的限制,有些老人房間難得見到的陽光,他們每天忍受著寒冷的侵蝕,有的,根本曬不到。那我們又在干嘛呢?傾聽雨的歡唱,感嘆白雪美麗,在和煦的陽光下嬉戲。和這里的老人相比,我們是幸福的,是快樂的,而老人們是痛苦的„„但是,我們幾個大學生又能做什么呢?我們可以做的只能是給他們我們最真摯的祝福;抽空看望他們,給他們少許的快樂!我們要解讀他們的人生,即將走到生命末端的他們有何所思,有何所想呢?未來的我們會像他們的兒女一樣嗎?把至親至愛之人就這樣托付給敬老院嗎?如果是那樣,那么當最愛你的父母走了之后,一定會后悔!
當今社會,不知道孝敬老人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忘記了他們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們拉扯,在自己有能力賺錢吃飯后,就將年老的父母給拋棄!任由他們艱苦度日。
再回來時大家都說:“來到這里是一種教育,也是一種
鍛煉。”老人需要社會的關心,社會也應該給予這些老人更多的的關注。敬老愛老應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們當代大學生有必要和老人們多交流溝通,明白老人的苦處、難處,這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
老人,他們是社會的弱者,可他們也是社會的創造者,組國之棟梁!
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將自己活力釋放的同時,我們感到一種充實。這些活動很好的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一方面培養當代大學生關心他人,敬老愛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鍛煉自己,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關心他們,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老人,是需要我們關心的一個弱勢群體,我們應該不懈努力地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以報答他們曾經為社會作出的貢獻!也將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繼續更好的傳承下去!
更多相關文章:
1.2017敬老院社會實踐心得范文
2.2017敬老院社會實踐心得1000字
5.2017敬老院社區服務心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