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機構
工作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安全衛生科,由主管安全衛生工作的局領導擔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承擔工作組日常工作,負責組織實施縣應急指揮部的各項決定和措施,組織協調相關部門開展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匯總重污染天氣應對情況上報縣指揮部辦公室。
三、應急響應
(一)預警分級
根據重污染天氣的嚴重程度,預警分為四級,由低到高依次為:藍色預警、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
藍色預警:連續2日全市空氣質量指數200<aqi≤300,或1日300<aqi<500。< p="">
黃色預警:連續3日及以上全市空氣質量指數200<aqi<500且未達到橙色和紅色預警級別,或連續2日300<aqi<500。< p="">
橙色預警:連續3日及以上全市空氣質量指數300<aqi<500。< p="">
紅色預警:1日及以上全市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500。
(二)響應流程
1、當工作組收到縣應急指揮部發布的預警信息后,工作組辦公室在2小時內通知各鎮鄉教育組和各級各類學校,要求各校啟動應急響應,學校要在接到通知2小時內啟動本校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實施方案,同時,學校(幼兒園)要密切關注上級主管部門傳達或通過媒體播發的最新信息,按照本方案要求,主動落實相關應急響應措施。
通知流程:工作組接到預警信息后,迅速安排工作人員以電話、短信、QQ群等多種形式通知有關單位辦公室或主管負責同志、聯絡員。
(三)響應措施
根據空氣重污染藍色、黃色、橙色、紅色預警等級,啟動相應的IV級、III級、II級、I級應急響應措施。
1、IV級響應措施
(1)中小學、幼兒園提醒低幼兒童及心臟病、肺病患者等患病或特異體質學生減少戶外活動。
(2)學校在建施工工地增加灑水降塵頻次,加強施工揚塵管理。
2、III級響應措施
(1)中小學、幼兒園一律減少學生(幼兒)室外體育課及戶外運動。學校根據學生(幼兒)出勤情況靈活安排教育教學活動,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室內體育鍛煉活動;加強校園晨午檢和健康巡檢,做好對特異體質和患病學生(幼兒)的健康管理工作。
(2)其他人員減少戶外運動和室外作業時間。
(3)教育系統各單位公務用車按照政府要求減少上路行駛。
(4)學校在建施工工地進一步加強施工揚塵管理。
3、II級響應措施
在落實III級別應急響應措施的基礎上,采取如下應急措施:
(1)中小學、幼兒園停止戶外活動,所耽誤室外課程可采取調課方式落實教學,視室內活動場地條件減少活動量。
(2)其他人員應避免戶外活動,外出期間采取必要健康防護措施。
(3)停止學校內在建施工工地的土石方作業,做好現場揚塵管控措施;
4、I級響應措施
繼續落實II級別應急響應措施,當極重污染天氣發生時,進一步采取如下應急措施:
(1)中小學、幼兒園告知學生家長可根據家庭實際,自主選擇讓學生到校或在家,學校對缺勤學生不做紀律處理。I級響應期間,學校停止講授新課,組織到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或開展適宜的室內文化活動。
(2)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各自實際可實行彈性工作制。
(四)應急終止
當接到縣應急指揮部預警解除信息時,工作組辦公室發布應急終止指令,各級各類學校自動停止落實相應級別的應急響應措施,解除應急狀態,恢復常態化管理。
四、總結評估
應急響應終止后,各級各類學校及時總結空氣重污染應對情況并報縣教育局工作組辦公室,由縣教育局工作組辦公室匯總后報縣應急指揮部和市教育局應急工作組。
五、應急督查
啟動應急響應后,縣教育工作組根據相應級別安排部署督導檢查工作,對未按照規定落實應急措施的,依法依紀嚴肅追責。
六、應急保障
(一)人力資源保障
全縣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由主要負責人為領導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工作組織機構,明確專人負責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
(二)資金保障
各學校在重污染應急響應工作中所需經費,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列支。
(三)通信保障
逐級建立健全教育系統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和響應信息系統,充分利用通信設備、網絡等媒介確保應急指令暢通。各級各類學校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分管負責同志、聯絡人保持通信暢通,有人員變動或通訊方式改變須及時告知縣教育局工作組辦公室。
(四)制度保障
縣教育局將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納入對各鎮鄉教育組和各級各類學校安全衛生工作考核重要內容。各鎮鄉教育組也應將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納入對轄區學校安全衛生工作考核重要內容。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七、宣傳教育
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要參照本方案制定各自的具體實施方案,并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教職員工、學生、家長對學校應對重污染天氣措施的知曉率。各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要認真組織開展教育培訓活動,向教職員工、學生、家長宣傳解讀本方案和本校的具體實施方案,普及空氣重污染的基本知識、重污染天氣預警發布響應與解除的信息渠道、學校采取的具體應對措施,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教職員工、家長的安全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