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學(xué)生讀《城南舊事》有感
三年級學(xué)生讀《城南舊事》有感1
我到此刻還記得暑假讀完《城南舊事》這本書時的情形,我合上書后摸著書面沉思了好一會兒,就像要從書中的場景---20世紀(jì)二十年代老北京的某條老胡同里走出來一樣,帶著不舍和傷感。
這本書是臺灣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小說集。正是由于作者要使“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才讓幸運(yùn)的我們感受到了不同的童年時光和時代畫卷,使人仿佛置身其中,也寧愿沉浸其中。姑且不談文中許多非常棒的人物描寫、心理描寫,場景刻畫等等,但就“情懷”這個主題就讓我感觸很深。
一是悲憫的情懷。書中英子雖然是一位孩童,但從她的心理活動、對人的判斷,甚至是使的小伎倆(書中《蘭姨娘》篇)等等,我認(rèn)為她其實(shí)就是一位成年人。作者利用英子孩子的身份,利用她的眼,表面上是表明英子眼中沒有成人世界的標(biāo)簽,如“瘋子”“賊”等,在她眼中,瘋子和張家、李家的大姑娘沒什么兩樣。實(shí)際上,我的體會是,作者要表明的就是不要有標(biāo)簽,才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應(yīng)該有的樣子,有了悲憫的情懷,這個社會才會溫暖。誰敢說擁有悲憫的情懷還分小孩和成人嗎?
二是成長與離別的情懷,或許這不能稱情懷。離別總是讓人傷感,但是成長總伴隨著離別,這是人一生中永恒的“主題”,誰也不能改變它,就像書中每個篇章的`主人公到最后都會離英子而去一樣。而英子也正是通過對“離別”的感悟成長了,就像文中所寫的“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zhèn)定,這樣的安靜”。是的,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成長。
我想,讀書正是有這樣的意義,通過對他人的經(jīng)歷的了解,有自己的感悟,讓心靈開花、讓自己成長。這是我讀《城南舊事》最深的兩個感悟:要有悲憫情懷;成長有時會伴隨著離別,要去珍惜和努力!
三年級學(xué)生讀《城南舊事》有感2
前幾天,我讀了出自林海音之手的《城南舊事》,小說有五個沒有因果關(guān)系的小故事構(gòu)成,他們按照時間順組編排,可以看做是一個孩子剛剛開始“睜眼看世界”的全紀(jì)錄。小女孩小英子更隨著爸爸媽媽從日本漂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這里的一切都讓小英子感到新奇,會館門前的“瘋”女人,常被打罵的小伙伴妞兒,隱藏在叢中的小偷兒,敢于沖破舊家庭追求新生活的蘭姨娘,丟下自己的孩子來做奶娘的宋媽,她們都曾和小英子朝夕相伴,當(dāng)最后卻又一一離去。直到最后,嚴(yán)厲又慈愛的父親永遠(yuǎn)的長眠,“我”被放上常女的家庭責(zé)任,小英子的永年舊遠(yuǎn)去了……整本書用清新明麗的語言風(fēng)格,稚嫩真誠的表達(dá)方式,描寫了小英子對打人世界里“瘋子”與“正常人”、“好人”和“壞人”等一系列人生時候的困惑,寫小英子眼睛里觀察到達(dá)人世界里的悲歡離合。
《城南舊事》像一曲淡雅而含蓄的詩,他又清脆的語感,又細(xì)致的的描摹。不如,“媽媽說的,新簾子胡同像一把湯勺,我們家舊住在開進(jìn)湯匙的底邊上,正是舀湯喝時碰到嘴唇的地方。”多么形象生動!不如,換綠盆兒的買賣跟媽媽討價還價:“聽聽!您聽聽!什么聲兒!哪找這綠盆兒去,賽江西瓷!寧在填吧!”真是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林海音很擅長用語言塑造人物,對著英子講故事的秀貞,整天忙忙碌碌的宋媽,都是說著富有各自特診的語言出場,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性格。 小英子是一個悲慘但又活潑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