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牛虻》有感1500字
無論我活著,還是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樂的牛虻。
翻開《牛虻》,我總會想到這首小詩,還會想起那個敏捷如美洲豹的男孩——亞瑟。
亞瑟出生于意大利的一個英裔富商家庭,因為母親病重,不得不寄人籬下。從小受到哥哥、嫂嫂的歧視和排擠,在苦悶和憂傷中度過了童年。身邊唯一能給他以安慰和關懷便只有他所敬愛的神父和青梅竹馬的瓊瑪。
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受奧地利的殖民統治,青年意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思想和行動吸引著當時的熱血青年。亞瑟決心獻身于這項事業,在一次秘密機集會上,亞瑟邂逅了童年時的玩伴瓊瑪并悄悄愛上了她。
一次,亞瑟由于參加秘密組織的激動和不安,便向新任神父懺悔時說出了組織名稱,神父隨即告密,致使亞瑟和一批同志被捕,亞瑟得知是他一直尊敬的神父告密,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和打擊,對偽善的宗教產生了懷疑,而瓊瑪誤認為是他出賣了組織,便打他一耳光后憤然離去。
屋漏偏逢連夜雨,傷心欲絕的亞瑟剛回到家,一心想要趕他出門的嫂子告訴他隱藏很久的秘密:亞瑟是蒙泰尼里的私生子。這一消息猶如雪上加霜,擊碎了亞瑟對人世、對宗教的所有憧憬。他留下一份“遺書”,偽裝了投海自盡的假象,偷渡去了南美洲。在南美洲,他漂泊流浪,度過了13年煉獄般的生活,當他再次踏上意大利的土地時,他已經變成一個堅強、冷酷、老練,以“牛虻”為筆名的革命黨先鋒了。他以犀利的語言和筆墨為武器,繼續與反動勢力斗爭著。
回到意大利后,牛虻成了反對教會最激烈的人,他對以蒙泰尼里為代表的教會勢力進行了猛烈抨擊和不妥協的斗爭,力圖喚醒對教會心存幻想的人們。但與此同時,他卻又化身成另一個人,對牛虻所抨擊的蒙泰尼里做出了猛烈的反擊。這足以看出,亞瑟對他生父那自相矛盾,卻又刻骨銘心的愛,而瓊瑪被牛虻的堅強與勇敢所吸引,渴望證實牛虻就是亞瑟。但牛虻始終不能擺脫過去的痛苦和打擊,一直不愿承認自己便是當年的亞瑟,但內心深處對瓊瑪的愛戀卻從未改變。
牛虻再用辛辣的語言和尖刻的文章攻擊敵人的同時,還積極為起義做準備,但途中遇刺,被押解到監獄中,而這所監獄正是主教蒙泰尼里所管轄的區域,若蒙泰尼里不同意建立軍事法庭,牛虻便不會被處決,蒙泰尼里不希望任何一個人受難,便試圖勸說牛虻放棄革命,牛虻揭露了他的偽善并譴責他當年的卑劣行為,蒙泰尼里終于認出眼前的人正是自己的兒子,在舍棄信仰與兒子一起出逃和同意建立軍事法庭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就這樣,他再一次并永遠失去了亞瑟。
在死刑的前一夜,牛虻堅強不屈的精神感動了獄警,他自愿幫忙帶信給瓊瑪。在信中,牛虻承認自己是亞瑟,并向她表達了始終不渝的愛。
牛虻慷慨赴死后,喪子之痛和無盡的悔恨折磨著蒙泰尼里的身體和靈魂,他最后在極度的痛苦中死去。
閱讀《牛虻》,品味人生;叵胱约旱纳,總有太多太多的選擇,總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顧慮的因素。讀了《牛虻》,我很慶幸能與這個單純、天真的愛國青年亞瑟相遇,在被反革命審判時,他臨危不懼,他有著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信仰,堅定的信仰使他即使在煉獄般的13年生活中也從未放棄革命事業,他的堅定使我動容。不僅反思,在我人生旅途的15年中,是否也有著這樣一個信念支持著我,如果有,那是什么?這使我陷入了沉思,陷入了對人生目標和堅持信仰的思考。雖然依舊朦朧,但我希望,即使我做出的沒有牛虻這般巨大,即使我思考的`沒有牛虻這般深沉,即使我的信念沒有牛虻這般堅定,但我希望,我所做出的一切,我所堅持的信仰不是蒙泰尼里偽善般宗教,而是如亞瑟般能真正造福人民。即使是如此微不足道的一點信仰。閱讀《牛虻》,使我在黑暗中游蕩、無所適從的心終于有了方向,有了光亮,我要感謝那個向革命獻身的男孩——亞瑟,雖然生命已逝,但牛虻精神永存!
《牛虻》不僅是一部動人心弦的革命書籍,又是一部高雅純粹的文學名著。書中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和對人性人情的深刻描寫,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他所體現的對于革命理想的激情,他所引起的心靈震撼和共鳴,使得我每次翻閱,每次欣賞都心潮彭拜,尤其是牛虻臨刑前給瓊瑪的信,讓我無數次的熱淚盈眶。閱讀《牛虻》感受牛虻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和大義凜然;閱讀《牛虻》感受牛虻對蒙泰尼里那刻骨銘心的愛和對瓊瑪純真愛情的執著向往!
生命已逝,但牛虻精神永存!無論我活著,還是死去,我都是一只快樂的牛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