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有感
最近有幸讀了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歷數了薛瑞萍老師在第三次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或滔滔不絕的長篇感悟,或隨心而發的三言兩語。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也是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與家長的真情對話,都體現了一個教師應有的責任感和愛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輻射。收錄了她的帖子帶給周圍人的影響的見證及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鑒意義。第四部分: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如果只看這書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想很多人都會以為這位薛老師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教一年級,能做到心平氣和?可當你真的走進書中,你會被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傾訴著一位普通教師的悲喜和憤怒,讓你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這些看似隨性的瑣碎記錄,沒有掩飾什么,沒有矯揉造作,卻折射出薛老師執著而獨到的教學思想。在薛老師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瑣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