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難和易》有感
《難和易》一文,篇幅雖短,卻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我讀了此則短文,細細咀嚼,體味出這樣一個道理;天下事是有難易之分的。做了,“難”能轉化為“易”;不做,“易”也會變成“難,。
從前四川有兩個和尚;一個窮,一個富。那個窮和尚憑著一瓶一缽去游了南海,而那個富和尚雖然很富有卻沒有去成。四川與南海相隔千里,窮和尚卻去成了。可見,做與不做,大不一樣,富和尚雖然具備優越的條件,但不去“做”,游南海一事終未成功,縱觀歷史,許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夠正確對待“做”與“不做”這一關系的。
例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他是近代力學、光學、夭文學的奠基人。也許你認為他從小一定是智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實不然,牛頓小時候并不聰明,呆頭笨腦的。但牛頓并不因此自暴自棄,他以堅強的意志,驚人的毅力勤勤懇懇地“做”科學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別人用一倍時間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時間去做。”終于,他成為舉世矚目的大物理學家,有人曾請教牛頓為什么能夠成功的問題,他幽默地回答;“我一直想,想,想……”這句頗為輕松的話,包含著牛頓多少“做’的辛勤汗水啊!
我國大畫家齊白石,他的.畫之所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和他一生辛勤的“做”是分不開的。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說的;“苦把時光換畫禪,功夫深處見自然。”(讀后感)
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重視“做”是何等重要。但是,也有這么一些人,因為看不到“做”的必要性而埋沒了自己的才干。他們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做”得不夠,或者放松了“做”。
我國古代有一個秀才叫江掩,很有才氣,他的詩賦曾轟動一時。但由于后來做了大官,忙干官場中的勾心斗角,放松了學習,松懈了“做”,后來再沒寫出什么好作品來。后人為了不重蹈江俺的覆轍,總結出一句成語叫“江郎才盡”,可見“不做”危害之大。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他們成才的條件比別人好,卻往往因為缺乏“做”的行動而不能成功。另一方面,有的人雖然條件差一點兒,卻因為能夠持之以恒地“做”,終于在逆境中成長起來。
《難和易》一文,深刻揭示了“做”與“不做’在“難”和“易”的相互轉化中所起的作用。文章開始寫自己的感想,是全文的“綱”。以此為論點,展開了議論。接著,運用原材料的主要情節作為承上啟下的過渡,并舉例從正反對比中有力地證明了論點的正確。最后聯系實際,強調了腳踏實地地努力去做成才就不難的道理。
在我們的學習中,應該大力提倡“做’,一切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讀《難和易》有感】相關文章:
讀難和易有感作文05-05
讀《難與易》有感12-24
讀《難與易》有感11-16
讀《難與易》有感06-20
讀《難與易》后有感04-26
讀《難與易》有感作文01-19
讀《行路難》有感03-10
讀《行路難》有感03-04
《學習哪有那么難》讀有感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