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章有感

時間:2021-04-16 11:17:4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章有感1000字

  第十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章有感1000字

  此章重點在于說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為的標準就是一個義字。誰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時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屬于士了。可是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時代,傳統意義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禮處事待人嗎?不一定!所以身為君子,其處事標準就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凸現出來!對于這個問題,孔子首先關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說,君子所作所為是關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說文解字》說:“適,之也”,是宋國、魯國的話。清儒段玉裁曰:“往自發動言之,適自所到言之。”《爾雅》解釋:“適,往也”。此外,適還有其他的意義,如嫁等意思。按照“無適也,無莫也”這個句式結構,“適”與“莫”相對,相反相成。“莫”作為副詞是否定的意思,如:莫能得(《史記·魏公子列傳》)、慎莫留(《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莫能守(《墨子·公輸》)。莫還可做名詞、動詞用,如羨慕等意思。盡管“適”和“莫”可以互文見義,然而由于詞義的歧義性,在《論語》成書后這句話就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了。而“比”字義變化不大,如比肩之比。更民間說法更為親切,如:比一比,看一看,即是拿什么做標準比量的意思。

  朱熹《集注》說:適,專主也。春秋傳曰“吾誰適從”是也。莫,不肯也。比,從也。謝(謝良佐)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茍無道以主之,不幾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學不然,于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明儒蔡清沿用謝氏之說,說:“言君子于天下一切之事,初無必為之心,亦無必不為之心,顧義之所在。何如而惟義是從耳?如理果當為則為之,理果不當為則不為。義者,事理之所宜也。義果當行則行,其行也以義,非吾有心于行也。義果不當行則不行,其不行也亦以義,非吾有心于不行也。若有心于行則是適也,有心于不行則是莫也。此三句語勢要相連說,言無此二者只有一義耳。無適無莫不是住語處。若無下一句,亦不成說話。無適無莫不必言先有云云。只是應事時節?事之理合。如何便依道理處之?吾一無容私耳。適是偏這一邊,莫是偏那一邊,義之與比。又不是兩邊都要有,看理在何邊?理在這邊便一向這邊去,不復顧那邊。理在那邊,便一向那邊去,不復頋這邊。若從兩邊取,便是子莫之執中矣。此正所謂時中者也,此正是不任情而任理。比,從也。與比者,與義比也。謂只倚在義一邊去,如倚靠之倚。義之與比,事事到面前都元自有一個義在,不用外面討一個義來應他,但吾以心制之而已。

  清代劉寶楠《正義》曰:此章貴義也(適),厚也。莫,薄也。比,親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無擇于富厚與窮薄者,但有義者則與相親也。

  其實,這個義只是知止后的一種符合禮制的關系,如君臣有義。而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在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時,也存在著一種義,這個義首先是人人自由平等,在國家法制面前人人應當具有的契約精神。其次,在遵守法律、維護社會正義的前提下,人與人相互應有的一種擔當和信任。最后,義是一種人之為人的現實主體道德自覺的品質。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章有感】相關文章:

《論語》論語·里仁第四06-14

讀《里仁第四》有感11-02

讀《論語.里仁篇》第五章有感1500字01-17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四章有感1500字05-01

讀論語有感10-27

讀《論語》有感08-09

讀《論語》有感08-12

讀《論語》有感11-19

讀《論語》有感12-13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 |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 亚洲成E人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