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宜保》讀后感
為何推薦這本書?
在主體內容上,作者站在用戶(潛在投保人)的角度,提出了如何規避風險的一套框架,對于搭建保險銷售的第三方平臺為用戶提供價值,有借鑒意義,不同的用戶需求需要不同的產品來滿足,作者從類別繁雜的保險產品也做了不同的的匹配和推薦框架,值得仔細思考。作者提出的框架包含了傷、老、病、死、殘及投資風險等日常會經常遇到的風險場景,框架較為細化,對于潛在的投保人有實操性。對于希望可以精準的匹配用戶需求和市面上繁雜的保險產品,本書實操中可借鑒性也同時較強。
我們為什么要做保險業務?
從這本書的序言開始,即開始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當然賺錢、發展業務、創造股東價值是一個方面,但平安人壽董事長丁當先生為這本書做作的序言《保險,是最高境界的善》中提到保險的銷售是分幾種境界,則境界更高。第一種最淺顯的境界是“為我所用型”,即賣保險不從人的角度考慮,只計算回報;第二種境界是“為親所用型”,即買賣保險是一種親友之間的責任與擔當的體現;第三種境界是“為人所用型”,即買賣保險是一種“捐助”,買賣保險是為積德行善,所繳納保費一定在某一時間點會為他人所用,若無災無理賠,是福報的體現。做出好的產品,讓更多的人收益,也是為慈善貢獻的一份力。保險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善。互聯網保險業務若可以在心存一種更高境界的狀態下開展,業務上的福報相信也會在未來的某一時刻有所體現。
本書中可以更加深入挖掘的地方:
作者提出的風險分析框架比較全面,比較細化,但卻暫時不夠完美,對于用戶,用經濟學中的概念來講,即難以定義一個Utility function是這本書中的風險分析框架最為欠缺的:
1.書中的框架以qualitative的argument為主,定性的風險分析有助于消費者理解,但對于潛在的投保人來講,依舊不夠好,人的天性中包含惰性,消費者依舊需要自己計算不同類別的保額自己到底需要多少保額才是合適的,沒有定量的UtilityFunction,需要消費者自行計算是非常高的標準和要求。
2.作者的風險分析框架僅針對于“安享此生”,而非解決求而不得的“盡享此生”的風險。基本的風險保障分析框架有了,那更高層次的追求呢?同樣的,什么應該被放進utilityfunction是因人而異的,對于更高層次的追求,對于不同層次的人所管理的風險也是無法短短的一本書完全覆蓋。
3.不同人,不同時段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并非靜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何更改自己的.風險保障計劃,也尚未在書中有所涉及,跨時段的Intertemporal Utility Function尚未被涉及,尚未被明確定義。跨越時間段所帶來的風險偏好改變,也確實比較難以被明確定義下來。
Defining Utility function forprospective customers is by all means not a minor task。遇到的困難,也是機遇,若我們可以洞悉消費者自己都難以www.i1766.com知曉的Utilityfunction,結束在現階段全部由保險代理人(或經紀人)替投保人定義的utility function的時代,應是人身險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塊非常大的機遇。
第三方保險銷售平臺作為渠道最核心的價值?
作者提出了分析框架,待完善的地方也較為明顯,那么到底第三方保險平臺提供了什么樣的價值?答案其實已經較為清晰了。作者提出的風險分析框架很好,但依然要求潛在的投保人自己來進行相關的分析,對于用戶理解來講依舊對其要求過高。因此我來冒昧的嘗試定義一下:第三方平臺的價值在于解析用戶需求(包括用戶可能自己未必知道的自身需求),為用戶定義難以自己定義的utility function ,以及最后挑選并推薦maximize用戶utility function的保險產品(若議價能力足夠強,可倒逼保險公司進行保險產品定制)。